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心灵修行记
26232600000179

第179章 心理学秘籍:艺术和心理学很是蹊跷,真正懂它,将得到另一种充实

又名:生活无处不在的艺术,真正懂它,将得到另一种充实

艺术,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有点高雅,却多半罩着一层迷雾,一张有意境的画,一幅看不懂的书法,笔画怪异,字体歪斜,究竟好在哪里?不知所云,也无多大兴趣,人生,管吃好多挣钱最现实,艺术再好,和我们又没什么关系。

的确,人生烦事已多,有几个人闲情欣赏,笔者却从心理学角度,察觉到正是因为不会欣赏,才导致那么多的烦懑。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但凡艺术皆有形象塑造,反映精神内涵,也可含蓄或是直接表述现实生活,才艺可视为基础技能,而术可理解为手段、方法,方式有千百种,它,也是创造力的又一暗称。

今,我们不谈书法,不说绘画,就说说藏在我们身边周围而被忽视的艺术。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日与人交谈,舌灿莲花,动耳委婉,当动笔写篇日记,发现与平时讲话大不一样,心中言语立马吞吐,不耐表达,甚感词穷,即便能写,也不是心中所想的感觉。

看那写作爱好者,曾写过数百篇原创文章,仍然觉得思想一片虚空,不知写什么内容。素日思考问题,想不通的事云屯雾集,杂念左右摇摆,难以静下心来工作。还有那喜欢唱歌的人,时不时哼唱几首,对唱功颇为自信,当站在舞台上真正献唱之时,嗓眼干巴,发音上不了劲,为了台面,不得不艰难唱完,事后,他们长年钻研,却不得要领,对唱功水平的稳定性表示怀疑,于是陷入焦虑。

再看生活碎事,有人说夫妻争吵、聊天都需要高水平,喝茶亦能见茶道,但我们还是会碰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无明干扰,可以断定的是,看似理智地处理问题,却常有压抑,抵触自己,活得并不怎么开心,究竟是哪里出错?

心理学家们认为,越是关注一件事,越是会产生焦虑,此话不假,再理智的思考,若在一件事情上放大计较,看不清的事将越来越多,自取烦恼。

在前面文章中,笔者谈到了一片树叶放大无数倍后,酷似宇宙,虽是实物,却藏有深不见底的未知事物,而人的意识和实物比清晰度,终归模糊,用模糊的意识企图能见到无限范围的事情,大脑运行负载不堪重压,必将拖垮精神意志,毋庸置疑,想太多终将使你痛苦,但没有合理说服自己的智慧,人也不会快乐,正确的思考方式即显得尤为必要,而它和逻辑息息相关,通过逻辑加工创造,本身就属于艺术的载体,可以说,不懂正确的思考方式,即是不懂有水准的艺术。

上面刚才提及写作,有人写日记感到词穷,能写也很难表达心中感觉,作者们写过不少文章,脑子依然一片空白,这些问题其实也不难解释,艺术除了创造力因素,还具有学习、审美特质!

平日能说会道,别人听懂即可,但放在文章里,有门有道,词语搭配,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并不一般,一篇文章下来,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读者看的顺心与否,标题除外,第一入不入眼即是文字审美观,其二才是文章思想。对于创作者来说,最难做到便是持续打造原创文章的能力,贵在学习更新学识,才有写文素材,不少写手东拼西凑,大肆洗稿,所抄无一自己思想,间接反应写文章的难度。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思考方法、写作皆与艺术有关,忽视艺术,无审美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从思考层面,斟酌不得当,容易疏漏于内心和谐,对创造力也并没有什么概念,那所失去的必然是一份精神充实。虽说有些人对艺术的追求,不太一样,但都有传达内外在的精神需求。

而对于艺术中所呈现的真善美,理应光大阐扬,真正懂艺术的人,善于发现生活美感,哪怕再丑陋之事,也会以“美感”精心塑造,他们应该是在意识形态、理性思维、审美活动、心理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水准。

原创:心灵修行记

笔名:青灯禅

《心灵修行记》一直致力于心理破译、心理学、心灵鸡汤、草根传志原创语录、心理免疫学、行业内幕预测、未来科技猜想,以真实故事为主导,也包括极少部分小说的成分,意在开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但所有的篇章仅供参考,旗下有《奇缘传》、长篇小说《凡人悟道斗恶魔记》等作品,欢迎关注这三部作品更新情况,谢谢。

笔者已委托维权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未经作者同意,请勿私自下载、转载作品,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