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都市《滴血的承诺》
264800000045

第45章 51

51

李明遵照杨帆临走前的交待,借看望陈涛母亲的机会,暗中去打听了几次黑二的下落,但都没有结果。

秋后天气渐凉,陈大伯到地里挖红薯,然后又将红薯大背小篓的运回来,不小心闭了汗,感冒了,高烧不止。陈涛的母亲去看望他,用土办法,给陈大伯煎了一碗姜汤,端到床头。问及黑二,陈大伯老泪纵横。

陈大伯说:“不提也罢,那混胀东西真不是人。我省吃俭用,积攒了三五千块钱,他说出去找点活干,只当是有个人样儿了,便把所有的钱一股脑儿都给了他……嗨,赵小送灯台,一去永不回。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总该写一封信回来吧!”

“他不是写不起信吗?兴许是忙吧,年轻人,钻头不顾尾,在外面人多,闹热,搅在一块,哪里还会想到家里!别说你家黑二,就是咱家闺女,一月两月的也难得写封信回来。涛儿单位的小李多好,踏实,善良,又体贴人。涛儿出事了,他直把咱的家当成自己的家,跑上跑下,可闺女上了大学,也是信没有一封。每次小李来看我,帮我忙这忙那,我问他收到闺女的信没有,他都是摇头。要是我写得起字呀,一定要写信去骂闺女的。做人,得讲良心……”

“嫂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女孩子是不能随便给人写信的,读书人特讲究。你说的李警察我了解,人品好,可你家蕊儿如今是大学生了。大学生是秀才,是贵人,今后是要在大城市里安家的,她哪能轻易给一个乡下派出所的民警写信呢!”

“啥城里乡下?涛儿不也是大学生吗,毕业了还不是照样分回长仁湖来。再说,小李有职有业,父亲以前也是警察,正派人家的孩子,写封信就粘着了吗?我看闺女多半是飞出去了,目光也高了,没把人家放在眼里。涛儿可不是那样,闺女要向涛儿多学一学……现在的年轻人啦,没有我们年轻时那阵老实罗。闺女是我心中的肉,叫我怎么来劝说她呢?要是涛儿在就好了,闺女最听涛儿的话!”

陈涛的母亲自言自语说着,怅然若失。在她看来,李明对自己和陈蕊好,是源于李明喜欢陈蕊。不喜欢陈蕊,凭什么李明要那样真心诚意的来关照她们母女俩?既然在她们母女俩危难时刻李明能鼎力相助,那么陈蕊考上大学了,就应该知恩图报。她和老伴的和睦相处便是相互知恩图报的结果。陈涛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下放回农村,肩不能挑背不能扛,隔三差五的还要挨揪头,没有人瞧得起不说,穷的也叮当响。可她却看在他是读书人的份上,对他暗地里体恤帮助,后来,竟成为了夫妻。“**”结束后,平反,落实政策,老伴恢复了工作,对她依然相敬如宾。要是没有当年她对老伴的知遇之恩,身份和地位变了,老伴还会把她这个文盲待若上宾吗?因此,虽然不识字,虽然大道理说不出什么,但她骨子里却认定了一个理儿,那就是夫妻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文化高低之分,只要有缘,只要彼此合得来,什么爱好呀,理想呀,追求呀,都不重要。偶尔从电视上看见那些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为了丁点儿芝麻小事闹得不可开焦,她便百思不得其解。她真不能理解如今的年轻人干嘛那么喜欢争强好胜,难道彼此谦让一下当真就失去面子了吗?

比如陈蕊吧,主动给李明写封信,岂不是举手之劳?

传统的是非观念带着惯性,踩了刹车,仍要继续向前滑行,因此,在陈蕊没给李明写信这件事上,她固执地认为不对的是陈蕊。

陈大伯纳闷着,紧锁着眉头。岁月的沧桑在他脸上过早地刻划出了斑斓的皱纹。他咂着干裂的嘴唇,疲惫不堪地说:“嫂子,我们都老罗,孩子的事还是留给孩子自个儿去做主吧!凡事得认一个命,涛儿出事了,终究你还有一个闺女可以依靠,我累死累活的操劳了一辈子,到头来却是无依无靠啊……涛儿那案子有结果了吗?我看着长大的孩子呀,心里咋琢磨也不是个滋味!”

经陈大伯这么一唠嗑,酸痛立即鱼骨般鲠在了陈涛母亲的胸口处。她艰难地摇着头,说道:“听小李讲,二审还没有开庭。闺女不在,谁去替涛儿跑路呀!朝里有人好做官,你想一想吧,徐大虎整涛儿,谁能保得了呢?”

徐大虎的厉害路人皆知,陈大伯当然清楚了。他寻思着叹息道:“涛儿出事了,街上的人议论纷纷,有说涛儿好的,也有说涛儿不好的,但没有一个人会相信涛儿是凶手……大家害怕徐家的人,都不敢讲老实话,我做生意,倒也听说了不少的猜测……老嫂子,有句话我不知是不是到了当讲的时候……涛儿是无辜的呀,要是他的脑袋掉了,怕是上天也没长眼呢!”

“莫不是你打听到了什么消息吧?”陈涛的母亲问道。

陈大伯盯了陈涛的母亲一眼,自知说漏了嘴,立马警觉地改口搪塞:“发高烧,胡涂了,老嫂子千万别把此话听进了耳朵!”然后闭上双眼,再也不言语了。

李明曾私下嘱咐过陈涛的母亲,要她留意黑二的下落,起初,她没有把黑二和陈涛的案子联系起来,此时听了陈大伯欲言又止的话,见了陈大伯警觉的眼神,恍然悟出了一点什么。她越想越不对劲,于是,起身告辞,默默地回了自己的家里……

陈蕊上学去了,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年纪大了,干不动活,因此,承包地和喂养的耕牛都转让了出去。她的生活十分节俭,节俭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要不是陈大伯替她担水,小李时不时的从街上买一点米和菜的来看望她,怕是她连饱饭也难得吃上一顿。当然,并不是她穷得揭不开锅,老伴的抚恤金加上陈涛存折上的钱,陈蕊一并去取出来交给了她,足足有好几万。她只要肯花销,那些钱满可以让她过上舒适的日子。但作为母亲,她是不能那么去做的。陈蕊读书要用钱,陈涛的案子请律师要用钱,她必须省吃俭用。

堂屋进去左边是她睡的房间,右边是陈蕊在家时睡的房间。厨房设在堂屋的后面,是傍着正屋的偏厦,仅十来个平米,低矮,潮湿,阴冷。

她怔在大门边对着墙壁愣神,半天,才进到自己睡的房间去。

光线很暗,不过,仍能模糊的分辩出摆设的物品。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旁,有一个镜框,里面镶着老伴的遗像。她双手捧起镜框,瞧着,老伴的面容又浮现在了眼前。慢慢地,浑浊的眼泪流淌出来,挂在了苍白而又瘦削的脸颊上。她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她也不善于触景生情,但此时此刻,她朴素的情感却被老伴的目光牢牢地抓住了,她似乎感觉到了老伴有什么话想要急于向她交待……

“黑二?”她在心里暗自揣度,“难道黑二是凶手?”

她也恍忽的听到有人在背地里议论过,但却只当是旁人瞎猜,没有往心里去。可是,陈大伯的半截话,仿佛一盏灯,却豁然点拨开了她心底里的迷雾。所谓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放到眼前,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她越想越不对劲;越想,黑二就越像是真正的凶手……难怪从不出远门的黑二要匆匆忙忙的出远门,从此销声匿迹;难怪陈大伯自陈涛出事后要对她和陈蕊特别关照,处处显示出就像是自家人似的;难怪小李要时常跑来打听黑二的情况……莫非陈大伯和小李都知道实情,都对她隐瞒着真相?

或许,陈大伯在以前任何时候说出如此的话,都不会引起她过多的怀疑和猜忌;但今天,陈大伯欲言又止的神情,加上黑二杳无音信的话题,却不能不使她胡思乱想。女人是靠直觉来判断是非的,不像男人,要依赖理性才能分辨出真伪。因此,有了如此的猜测,她便深信不疑!

她感到了少有的孤独,她很想将自己的猜测及时告诉给亲近的人,可她身边又没有一个亲近的人。于是,她放下镜框,转身从床头取过针线篓。闲着没事,她给陈蕊和陈涛各纳了一双布鞋。她搬了一根凳子,坐到门前斜阳的余辉里,心神不定地打算借纳鞋子来分散注意力,以消磨时光。然而,她刚坐下,李明就用塑料袋子提了一条不大不小的鱼风尘仆仆的赶来了!

52

李明穿了一身崭新的警服,整个儿看上去比平日显得既精神又帅气。他走到陈涛母亲身旁,俯着身子轻声说:“大妈,给你捎了一条鱼来,是渔场到湖里去捞的。”

陈涛的母亲抬起头,望着李明上下打量。听了李明的话,她知道冬天来临了。每年冬天,渔场的工人都要开着大渔船到湖里去捕鱼,然后再拉到滨江去,统一制备年货,供应城里的市民。守着一湖水,渔场的效益蛮好,每次规模化捕鱼,渔场都要送一些鲜鱼给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往年,陈涛分得鲜鱼,总是要托在街上做小本生意的陈大伯捎一两条给父母,或者亲自带回家,做给父母吃。他的这一习惯,所里的民警都知道。所以,今年分到了鲜鱼,李明也从自己的份额里依旧给陈涛的母亲挑选了一条出来。

陈涛的母亲把李明让进屋,拧亮电灯,收拾着针线,说:“你留着带回家吧,我一个老太婆,哪里做得来鱼呀!”

“大妈,我来替你做呀!”李明从塑料袋子里取出鱼,“看吧,我给你特别挑选了一条长仁湖的花鲢呢。用泡姜泡辣椒熬鲢鱼汤,味道鲜极了。大妈,你生火,我去池塘里剖鱼吧!”说完,进厨房找出刀子,提着鱼,直奔池塘去了。

在湖边生活了几十年,陈涛的母亲难道真还不会做鱼吗?不是的,她只不过是在随便的说说客气话罢了。李明去剖鱼,她便从泡菜坛子里捞出大碗的泡姜泡辣椒,然后又去房后的菜地里扯了一大把小葱回来。

把火生燃,李明剖完鱼回来了。

李明在菜墩上将鱼片成薄片,抹上盐,又将泡姜泡辣椒垛碎。

陈涛的母亲取来猪油,对李明说:“小李呀,熬鱼汤务必要用猪油的,换成菜仔油味道就不行了。”

李明说:“大妈,知道了。还有,鱼片不宜放芡粉,芡粉除腥味,但也除了鱼的鲜味。爸爸很会做鱼汤,他做鱼汤,除了泡姜泡辣椒要在热锅里闹一闹外,还要在起锅时倒入泡菜盐水。甚至,连小葱也不许刀切,只能手拧。爸爸说,用刀切的小葱败味……”

“你和咱涛儿简直是一个模子里捣出来的,涛儿也喜欢做吃的!”

“大妈,没办法呀!小时候,爸爸工作忙,妈妈又在乡下,我和弟弟呆在家里,不学会做吃的行吗?妈妈有一份工作,还是在我上了初中之后。公安局卖‘农转非’户口,爸爸花五千块钱给妈妈办了‘农转非’,然后又托关系进棉纺厂做纺织工人。待遇低,特辛苦,累死累活的每月只那么百来十元钱。我上警校那年,棉纺厂垮了,妈妈也失业了。像我们这种家庭……大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

“听蕊儿讲,你爸爸以前也是公安局的吧!”

“是呀,不过没权的。爸爸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没啥文化,又正直,眼睛里进不得沙子,所以呀,到退休,也没混出一个警察的样子来,处处受人气不说,还要处处穿小鞋子。大妈,当警察一定要做官,不做官的警察没人瞧得起……”

油烧热了,李明放进一小勺盐,然后将垛碎的泡姜泡辣椒倒进热锅里,随着炸响,一股热气腾空而起。用锅铲挠了挠,盛进水,接着,李明把鱼片倒了进去。

“那你就想法当官吧!”陈涛的母亲说。

“不行,如今当官一要看有没有后台撑着,二要看有没有钱去送礼……我的工资大半用来供弟弟读书了,没实力的。再说,官场如战场,我这样的老实人,斗不过人家,还是不去争的好。陈所长就是一个例子,要是他不当所长,要是他不娶徐局长的侄女,仍旧做自个儿的老师,他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大妈,平淡是福呀!”

一提到陈涛,陈涛的母亲自然没有了好心情。她想起陈大伯的话和自己的猜测,沉默了许久,问道:“涛儿那案子二审何时开庭?”

李明说:“大妈,没准,或许几个月,或许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三年……这要由案子的最终调查结果来确定。现在毕竟不是‘严打’那阵了,死刑案到了二审和复核阶段,法院都是非常慎重的。陈所长一案,争议很大,审理起来恐怕更难,否则早就开庭了……”

“徐大虎整涛儿,要你死就死,要你活就活,难道他还没那权力吗?”

“大妈,看你说的,徐局长哪来那么大的权力呀?在小范围内,他的权力大,比如公安局民警的工作安排和科所队长的任免,或者,一般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查处,他一个人说了能算数,但像陈所长这样人命关天的大案,他一个人说了是算不了数的!”

“那要谁说了才算数呢?”

“法律呀,大妈!”

陈涛的母亲思索着李明的话,半信半疑。她说:“你说徐大虎说了算不了数,干嘛他又把涛儿抓了,还判了死刑?”

李明苦笑着摇头:“大妈,我没法给你解释清楚,总之,请你相信我,如果陈所长是无辜的,他早晚会回来,仍然做所长……”

“你是在安慰我……小李呀,到了这个份上,你也别尽拿好听的话来骗我了,我把你当成亲生的儿子一般……蕊儿给你写信了吗?”她突然问道。

水开了,李明将清洗干净的小葱掐成小段,扔进锅里。然后取了铝盆来盛了满满的一大盆鱼汤,端到饭桌上。他说:“大妈,小妹刚入学,忙,哪有时间给我写信呢!我倒是该抽点时间去学校看一看她。本说国庆节去一趟滨江,一来看看陈所长,二来也顺便去看看小妹,可所里发了案子,走不了,也就没去了。陈所长待我好,没去看他,心里老是不踏实……”

陈涛的母亲起身取出碗筷,递了一付碗筷给李明。

李明接过来正准备坐下吃鱼,倏地想起了陈大伯,于是问道:“陈大伯好吗,叫他过来一块儿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