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儿郎冠军侯:霍去病
27202900000075

第75章 74、单于夜遁逃

李广他们出发之后,卫青随即传下命令:其余的人马适当放慢行进速度,两天的路程三天走完。这是约定好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给东路迂回的一万人马留出时间。按说戈壁中缺草少水,多走一天也是非常危险的,好在他们有武刚车,已经带足了十天的补给。

三天之后,刚刚行军到戈壁北缘的西路汉军,不出所料地遭遇上了单于主力。对方早已列阵以待,卫青则立刻命令一千辆武刚车连环结阵,固护住己方的营盘。

卫青的五万人,李广和赵食其带走了一万,武刚车中有一万,他手里可以调度的轻骑兵还有三万。这三万人轮流出战,每次一支五千人的旋刀纵队突入敌阵搅杀,其余人马则留在连环阵中休息。

对方有八万之众,一柄五千人的旋刀就像是用一柄小刀子去划一块大肉,攻击力还是不太够的,何况西路汉军的旋刀也没有霍去病的那么锋利,每次搅杀下来,歼敌的数量少于霍氏旋刀,而自身的损伤又多于霍氏旋刀。但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因为西路汉军这边,并没有像霍去病那么锋利好使的“刀尖”。

一个“刀尖”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准确判断出下一次冲锋的方位,也就是说,必须看得出敌人此刻的要害是在哪里,而这个能力没有人能跟霍去病相比。两把旋刀一起上呢?各打各的也是容易出乱子的,必须统一指挥,而同时驾驭两把旋刀,至今也只有霍去病一个人能够做到。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旋刀冲锋的原理虽然很简单,可就是实在太险了!那么薄的队列,难道不怕被夹了心吗?那么小的刀尖,难道不怕被削了头吗?这些人说得都对,确实是很险、确实是很难驾驭,这就是为什么只出了一个霍去病。

战斗一直在进行着,西路军的“刀尖”们,带领着他们的旋刀一次次地贯穿敌阵,不停地划来划去……但是这幅场景,却不时地让卫青在心中暗自摇头。

“总是差一点火候,总是差一点而划不着让敌人最难受的地方……”

兵法里有“虚实”与“奇正”,也有“势”与“节”,问题是纸上谈兵当然容易,真的到了战阵之中,一个当刀尖的一线指挥者却是不可能如此洞若观火的。一眼看出去四面八方全是骑在马上的人,连个居高临下的视角都没有,再加上马嘶人喊、刀箭纷纷,一般人哪还分得清什么虚实、什么奇正?哪还顾得上什么是势、什么是节?恐怕也就只能一味冲杀了。

所以说兵家有天生的成分,他们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比如同样是看到有一片敌人正在收缩集结,他们打眼一看就能判断其集结的程度,如果只有三四成,他们就会说这正是正面冲击的好时机,别喂粟了直接冲锋吧,而其他的人却不免会耽误片刻时间,按部就班地先喂粟再冲锋;如果敌人已经集结了五六成,他们就会想到稍微绕一下、从侧面冲进去更好,而其他的人则是赶上什么方向就是什么方向。可能他们只是比别人多想了一点点而已,角度与别人区别了一点点而已,可是在纷纷战阵之中,就是这些“一点点”恰好符合了“势”与“节”,也就决定了最终效果的巨大差别。

看着这些总是欠点儿火候的刀尖,卫青真有恨不能亲自上去的冲动,但是他不能动,他不能像霍去病那样做,他们两人的身份和思路都是不一样的。卫青是三军主帅,必须首先立于不败之地,不能让某一支旋刀的输赢影响了大局;而霍去病那种“常与壮骑先其大军”(见《史记》)的做法,虽然更加凌厉,可是他自己太危险了,说到底他没有给自己也没有给全军留后路,如果他一旦阵亡,全军不问可知……这种事是卫青做不出来的。

目前伊稚斜的兵力是卫青的两倍,自然,匈奴人也组织了纵队冲锋,然而面对武刚车结成的连环阵,面对连环阵向外射出的密集弩箭,他们的纵队冲锋基本上是无计可施。激战了半日之后,眼看太阳已过中天,伊稚斜和卫青的心里都是暗暗焦急。

伊稚斜着急的是:“这连环阵实在是坚不可摧,汉军简直相当于自带了一座城池!他们大可以轮流出战,其余人马能在阵中得到充分休息,我们可没有这个条件!本来刚开战时,汉军是远道而来,我们是以逸待劳,他们的状态明显不如我们,可是打到此刻,他们的状态已经强于我们了!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战斗,没想到却已拖到了现在!越往后拖,对我们只能是越发不利……”

而卫青焦急的则是:“去东路迂回的那一万人马,为何还没有出现在指定的位置?李广和赵食其怎么回事?他们跑到哪里去了!尽管我们占着上风,尽管匈奴人拿连环阵没有什么办法,然而在一比二的兵力下,最多就是慢慢消耗着对方,没有围合是不可能有更多歼灭的!”

李广他们的东路军迟迟不能出现,卫青只能不断拖延着时间,一面慢慢消耗着敌人,一面继续等待。周围的人只看到大将军镇静如常,却没有注意到他其实不时地望向东北,那正是李广和赵食其应该出现的方向!如果此时他们能突然出现在单于阵后,让匈奴人腹背受敌,两相夹击之下,此战马上就可以全胜了!

然而,直到日头西坠,东北方向一直都没有出现汉军的身影。

接近黄昏时,戈壁上骤然刮起了大风,一时间沙石扑面,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

“这是一个合围的机会!”卫青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下令连环阵中所有人马尽数冲出,从两翼包围匈奴阵地,终于成功地构成了围合。

此时的天色已经昏黑,看不清楚旗令,旋刀冲锋已经不那么好用了,而刀尖的推进速度一旦不够快,两军就会逐渐地陷入混战,一旦陷入混战,战损比就不会那么理想了。

当然,如果李广和赵食其这时候能够出现,也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可是卫青望着黑红色的天幕,心里暗暗叹了口气:“这种天气,李广他们能赶来会合的可能性,只能是越发小了……”

在汉军的围合刚刚形成时,单于伊稚斜就已经走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天已经无望取胜了。

赵信更是对他说道:“汉军只要有武刚车阵,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眼看着他们又围合了上来,继续留在此地的话,大单于自身的风险还是太大了些……”

伊稚斜明白,身为单于,他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安全,然后再图变计,便道:“那么,我可以先悄悄地离开,但主力仍留在这里跟汉军耗着,就算落于下风,但兵力毕竟是他们的两倍,卫青他一时也吃不下去!”

赵信接口道:“大单于放心,这边大体可以维持住不胜不败的局面。寘颜山下的赵信城中存有粮草,也还有一部分后备力量可以调来增援,到时候汉军也该折损过半,我们就好打了!”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伊稚斜前脚刚刚悄悄地溜走,后脚就被汉军察觉了。说来也是有些巧合,汉军刚刚合围时,曾见到有几百名匈奴人从西北面突围而去,当时在沙暴中根本看不清楚,汉军也没有派兵去追,没想到不久之后却从俘虏口中得知,半个时辰前突围而走的,竟然就是伊稚斜本人!

闻听此报,卫青不假思索,立刻派出两千精骑向西北方向追赶。

眼看着两千汉军向大单于的方向追去,留在战场上的赵信等匈奴头领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大单于随身没带多少人啊,汉军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他走了呢!”

于是他们立刻分兵一万,紧追这两千汉军而去,此刻他们也顾不上多想了,毕竟保卫单于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来单凭俘虏的口供,卫青还不能确定单于是不是真的走了,但匈奴人这一分兵,反而验证了这一点。可是,前面的汉军只有两千人,此时该派多少人去增援呢?你派一万,他可以再派两万,你再派两万,他再派三万,成了夹层饼了!

就在转瞬之间,卫青做出了决定:“连环阵留在原地,其余兵力马上离开,全体向西北追击!”

确实,仗打到这个地步,无论全军追击还是全部留下都不是最优方案。如果选择前者,首先武刚车跟不上轻骑兵的速度,而且敌人必将全部尾追不放,那是非常被动的。如果选择后者呢,那就没有可能擒住单于,而且汉军在黑夜中也无力吃掉这么多的敌人,寄希望于李广和赵食其前来会合呢?恐怕已经很难指望了。

在这种处境下,卫青找到的是一个折中的最优方案,轻骑兵全部追击,却又把武刚车阵留在原地,继续吸引敌人的进攻。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首先这样使得敌人只能分兵两路,汉军的压力就减轻了;第二,汉军有追上并擒住单于的可能性;第三,留在原地的武刚车阵本身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而万一李广他们还能前来会合,那么还可以吃掉留下来的敌人。

事实证明了卫青的判断。此时匈奴大军的建制其实并未打乱,但是看到汉军的主力紧追自己的单于而去,他们的军心立刻先乱了!于是匈奴人只得在匆忙中再次分兵,又分出一半尾随汉军而去。不用说,这部分匈奴军队在途中被汉军大举截杀,是损伤最为惨重的。这种截杀是很好实施的,用不着纵队冲锋,只需要在每个地形略为狭窄的地方,安排下四五百人的几排弩阵就可以了。

而留下来继续围攻连环阵的那些匈奴人,也没有太强的战斗意愿了。在赵信的组织下,他们又尝试了若干次进攻,但每次还是被强弩射回,也都很清楚此阵根本啃不动,再进攻只是白白损失人马而已。快到天明的时候,赵信终于做出了退兵的决定。连环阵虽然始终没有等到李广他们的会合,但是自身确实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至于汉军的大举追击,更是完全出乎伊稚斜的意料之外,他没有想到汉军这么快就追了上来,而且就在自己的身后紧咬不放,一夜工夫追出了二百来里!他本来只是想静悄悄地独自撤退,这下子却变成了张惶失措地亡命逃窜,本想回后方调动粮草和增援部队,现在也全都谈不上了,只顾得上没日没夜地一路奔逃。

伊稚斜逃得实在太狼狈,以至于数日间跟自己的主力部队完全失去了联系,他的主要部下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就得推举新的单于,按照匈奴制度,单于下面是左右贤王,再下面是左右谷蠡王,此时其他人皆不在,以右谷蠡王为最大,于是右谷蠡王就自立为单于。只可惜这个新单于还没等屁股坐热,伊稚斜就又联系上了!部众们还是拥护旧单于的居多,新单于一看势不得已,只好又赶紧退位……总之这几天里,匈奴人内部完全是狼狈不堪、乱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