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儿郎冠军侯:霍去病
27202900000124

第124章 后记

那个马踏匈奴的人物,魂归汉阙,独留高冢。

那段心光相见的爱情,今生已过,更结来生。

流年似水,星光无变,曲终人已散,长云暗雪山。

天地不仁,太上忘情,千年如一瞬,一瞬已千年。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两千多年过去了,故事也已经讲完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刚开始读《史记》和《汉书》的时候,看到司马迁动辄来上一大段“太史公曰”,班固动辄来上一大段“赞曰”,也是挺不理解的。后来才知道,这就是通例,而且是有传统的,从《左传》开始就有了“君子曰”,到了《资治通鉴》更是到处都是“臣光曰”。强调客观的史家都可以大发评论,其他作者当然更可以了,行文至此,犹有未尽之意,那么此章就好比是“赞曰”吧。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霍去病是一位有着特殊意义的兵家,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封狼居胥”,后来成了兵家最高成就的代称,而且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也是个很特殊的时代。

说他的时代特殊,也不仅是因为他的那个时代是华夏民族的一段盛世,而且是因为那个时代,也正是皇权至上的文化逐步确立的时代。就在汉武帝时期,黄老学说被皇帝和汉儒联手剿灭,儒学从此也走向变异,成为服务于专制统治的工具,士人更是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越来越成为统治者的附庸。

所以很多人会说,霍去病如此忠敬的这位圣上,汉武帝,尽管一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但实际上,他也正是绞杀华夏道统的一个凶手!

可是这种说法也未免流于表面了,华夏道统,是一个帝王就能剿杀得了的吗?这不是给历史找替罪羊吗?道统之所以不传,有它背后的规律,霍去病第二次到屯蒙草堂的那天晚上,不就已经听到了这个规律了吗?在轩辕黄帝和尧舜时期,真正的华夏道统,是天下为公的,但是从夏代开始,天下为公就变成了天下为家,整个华夏就一步步地远离了大道,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到士人,从士人到庶民,道统在一级一级地跌落。

孔子开创的儒家,修身的心法是合乎道统的,治国上则已经默认了家天下的社会秩序,后来汉儒是一次变异,宋代的理学又是一次变异,精神和思想的束缚是越来越紧了。再往后又经历了两次的异族入主、几百年长期的愚民国策,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又一直持续到了今天。道统一级级地跌落,文化一步步地沉沦,华夏兵家不离道统,就能够独善其身吗?

所以兵家的沉沦,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了。统治者的私心越发越大,在他们的利益衡量之中,一己一姓的私利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最终动摇了兵家存在的根基。因为一个兵家说到底的问题是为什么而战,而“师”卦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是为了惩罚和纠正其他国家的错误而战,是为了停息纷争、平定天下而战,不是为了一姓一家而战。(至于什么为了荣誉而战、为了土地而战、为了复仇而战、为了自由而战……甚至还为了某个女人而战……那些就更远远不是华夏兵家的境界了。)

家天下的时间越来越久,人主的心眼越来越脏,也就越来越不需要真正的兵家,只需要会打仗的奴才。皇帝对将领变成了严防家贼的感觉,比如宋朝拥有规模空前的上百万军队,但却以一套严密的制度来专门保证“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想像霍去病那样如臂使手、如手使指,有可能做到吗?这样的国家能不被异族侵凌吗?到了明朝,戚继光必须依靠行贿这种“变通”的手法,才能把抗倭寇和修长城这样的事情继续下去,如此的肮脏不堪,霍去病那个时代的兵家能想像得到吗?

皇帝把兵家当成家贼来防着,而很多兵家,也就真的变成了家贼!也许有些为将者是这么想的:“狡兔死走狗烹,这种事是君王先干出来的,你不仁也就休怪我不义……”从东汉末年开始,多少人拥兵就敢割据、就敢自立!再往后,更有拥兵者忘记民族大义、甚至投敌叛国!霍去病以及在他之前的兵家,能想像得到这一切吗?他们往往都是一人而统举国之兵,有一个敢这么做的吗?

道统跌落了,道变成了术,有兵家天赋的人一直都是有的,会用“术”来打仗的人也一直都是有的,但是文化土壤里越来越培养不出真正的兵家了。转眼间两千多年已经过去了,展望未来,若想要华夏兵家不成为绝响、华夏的未来还能够继续出现那样优秀的人物,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华夏道统的传承与复兴。

“师”卦与“比”卦互为覆卦,师卦讲的是用兵打仗,而“比”卦讲的则是“建万国、亲诸侯”,懂得了“师”与“比”对立统一的关系之后,我们对华夏道统的境界应当会比从前有更深刻的体会。上个世纪的开国伟人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句话就大有师比二卦的境界。

这个道统,说到底就是内圣而外王。试看比卦的主爻九五爻,这一爻象征着以德服人的“先王”,而爻辞是:“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这句话里用“失前禽”举了一个以德服人的例子:《吕氏春秋》和《史记》都有记载,商汤王狩猎捕鸟时是“网开三面”的,这种德行使得汉南四十国深受感动而前来归附。而比卦的六二爻,则象征着来亲附的“万国”,这一爻说:“比之自内,贞吉”,意思是人家来亲近你是出自于内心的,是对德行的认同,不是出于胁迫的,不是口是心非的,所以正固而吉祥。

只有当更多的人理解了华夏道统内圣而外王的本来面目,华夏道统才谈得上传承与复兴,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别忘了,从伏羲到尧舜,那个时候道在天子,周公的时候道在公卿,孔子的时候道在大夫,王阳明的时候道在士人,那么到了当今之世,道会在哪里呢?根据这个规律,当今的有道之士应该就在民间。再说了,今天的民间也早已不同于过去,不但早已经全民识字受教育,而且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接触到各种信息,所以,当今的每个普通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接触到内圣而外王的华夏道统,都有机会进行自我启蒙,都有可能在修身齐家的实践中开悟而成就!

只不过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也多到了爆炸的程度,各种各样的见解都畅行无阻,确定一个人是不是正人、一个知见是不是正知见,其难度也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每个人就更应该知道“比”卦了,因为它所讲的亲比之道,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但愿每个人,都能够在德行的感召下,穿过纷纷扰扰的思想信息,找到可以亲附的大善知识,找到可以亲附的正知正见,找到自己灵魂的安放之处。

千载之下,相信华夏兵家不会是绝响,华夏的未来,必将再次出现那样优秀的人物。

最后,谢谢您读到这里。

觉明堂主

二〇一七年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