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儿郎冠军侯:霍去病
27202900000020

第20章 19、在月光里发芽

一阵急驰之后,两个人行到了一处山溪旁边,霍去病开口说道:“就在这里等等他们吧,正好也让马饮点水。”

素宁无言地点点头,下了马立在溪边,静静地等着对方开口解释。

对方果然神色郑重地开始解释了:“你现在应该是有疑虑吧?我理解,毕竟太突然了……但是我今早的话是认真说的,请你不要怀疑我的诚意。”

没有回应,于是他接着说了下去:“我从未跟其他女人提过任何类似的话,我也从来不跟女人调笑。我家里有几个侍姬,不过在外面,我一向都是规规矩矩的,这在长安城都是有名的,你可以随便去问。”

素宁听到“侍姬”二字不觉有点难为情,对方有侍姬并不令她感到多么意外,但是一般人不会在这时候提到这个呀!他这么做似乎有点……怎么说呢,过于坦诚、或者过于自信了吧。

但是另一方面,这番话也让她感到对方确实是很认真的,是真的想跟自己解释清楚。既然如此,自己也不应该一直沉默下去,就算心里再紧张,也必须得开口了。于是她努力定了定神,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一点,“嗯,我确实感到很突然……如果你确实是认真的,那么我先要多谢你的抬爱,再者,我要向你道歉……”

霍去病赶紧拦住她的话,“哎,你再考虑一下,不要急着拒绝。”

这一下却把素宁给逗笑了,“哎,你怎么也紧张啊,我是说,到现在我都没有告诉你我姓什么,有些失礼了。”

霍去病松了一口气,也不由得有些失笑,“不料你还会来这一手!好吧,毕竟我也没有问。请问姑娘贵姓?”

“我姓刘。”

“姓刘……”霍去病心中微微吃了一惊,眼神也不禁微微一凝,“当世刘姓并不太多……”

“是的,我是宗室之女。先楚元王是我的曾祖父,先休侯是我的祖父,先红怀侯是我的父亲,前年早夭的最后一位红侯刘章是我的侄子,他父亲是我的同母兄长。”

素宁所说的这个家世,首先要提到楚王,楚元王正是第一代楚王刘交的谥号。刘交是高祖刘邦的弟弟,性喜读书、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年轻时即跟随兄长南征北战,是高祖的得力助手和亲信。高祖登基后封刘交为楚王,这是有汉以来封的第一个同姓王,当时楚国辖三郡三十六县,也是汉初最强大的一个藩国。

刘交受封楚王后,偃武兴文,自己和儿子们都广读先秦典籍,特别是楚王一族对《诗经》的研究很深,自成一个学术派别,尤其受到世人称道。无奈到了第三代楚王刘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其叔父刘富曾苦苦劝他不要参与叛乱,他却执意不听,终于因为“七国之乱”而兵败自杀。

此后,楚王支系的所有成员都受到了牵累,休侯刘富先是被夺爵,后来又复封为红侯,去世后其长子刘登继承了爵位,刘登死后又传于其子刘嘉,刘嘉早逝,传于其子刘章,刘章还只是个小孩子,没几年也早夭了,终因无嗣而国除。

这段家谱虽然听起来有些复杂,但霍去病从小出入宫廷,对其中的大体关系还是能够一目了然的。他只是感到颇为意外,因为他一直默认对方是平民出身,没想到居然会是刘姓宗室、侯门嫡女!昨晚自己考虑的是不去管什么门第出身,没想到人家并不是没有门第出身。

诧异之余他沉吟了起来,不过略一思之,他便觉得宗室出身其实更好,既是贵族,又不会有一般权贵的门派对立,这对自己是好事不是坏事。只不过楚王家的人,不知道圣上会不会介意……但是七国之乱已经过去那么久了,他们早就没有势力了,应该不至于太介意吧……

想到这里他便说道:“原来你是楚元王的后人,当年楚元王的德行和学问都在宗亲中独树一帜,有此家世,怪不得姑娘人品不凡。”

素宁没有理会这几句恭维,而是神色有些凝重地说道:“你想必知道,在过去三十年中,楚王这一支经历了太多风浪,可以说我们全家人一直都是心有余悸。我的父亲和兄长皆是早逝,侄子又不幸夭亡,我幸好是七岁就被送到这里,即使下山也只住在长安城里的叔父家,才一直过得比较平静。”

霍去病也知道这一支宗室所经历的惊涛骇浪,听了这话也觉得心中沉重,半晌问道:“那么令叔父是?”

“家叔父的名讳上辟下强,你可曾听说过?”

霍去病回想了一下,“约略听说过,听说是皇亲宗室当中,品行学问最好的一位,当今陛下也很爱重,只是一直辞官不仕。”

“是的,我叔父喜好读书修道,早已经绝意仕途。至于我……也可以算是志在山林吧!”

她看了对方一眼,把剩下的话一口气说了出来:“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我的身世,想必能够明白,我好不容易才离开了一座侯府、躲开了红尘纷扰,不希望又嫁回另一座侯府、又重回红尘纷扰!再说……再说我还要照看蒙馆,还想修习学问,故而现在议嫁未免过早。”

这番话说完,她轻轻地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已经婉拒了对方。

没有想到对方却并未气馁,只是考虑了片刻就说道:“我明白了,现在可能时机不合适,但是我可以等你。”

这句话说得颇为大方,听起来甚至有些感人,但其实霍去病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他这么说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昨夜早就盘算过了,做好了对方不会一下子答应的准备。他想得很清楚:“她是十七岁了,所以随便她怎么说,反正她还能拖多久啊?肯定是拖不过我的,我只要先把位置占好了,就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果然,素宁觉得难以回答,皱着眉想了好一会儿,却忽然笑了起来,“对了,你注意到了吗?我们两个说来说去,却似乎都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

“哪一点?”

“两个人若要谈婚论嫁,总得彼此有情才行,你我相识还不满一天,试问情从何生?”

“一见钟情,不可以吗?”

“一见钟情……”她似有所动,低着头慢慢自语,可还是接着追了一个问题:“那你可知,何者为情?”

这个题出得确实太刁了点儿,霍去病一下子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时僵在了那里。

素宁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古字,说道:“你看,这就是‘情’字最早的写法,古圣造字,乃是象形会义,故而每个字,从字形上都可以看到它的含义。这个情字,由字形而论字义的话,乃是心中有一种东西在月光里发芽……”

她刚说到这里,就听对方忽然来了一句:“太对了!”

她吓了一跳,急忙抬头,只听霍去病说道:“这正是我刚才想说的话!我刚才就是想不好该怎么说。心中有样东西在月光里发芽……说得太对了,昨夜我一直睡不着,就是这种感觉。”

素宁无奈地一笑:“但是,我昨夜睡得很好。”

对方却相当自信地看着她,“不要着急,也许你今夜就睡不好了。”

素宁一时无言以对。见她终于辞穷,一丝笑意先从他的嘴角漾开,两个人终于相视而笑。

不一会儿后面的人赶了上来,到了离百峰林不远处的一处村镇,又雇了一个向导。

经过刚才那一笑之后,霍去病和素宁两人之间的气氛倒是放松多了,慢慢地又能像昨天下午那样聊起来了,不知不觉之间,他们仍是走在了众人的前边。

说了一会儿话之后,霍去病又试着问了个大胆一点的问题:“你的名字应该是师父给取的吧,应该不是你在宗正那里的名字吧?”

他的意思是,素宁身为宗室女,应该另外还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是必须一出生就在宗正那里报备的。但是素宁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问名”首先让人联想到婚姻(“问名”是缔结婚姻的“六礼”之一),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是的,不过我更喜欢现在这个名字。”

霍去病看出来了,对方还是对自己很小心的,于是笑道:“对,现在这个名字没有红尘色彩,更适合你隐逸山林的生活。”

素宁点头默认,这时山道逐渐变窄,她抬头看见路边的崖壁上有一处石刻,像是几个字,但是字形十分古朴奇特,微作蛇形,却认不出是什么字。

“哎,这些字没见过,你认识吗?”

霍去病也定睛看了看,摇摇头说:“我也没见过。”

又行了好一阵子,翻过了一个山头,两个人停下来等后面的人。向导和同伴们远远地赶了上来,子沂一看到他们俩就喊了起来:“你们走得也太快了,错过了路上的风景!”

素宁笑着说:“我们快是快,不过该看到的也都看到了,你说我们错过了什么?”

“有处摩崖石刻你们看到了吗?向导说那可是古蜀人的刻字。”

“石刻我们看到了呀,没想到竟有这个来历,向导说刻的是什么字?”

“向导哪里认得。我想这种问题要去问师父。”

“那你可有照着样子描下来?”

“可惜没有。当时急着追你们,不然真应该花点时间描一下,现在没有办法了!”子沂颇为后悔的样子。

“是啊。”素宁也颇为惋惜。

霍去病一直没有说话,这时候却走了过来,随手捡起一根小树枝,开始在沙土地上一笔一笔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七八个字呈现了出来,赫然正是刚才崖壁上的石刻字样!

众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良久,子沂才赞叹道:“原来真的有人能过目不忘啊!今天真是开眼了。”

张骞也颇为惊讶地说道:“你竟然有如此本领?我一直都不知道……你怎么也没跟我提过?”

霍去病笑了笑,避重就轻地答道:“你好像也没有问过我吧。”

张骞看了看他,又看了看素宁,一切已经了然于心,他的眼中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扬声说道:“不能总是你来打头啊,现在该我们走前头了!”说着一拉子沂,带着众人催马往前赶去。

素宁微微着急,看了霍去病一眼,马的牵绳毕竟在人家的手里,走快走慢她自己说了不算,对方则不动声色地提了点速度,不远不近地跟在众人后面,保持着看得见听不见的距离。

过了一会儿,素宁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悄悄地问道:“过目不忘,知道你有这个本领的人多吗?”

霍去病也悄悄地回答道:“连我母亲都不知道,就是圣上知道一点。”

“连你母亲都不知道?”

“是啊,我娘觉得我还没有她聪明呢!”

“为什么?”

“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不让别人知道你有多聪明,对自己比较安全。”

“那圣上怎么知道的?”

“因为圣上也很聪明。”

“那你今天为何又要显露呢?”这个问题出口的那一瞬间,素宁心里其实已经知道答案了,她马上就后悔自己为何要多此一问。

果然对方的回答是:“我怕你睡得太安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