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伤不起留不住的大学时代
23532500000006

第6章 找个捷径去考试

十一

临近考试,平时冷冷清清的教室、图书馆自修室一下子爆满,到处都是——书,很多人为了求个心理上的安慰,把书本堆到桌子上就跑出去,约会的约会,游戏的游戏,一切照旧。

这可苦了那些想认真备考的学生,放眼望去,书海茫茫却没有一方自己的净土。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呢,又不知道“座主”什么时候回来——“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即使没有人回来,也总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插足的第三者一样,完全无法用心投入。

为了通过考试而刻苦学习,毕竟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于是有人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了。

子诚曾经看到有位仁兄在厕所门上的留言:

“考试中,有人通过与领导和老师搞好关系而过关,有人通过各种作弊手段而过关,也有人通过努力学习而过关;于是毕业后,第一种人当了官,第二种人成了老板,第三种人做了人民教师。”

众人纷纷留言称赞楼主的真知灼见,并且在如厕时的恶劣环境中能有如此见地,前途实在不可限量,极有可能成为一名万人敬仰的专家或者哲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家。

而为了迎接考试,众多的技术骨干们也不甘寂寞。有些从事情报工作的同仁,发布消息说低价出售标准答案,诚信服务,如有不雷同,可以无条件全额退款,并且注明“非诚勿扰”。

另外一些从事科研的同仁们则宣称愿意在考试中提供各种通讯设备,保证高科技,可反信号侦测、反电子狗,热忱欢迎新老客户咨询,客服电话:××××××。

其实根据高年级学长们的指导,大家了解到考试得分的关键并不在于水平,而是在于态度。

比如某位老师的课,你每次都去捧场,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你都能完成,这就混了个脸儿熟,即使离及格线还差那么一点,老师闭一只眼也就让你过了;反过来讲,如果你每堂课都不到场,所有的作业和任务都当做浮云,老师一看:丫的敢跟我叫板儿,还反了教了。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水平不错,老师睁一只眼也就让你挂了,补考或者重修,并视情况在方便的时候收取一些辛苦地教书育人的费用,所谓雁过拔毛是也。当然你这只雁是比较倒霉的,因为你无论朝哪个方向飞,捕鸟器也随时能将你网罗其中,管你是不是好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数的多少在考试前已经大致形成于老师的印象中了。

既然如此,那就每堂课都去吧。可是要记得,对于大部分有志青年来说,时间很宝贵,精力也是有限的,大好青春都在课堂上度过,那岂不是太可惜了。网络游戏是一定要玩的,妞是必须要泡的,酒是不可以不喝的。于是群众的智慧在应对老师点名上又一次发挥了其优越性:

一:代人点到。在老师点到你未到场同学的名字时,你作为冤大头,挺身而出、从容应答。但是如果旷课的战友太多,你以同一个声音在同一个座位应对不同的名字,终究会引起老师的怀疑,于是改变战略——派出两位以上的敢死队员分布在不同的角落,如果分配给你几个名额,你可以尝试粗着嗓子或压着嗓子,高亢或低沉,海豚音或海牛音等不同声音;也可以身着外套,脱去外套身着毛衣,脱去毛衣身着衬衣等不同造型来应对。

不过这就涉及到众鼠商议给猫挂铃而关键在于谁去“挂”的问题,即便是你有这个牺牲精神,但要你顶缸的实在太多,又不是模仿秀演员,不可能秀出那么多不同的声音。而你身上的衣服更是有限,如果搞到最后像超人一样则很有耍流氓的嫌疑。况且以上对策只适用于大课堂公共课,小班上课则另有妙招。

二:代人上课。小课堂专业课上,就那么有限的范围内,代人点到肯定不能蒙混过关了,那就可以出钱招聘代上课者,只要你不是老师眼里的红人,他们不一定能分辨你和替身的区别。至于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视你的贫富程度或课程的枯燥程度以及课堂上美女帅哥的分布密度等等而定。

而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点名绝对是每堂课的重头戏。

在和这些狡猾的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老师们也积累起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们知道,点名的时间是不能确定的,以免给学生逃跑的机会。一般而言,一堂课分为两节,中间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假如哪个老师在一开始就讲好要在以后的每一堂课的第一节点名,那么他就会发现,第一节课点完名之后,第二节课休息过后再来教室的时候,许多学生都蒸发掉了,杳如黄鹤、眇然烟灭。

反之,如果老师宣布要在第二节课点名的话,那么他会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第一节课教室里是人丁稀少,只有远离讲台的角落里稀稀落落的分布着几对情侣。而第二节课时,许多学生犹如细雨滋润后的春笋、粪水灌溉后的大葱一样在休息时间过后瞬间冒了出来。

于是老师们改变了策略,在上课过程中讲到一半时,突然要求点名,以便攻其不备,让那些学生们措手不及。但他显然低估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联络能力——学生们可都是能够很熟练地运用高科技通讯手段的群体。因此在点名只进行到不过四分之一的时候,门外就有很少出现在课堂上的学生求见了。于是,老师推了推近视眼镜,望着教室门外的长龙,问了句:

“你们去哪里了?”

“上厕所啊。”

“这么多人都是?”

“没错。”

“上了这么长时间?”

“对呀。您没见这么多人,排队都要等好久的!”

老师也不便再追问更多关于厕所的细节,只恨自己没有掌握到证据,而且厕所这个神圣的场所显然也是监控的盲区。

也有些老师和学生(每堂课必到的好学生——可以理解)对代人点到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合谋之下,提出对于点到情况下出现的比较心虚或者微弱的声音进行追究。

比如,点到甲同学的名字而乙同学应答时,由于乙同学心理素质不过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说了句:

“……到……”

每当此时,老师都把视线离开了点名册,威严地扫视一下教室里的学生,问:“哪位同学,请站起来!”

一片寂静无人响应。老师心满意足地把甲同学的名字记了下来。

这个典型的案例让很多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做假一定要做的理直气壮啊!

如若真的遇到理直气壮的学生,老师也有相应的对策,那就是每点到一个人就要求他站起来核对一下,尽管这样做浪费了很多上课时间,但既然浪费的不是钱,也是无关紧要的嘛!何况就算是一分钟都不浪费,学生不照样学不到什么东西嘛!

总而言之,为了奖学金,为了好名次,为了……你懂得的各种原因,殊途同归,同一个课堂,同一个梦想。

根据经验,电影中真正的高手总是出场较迟但后发先至的,考场中也不例外。有些学生既不搞关系,也不作弊,更不苦读,只需把以前师兄师姐的考题拿来重温一遍,多数情况下不但能过关,往往还能得高分,原因很简单,老师们太忙了,没有时间更新考题——忙着与领导拉关系,忙着评职称,忙着争取各种研究经费和“数量有限”的名额,考试这种小事,由它去吧。

考试的形式也非常奇特,教师在讲过的课程中画出一些重点,想要过关,一个字——背,这里看不出什么技能素质水平等等,也跟将来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等基本没有什么联系,说穿了就是考察记忆——而且是短期记忆能力,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教科书的保质期只维持到考试以前。但这样的考试毕竟还带给学生一种很好的感觉,那就是每次考完一场就扔掉一本书,从此跟这门学科说再见,后会无期,那种感觉简直是比喝了减肥茶还顺畅。

子诚总感觉如果通过这样的考试来区分优劣,其实还不如教学生怎么烤羊肉串,毕竟是一项技能,还可以养家糊口,可是——不要再可是了,接着备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