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致富(智慧生存丛书)
2748700000010

第10章 自学成为经济学专家

1991年,19岁的毛承之高考落榜了。他不得不带着惆怅的心情回到家乡种田。他的家乡在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一个贫穷的小山村。

种田,他并不安心。他在思考,第二年是否再考?想来想去,他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教育制度并不完善,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还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潜心钻研问题。

两年前,他思考过的问题一直在头脑中萦绕。他当时想,几年前父亲的工资40多元,一家6口人过得挺好,现在涨工资了,日子反倒艰难起来,这是为什么?当时初中生的他对此百思而不得其解。但是由此他对经济现象产生了兴趣。

他想到,现在落榜了,时间都是自己的了,不用再为很像科举考试似的那种束缚人的学习而操心了。我可以集中精力来研究这个问题了。

19岁的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研究经济学的目标。

说干就干,他到处借有关经济学方面的书,马克思的《资本论》、于光远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等。白天干农活,晚间看书。

时间长了,家里电费超支,父母看他心思并不在劳动上,更加反对他看书。有时还收缴了他的书和笔记。毛承之无奈,但也并不计较,依然我行我素。

他的学问日渐增多,周围的志同者却日渐减少,他更加沉默寡言。父亲怀疑他得了精神病,不容分说领他到赣州就医。几天后,他逃出了医院,回家继续埋头学习。3年后,他写出了《现代经济价格理论》初稿,10万字。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他找不到能和他一起探讨的人。另外,他也想听听大学的课程。经多方努力,他做了南昌大学经济系旁听生。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他靠自己下煤矿挣来的1500元维持生活,此外再无别的来源。他只好精打细算,到市场上买批发的方便面和榨菜,而且一天只吃两餐。第二学期,他几次因营养不良昏倒。在身体日渐赢弱的情况下,他在精神上却日渐富有。在校期间,他发表了《简述价格波动理论与宏观调控》、《京九硅谷经济带探讨》等多篇论文。

1996年,他24岁时,五易其稿的《三级变位与国际通货学说》一书,带着向西方经济学的挑战,终于写成了。

从19岁定下目标,到24岁完成书稿,仅用了5年时间。

经过坎坷和曲折,1998年,此书出版了,立刻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杨叔子院士致电毛承之:你精神感人,我很感动。华中理工大学张京成教授向人民日报理论部推荐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并写下了2000多字的书评。江西社科院杨荣俊研究员也写下了书评,题目是《研究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佳作》。

5年时间,毛承之就从一个高考落榜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经济学专家。

这就是确立目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