书城励志人人都能成功(智慧生存丛书)
2751000000108

第108章 文凭不等于人才

漫步于北京的街头,不经意间有人悄然来到了你的身边,若无其事地问声:“毕业证要吗?”如果听者有意。一笔交易很快就可以做成。这样的场景在北京甚至全国的大中城市每天都上演着。

或许听惯了“要毕业证吗”的声音,人已经麻木了,对这些再也没有好奇的眼光。但事后仔细思考,不能不隐藏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卖假证的那么多?如果推理开来,有供应就必有市场,这样一想,原来是买证的人多啊!但为什么人家又心甘情愿花几百块钱去买一个文凭呢?这样一问,根底不就出来了吗?因为现实的领导择人用人大都有一个公式:“文凭:人才”。

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你想一想,你的雇员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你高薪聘的职员(学历相对高的),其实他们做起事情来,并不是特别突出。和其他人不相上下。而你认为很一般的却干得特别出色。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一个有潜力的企业来说。在选择职员时不能单腿跳,不能忽视他们的个人能力。否则,一定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人才的标准,并不是有文凭就一定是人才,有文凭又对专业刻苦实践的。最能出人才;有文凭而放弃专业浮躁无所寄的,则很难成人才:没有文凭却有丰富实践经验,与那些有文凭却踏进社会换了专业的。基本在一个平台,只要努力勤奋地百分之百付出,其佼佼者极有可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当然。现在的社会,很多人还都不能意识到这文凭不等于人才这一点。不只在中国,在日本等许多国家,选拔人才方面就是着重看文凭。文凭越高越吃香,所读大学的牌子越响越吃香。这样的循环会使有能力的人被文凭卡在企业的大门外,更有甚者会为了找到好工作就混文凭或是搞假文凭。更让人无法相信的是,就连我们现在的基层干部,也被卷入了这个行档,两年之竞先后拿了五个文凭,这样的人人民敢用吗?谁又能保证以后他不会采用各种手段来欺骗我们的群众?

上述事例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些学校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滥发文凭。谁都能有文凭,那还了得,于是好多人心里就不舒服了,就致力于去拿更高一层的文凭。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社会畸形发展。现在考研之风一浪高过一浪,这说明有更多的人想多学点东西。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就在于考研风的背后更多的人是在求得一个文凭。

为了混个文凭,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即使你雇用了这样的人后果会怎么样呢?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源远流长,历经几百年而不衰,甚至带来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但通过科举上去的未必就是人才,他们所读的都是圣贤之书,与生活政治没有多大关系,结果上任后于不了实事。朱元璋对此深有感慨,曾下令停考几年。但在一千多年的漫长日子里,科举取士仍是最重要的方式。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科举没有了,而代之以学校。此后文凭成为选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直到如今。

果真人才就与学历有必然联系吗?毛泽东一世雄才大略,其文凭也只不过是师范毕业,这点文凭在现在看来又何足道哉。有的人学历在握,到了实际工作中连一个小小的职员都于不好,难怪学历在有的地方开始贬值了。有学历只能说明你在某某地方读了几年书,到底学到什么真东西却没有反映,以后有何发展则更不能说明。故学历只可参考,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以前通过层层的考试选拔才能进高一层学校学习,这样得来的文凭至少可以说明这些人发展前途可能大一些,但现在只要有钱就有书读,学历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领导者重文凭,自然也会自食其果。他们发现自己高薪聘请的“天才”居然眼高手低,什么都不会。于是幡然醒悟自己被文凭骗了。而有的领导能够破除“唯学历论”的陈规,大胆地选择人才却取得惊人的效果。

因此,面对文凭泛滥的时代,作为一个有头脑的领导者,在为自己选拔人才时千万不能只靠文凭、学历来衡量这个人的发展,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要想为自己选一个千里马,你自己必须要做一个真正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