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
2743000000074

第74章 老舍(4)

老舍的文学创作,是由写长篇小说起家的,后来,不自觉地开始了短篇小说创作。到抗战开始,在工作和创作长篇小说的间隙里,他已经写出《赶集》《樱海集》和《蛤藻集》等三个中短篇小说集,加上一些未曾编人集子的,约计四十余篇。这些作品从最初的《五九》到后来的《我这一辈子》,题材领域相当开阔,状写城市下层人物多方面的生活场景,艺术格调也渐次由轻松谐趣转向严肃深沉。由于受“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他曾于1932年创作短篇小说《黑白李》,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现实中的革命者及其人生道路。另一篇小说《微神》,则以凄婉抒情的笔调和诗一般的意境,表现一对青年纯真的初恋及其爱情惨遭黑暗社会摧残的悲剧,在艺术形式上作出了新的探索。

1935年,老舍发表了他的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月牙儿》。它本是毁于“一·二八”战火的长篇《大明湖》中“最有意思的一段”,又经过作者内心“长时间的培养”,因而,“一下笔就是地方,准确产生调匀之美”。从艺术构思到具体描写,均具有诗一般凝练精美的特点,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老舍曾指出,《月牙儿》是有“以散文诗写小说的企图”的,“撇开《月牙儿》不谈,我的全部小说就失掉了形式的精美”。

小说描写的是母女两代为生活所迫相继卖身为生的故事。这是一对善良倔强的母女。灾难和贫困降临后,母亲勇敢地挑起生活重担在黑暗中咬牙挣扎。她先是靠当东西过日子,一无可当后又以出卖劳动维持,繁重的劳动糊不了两张口,她只好以改嫁求生存,新夫去后,生活把她逼上绝路,她只得以出卖肉体抚养女儿。女儿是纯洁自尊坚强的。她鄙视母亲的“职业”,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清白人,她也曾在人生旅途上苦苦挣扎。几经挣扎,终于走上母亲的路。小说以凄切酸楚的笔调,通过对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而沦为娟妓的悲惨遭遇的叙述,表现了黑暗现实怎样残酷地摧毁了她们微弱的生活愿望,吞噬了她们善良纯洁的心灵,逼她们走上一条屈辱痛苦的道路,进而揭露了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毁灭一切美好事物的罪恶本质。小说结构精致完美,全部由女儿回忆她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方式展开,语句富有抒情意味,语言简洁,句式短峭,已具备诗的某些特征;同时,小说对人物心理刻画入微,它着重刻画了女主人公惧怕、挣扎、反抗非人的厄运却又不能不一步步沦落的心灵痛苦,细致地展示这一善良纯洁的心灵横遭黑暗社会摧残蹂躏直到毁灭的全过程。小说还富有独特的意境创造。作者开篇便写道:“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的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这段文字,已传递出女主人公哀伤凄凉的心境,并且从一开始就勾画出月牙儿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象。以下,它更融会着女主人公“种种不同的感情”,酿成含蕴不同的意境,成为烘托环境气氛、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而反复出现的“月牙儿”这一意象,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又为小说营造了凄清哀婉的诗意氛嗣,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意味,月牙儿是母女俩一系列不幸的见证,更寄托着女主人公的全部希冀、痛苦和内心深处的隐秘感情,在读者的审美观照中,它与女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说产生了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创作于1935年初秋的《断魂枪》,深得老舍宠爱,他说:“我相信,这个短篇,虽然那么短,或者要比一部长篇更精彩一些。”小说描写昔日的镖客沙子龙独守绝技“五虎断魂枪”不肯传授于人的故事。小说只有寥寥五千字,但却富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寓意,“精湛绝伦的古国传统武术,在现代人类的武器、战法经历了飞跃性的全盘改造之后,固有的权威已被彻底否定,世代流传的草莽传奇也只好就此匆匆收尾,转瞬间即会烟消云散,这,本不过是在无数新旧文化折中、交替中,寻寻常常的一例具体现象而已,虽然它是那么的令人痛惜和伤情。”全篇围绕“不传”二字构思行文,由当年威震西北的“神枪沙”的落寞、颓唐的心境中,刻画了老拳师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对过去世界的留恋、眷念、无奈以及与时代抗衡的复杂、保守心态,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古老的中华民族从封建锁闭状态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变迁的印迹。正如老舍在《我怎样写短篇小说》中所言,这篇小说“表现了三个人,一桩事”,情节紧凑,结构严谨,同时以朴实的叙述与传神的白描手法写人状物。白描艺术炉火纯青,场面描写精彩夺人,在一连串的行动中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王三胜的年青冲动、性情浮躁易变,孙老者的武功高深、为人朴实正直,他们都无限迷恋于“五虎断魂枪”,并把它神化了,以为有了它,便可完成一切,还做着泱泱大国的迷梦。沙子龙则深藏不露、自尊保守,他看透了现实,选择逃避,沙子龙的心灵受到太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让他在看似悠闲的生活中(做客栈老板,看《封神榜》)不能安宁,表面的宁静仍掩盖不了他内心的慌乱与焦躁,作者将其英雄末路式的落寞心理,写得有声有色,微妙传神;讲述含蓄、节制,在含蓄、节制中留下了“深长的意味”;小说语言还是老舍小说中惯有的京味儿,俗白、凝练、纯净,显示了作家非凡的艺术才能。

戏剧

老舍的戏剧创作开始于抗战期间,在40年代他就写有《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大地龙蛇》《面子问题》《归去来兮》《桃李春风》等13部话剧,不过,解放前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上。1949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国后,老舍逐渐由一个小说家转变成一个戏剧家,在建国后的十多年间,他创作的话剧、歌剧、曲艺和改编的京剧有25本之多,其中,剧作有:《方珍珠》(1950)、《龙须沟》(1951)、《春华秋实》(1953)、《西望长安》(1956)、《茶馆》(:1957)、《女店员》(1959)、《全家福》(1959)、《神拳》(1961),曲剧《柳树井》(1951),歌剧《大家评理》(1952),京剧《十五贯》(1956)、《王宝钏》(1963),二人台《走西口》(1961),独幕话剧《生日》(1952)、《火车上的威风》(1979年才发表)等等,成就主要是话剧,所以一般认为老舍解放前是小说家,而解放后主要是剧作家。

由小说家改行为剧作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所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深深打动了老舍,激发了他的政治热情和创作热情,他说:“我本不会写话剧,……可是,既自知不长于此道,又为什么偏要写呢?这就非说出我的心腹话不可了。话剧是用活人表演活人,可以教观众直接受到教育,登时受到感动与影响。用活人表演活人的目的必是直接地用人教育人。它直接地面对观众,收效必快。我热爱这个新社会,我渴望把自己所领悟到的赶紧告诉别人,使别人也有所领悟,也爱这个新社会。政治热情激励了创作热情,我非写不可,不管我会写不会。”的确,老舍这个时期的剧作水平是参差不齐、高低互现的,大部分作品,证明了他的政治热忱,也显示了他的“冒险”:“冒险有时候是由热忱激发出来的行动”而“不顾成败”;因而,有一部分作品,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从题材本身考虑不周是否政治性强,而没想到自己对题材的适应程度,因此当自己的生活准备不够,而又想写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只好东拼西凑”。尽管老舍的话剧创作有一个探索过程,但瑕不掩瑜,他的《方珍珠》(1950)、《龙须沟》(1951)、《茶馆》(1957)等经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功演出后,对当代戏剧创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老舍也因勤奋的创作和突出的艺术成就,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幕话剧《茶馆》既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又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峰巅,也堪称世界戏剧舞台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