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国宝传奇
24772800000073

第73章 几经努力之想到小筠

第十四卷:纪琴生活到新家,几经努力成学霸

第73章:几经努力之想到小筠

大娘有这样的想法,山寨大部分人有这样的想法,直接插手其事的三爷、豹子更是认为:事情发展到现在,该用的办法几乎都用了,而且还意外地遇见了大娘,弄清了这画作,但人的消息,几乎仍完全是零,想要弄清事情原委,这是目前唯一的线索,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了。

“好,既然大娘也这样认为,我们就这样决定了。大娘,您老在我们山寨多养几天,待身体康复,我们这边也安排一下。”

大爷一贯的作风,既然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就直接做了决定,实际上,大爷自己也完全是这样想的。

“谢谢,贵山寨的恩德老身一定会铭记在心的,托山寨的福,老身现在身体尚可,如果山寨这边方便,老身是可以马上上路的。”

在山寨休养了几天,有关画作的事基本清楚,当时悬木坞的战况,大娘也打听、请教了不少直接参战的人,该弄清楚的也基本清楚了。兜了这一大圈,见到第十任族长的真迹,似乎在茫茫朦朦的雾气中看见了一缕光亮,抓到了一丝希望,但雾气飘散后,人的线索仍然没有,一切仍如同是个谜。从苏北带着满腔的希望上路,其目标就是“牛头岭”“羚羊村”,这半年来,吃惊苦处,几次差点非命,目标也是此。山寨既然已帮忙打听到了,总比没有线索强,既然有线索,那就越快越好,这个时候,大娘的心是肯定难于静下来,早已飞向蓄满希望的远方。

在大娘的再三请求下,又过了二天后,山寨派豹子带着二个随从,一路将大娘送往那个在大娘脑海中转了不知道多少遍、心底里早已列为“圣地”的“牛头岭”“羚羊村”。

“三爷,老身此去多有不便,唐家祖先的二幅画作,还请贵山寨代为保管”。临走,大娘郑重地将二幅画作交还给三爷。

“好,山寨人定当用命护卫,如方便,大娘随时可将贵族宝物请回!”

三爷拱手相送。

四人二车在山寨多人的送别中,向着那个目标,静静地出发了。

有人护送,马车随行,虽然辛苦,但一路自是安全便捷,有人识路,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叉道和冤枉路了。五天后的晌午,四人二车来到了一坐陡峭的山岗下,四周都没有路,攀上山岗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这陡峭的山岗,车马没法上去,只能靠人了,留上一人照看车马后,三人就向上走去,说是走,实际上与爬根本是没有什么二样了。化了差不多二个时辰,在豹子和一位随从上拉下推及大娘自己手脚并用下,三人终于攀到了岗岭顶上。

站在午后的岗顶小道上,一片宁静,小道两旁修竹成行,微风吹来竹叶发出沙沙声响,这声响非但不显得聒噪,反而更显幽静,奋力往上攀爬时出的一身汗,在山风吹拂下,立即收进了身体,周身一阵凉爽。

“大娘,往前走,通过这小道,岗岭往下便是‘牛头岭’‘羚羊村’了”。豹爷郑重地向大娘说明。

“下面就是‘牛头岭’‘羚羊村’?”

大娘一下愣住,心中没来由地一阵狂跳:终于到了,‘牛头岭’‘羚羊村’,老身来了!

大娘走过竹林小道,前面霍然开朗,岗岭往下,绿竹掩映,斜阳照射中,往下的岗岭一侧,一个微微上扬的巨大的牛头兀立期间,顺着牛头再往下看,一个小山包掩映在一大片绿草茵茵中,象极了一头羚羊站在绿草从中,尽情地吃着新鲜嫩草,享受着阳光的抚慰。

“世外桃源!”真正的世外桃源,大娘忍不住有了高呼的冲动。

“豹爷,谢谢、谢谢!”激动中的大娘没忘记恩人,转过身面对豹爷深深一揖。

“大娘,大娘,用不着这样,用不着这样。有件事早想与您老说,路上也不太好开口。”豹爷一边阻止大娘向自己行礼,一边忙向大娘回礼,同时抓紧大娘感恩的机会赶快说大爷、三爷再三交待的事。

“没事,豹爷有事尽管说,不用顾忌老身。”

听豹爷如此说,说了一半还有意停顿一下,大娘一愣,随即坦诚地说。

“大娘,您老知道,我们金山寨名声在外,这名声好坏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这里虽然距山寨颇远,但我们也不知这里的人对金山寨的影响如何,为不影响您老,大爷、三爷均再三交待,让豹子送大娘到此,不要进入羚羊村,只在外围注意关照。”

“哦”,大娘顿一下,想想确实如此,万一羚羊村对金山寨有不好的印象,甚至有敌意,边寨族人都崇武……这样想着,大娘深深地为大爷、三爷的细心所折服,再次向豹爷致意后,跨步向岭下走去。

下山的路,特别是快近村子的路一般都好走,没多久,唐家奶奶(山寨的人不跟着,大娘就是唐家奶奶了)便来到了村口,赶巧的是,村口正有一个上了年岁的老年男人远远地朝这边走来。

唐家奶奶赶快习惯性地理伸手拉一下衣角,用手指梳理一下头发。

见老年男人临近,唐家奶奶侧身让向一边,深深一揖,突然见一女子向知己揖下,男子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抬头望一眼这不速之客。

“他大爷,打搅了,请问前面是羚羊村吗?”

“不错,是的,请问大娘,您是……”人家称自己大爷,当然也得客气地称人家大娘了,况且,经过这半年多的长途跋涉,看去,唐家奶奶确实也老一不能再老了。

“老身从南边来,到贵地是来访亲,请问,贵村有已在贵地居住多年的南边人吗?”祖上、特别是小筠她娘一再认定这牛头山羚羊村便是林哥他们的居住地,现在心中的“圣地”已在眼前,问事也就直截了当了。

“南边人?!大娘您这么大年纪,一个人从南边来?”

大爷似乎有点不相信。

“是的,老身从南边来,一个人。”

听着唐家奶奶的强调,大爷没有再说什么,静静地待了会说:“您跟我来吧。”没作任何解释,就转身往回走了。

唐家奶奶停了停,就跟了上去。

他好象知道南边人,但却很是有点堤防,唐家奶奶心中想着,我要如何说明?

到西北去的一支是旁系,基本是林姓,居传回来的消息,第一代已经老了,第二代的领头人就是林哥,现在应该是第三代在管事了,第三代管事领头的人叫木根……唐家奶奶乘跟着大爷往回走的时间,赶快梳理一遍脑子里保留的对唐家西北分支人员的印象。

“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

正当唐家奶奶想着如何应答之事,突然听见一连串根本听不懂的对话,唐家奶奶赶快抬起头,发现刚才的男子正与一个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妇人用土话交流着,似乎明显不想让自己听明白。

“您是南边过来的,到这边找很早以前来定居的南边人?”

见唐家奶奶抬头看向他们,妇女也抬头描向唐家奶奶,有点警觉地问。

“是的。”

唐家奶奶简短地回答。

“您随我来吧。”

听了唐家奶奶的回答,妇人没再说什么,就带着唐家奶奶朝他们的住宅走去。唐家奶奶仔细一看,这住宅虽然算不上久远,但却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墙壁、地面、走道、甚至前后间的隔断,用的都是整块整块的石板,这房子前后二进、三进相连,中间留有天井,除因用石板有点粗旷外,几乎与苏州的小院一致,唐家奶奶不由得心中一动。

“大娘您先坐,待我给您沏茶”。

妇人利索地端上一大碗茶放在唐家奶奶一侧的桌子上,双手还没放开,看是不经意地转过身问:“请问大娘,您老要找的是谁呢?”

“林木根!”

“林木根?!”

一听到林木根,妇人禁不住混身一震,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还没放开的茶碗一抖动,不少的茶洒在了桌子上。见到妇人的举动,唐家奶奶没来由地也是混身一震,心一下就揪紧了。

“大娘,木根、木根他们不在了!”

“不、不、不在……”

唐家奶奶心脏猛然一揪,脑袋轰地一响,一下晕了过去。

云哥、族长、小筠她妈、小筠……一个个身影在脑海中乱飞,昏迷中二手乱抓,但什么也抓不住。

正当唐家奶奶昏迷中刻骨铭心地记挂小筠之时,远在小山村扑在桌子上写着字的的纪琴猛然感觉到心脏被什么东西一揪,忍不住剧烈一跳,邻居姐姐送她的书、本子、铅笔散落一地。

“纪琴、纪琴……你怎么啦、怎么啦……”

正将一捆柴火扎好,欲堆上柴堆的妈妈一回头看见纪琴异样的行动,赶快仍掉木柴奔向纪琴。

“没、没什么,我刚刚好象感到胸口一疼。”

“胸口一疼?哪里疼、哪里疼?是不是这里、这里还是这里?”

听说纪琴胸口一疼,妈妈急得泪水都快忍不住要流下来了,一只手忙不迭地将纪琴搂在怀中,另一只手赶快在纪琴胸口揉搓起来。

“我也不知道刚才怎么了,现在不痛了,一点也不痛了。妈妈,你放心好了,真的。一点也不痛了。”

小纪琴深深吸一口气,大大地吐出来,还用力扭了扭肩膀,表示真的一点不痛了,懂事地对妈妈说。

“宝贝,咱不写了,你还没上学,以后有的是时间,先息一息,等你爸爸回来就吃晚饭了。”

见小纪琴那么懂事,妈妈心更痛了,轻轻地对纪琴说着,就要弯腰帮纪琴收集掉在地上的书本、铅笔。

“妈妈,不好意思,我自己来,自己来,真的,我好好的,一点事都没有了。”

见妈妈要为自己捡书本、铅笔,纪琴赶快冲上一步,将掉在地上的书本、铅笔一件件捡起来,还边捡边轻轻地拍一下灰尘。

“哦,乖,那纪琴自己捡,妈妈去做事了。”

见纪琴真的没有什么事,妈妈就又去弄她的柴火了。

“哦,妈妈你去忙吧。我自己会弄好的。”

纪琴高兴地回答着,想一下,又紧跟着说:“爸爸还没回来,我再写几个字,姐姐说,过二天要带我去学校的。”

“嗯,这个孩子,可真乖。”

妈妈可开心了,听婆婆说,老张家世世代代没出过一个读书人,都是一些只会埋头干活的闷汉,女的也一样都是“汉子”。到这一代,大伯家的孩子刚刚“出息”了。自已虽没生养,过继了这个纪琴,有可能再为老张家培养出个读书人!还没入学堂,字就写的那么好,还那么认真。

“比我都写的好”,老队长家的小妮子不都这么说么,那个小妮子,几年级了,是四年级还是五年级?反正是附近读书的小妮子中最高的。比她写的还好,这要有多好啊……这样想想,忍不住打心底会笑出声来。柴火也不弄了,径直走进厨房,在已见底的米缸中抓出一把米,又掏出二颗玉米棒仔细地搅下玉米粒,放在锅中熬着。熬到有点清香出来,又走到房内,移开衣柜,在泥墙的墙壁洞里将收集了足足有半个月的鸡蛋一个个掏出来,放在手上掂一掂。

一个、二个、三个,一共掏出七个,再伸手进去,手指碰到的,只是泥壁而已。

半个月多了,还换不到半瓶油,哎,这个老鸡婆……妈妈边说边摇头,哎,也不能怪鸡婆,没东西给它吃,你让它拿什么给你长蛋?

妈妈数一数,将鸡蛋又一个个仔仔细细地放还墙洞,留下手头最后一个,想一下,又摇了摇头,咬紧牙又摸出一个,弄好柜子后,赶快移动碎步来到灶前,将鸡蛋洗干净后煨入锅内。

“纪琴、纪琴……”

“哎……”

“洗一洗衣手,喊你爸一声,吃饭了。”

“哦,爸爸、爸爸,妈妈喊吃饭啦。”

“哦,来啦……”

爸爸应答一声,声音拖的老长老长,这可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候了。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饭,还能谈天说地,如果爸爸不太累,吃好饭,冬天,一家人围着火锅坐着(这火锅,可不是现在专用来吃热菜的火锅,而是山里人在冬天对付寒冷,用来烤火的火锅,用一个破了的大铁锅,下面放半锅的柴灰,将柴火、木炭放上面,点着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暖暖的。男的是白天累了一天,泡碗茶,边烤火,边喝茶,边休息。女的则围着火炉,边烤火,还边做着手工活。很多破衣裤要补,甚至是纳鞋底,都在冬天的火锅边完成)。夏天,一家人一起坐在道路场上,一边纳凉,一边还可以听爸爸妈妈讲有趣的传说,有时候,奶奶、大伯、婶婶、哥哥也会过来。

哥哥,哥哥已经读中学了,听说是小山村里第一个完全靠自己努力考入县中的,哥哥真了不起,我一定要读书,要好好读书,象哥哥一样努力,比哥哥考的还要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