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落榜重生
23501300000233

第233章 是他?

百里清当然没有意见。图,他早就画好了。

成功看着百里清画的草图,这个草图,也真是一个草图,真的有一些草,不过,他看得清,如果换作是另一个对建筑行业不是很懂的人,或者一个性格急躁的人,或者一个对百里清不怎么看重的人,却无论如何,都没兴致看下去。成功看了一会儿,点了点头,道:“不错,不错,你这个思路,与我的思路,不谋而合。不过你小子比我走得更快,我的图,还只是在我的脑海中,你的图,已经在纸上了。好的。”

百里清道:“你慢慢地看,不对的地方,有增补的地方,也请你斧正,现在我想去打一点快餐上来,我们再好好的研究研究。”成功同意了。

李兰和吴晴,现在成了杂志社的大红人,因为她们报道了,工地上工人们的事迹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观众以及热心人,纷纷打电话过来,询问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成仔这样的小孩子,也引起了其他媒体的高度重视。正如他们的社长,对所有的员工训话时所说的那样,“我们是杂志社没有错,我们从事的都是新闻工作,所以我们都是是站在时代的最前面,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真的感动人的,真正打动人的,并不是那些潮流的人和事,也不是那一些高大上的人和事,一个城市,也需要静下心来,回过头来,好好的看看,我们已经走过的路,那些小人物,平凡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将他们的故事收集起来,就是一本很好的杂志。我们的杂志,是给普通人看的,如果我们尽说一些超人类的话题,对于他们来说,好像就是看戏一样,永远也没有办法溶入到他们的心里,与他们产生共鸣。在这一点上,李兰和吴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让我们为她们加油,为她们喝彩!”

晓清并不太服气,李兰和吴晴,她们都不是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出来的,她们两个,虽然比她先来实习两三个月,可是在心底时,晓清并没有将她们当一回事,她相信自己的专业水平,不管是说话,还是文字表达,她与她们都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就像这一次她去采访,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发家致富的故事,她去采访了这个企业家,足足有三个小时,他们还共进了晚餐,她写的文字,足有三万多字,从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穷小子,蜕变成一个身家千万的富翁,那一路走来的辛酸与痛苦,她相信可以打动很多的人,特别是这个企业家,很有爱心,他为他们的家乡,至少捐赠了数百万,为当地的交通,教育,以及贫困的小孩等等,付出了很多,很多。

她本想这一次,她可以风光一次。特别是那一个企业家,还在她们的杂志社,办了一个会员卡,更为社里带来了一个固定的客户,也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当她将采访的资料以及会员卡,放在社长的办公桌上时,她分明看到了社长眼中高兴火花。她还想,这一个月的优秀新人奖,非她莫属了。

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哄动效应,却远远比不上李兰和吴晴的。十个热线电话打进来,其中至少有六七个是关于李兰和吴晴的工地采访的。她的那些视频和文字,只能静静地呆在杂志社里,享受着这慵懒的大好时光。

她根本没有想到,工地上这些不入流的家伙,怎么会吸引这么多的人眼球与泪光?她有一些不服气,于是,她将那些视频资料,拿了过来放在她的电脑里,一遍一遍地看。

在她看到第五遍的时候,她发现一个身影,一个瘦瘦的,黑黑的身影,这个身影,在镜头面前,只出现过0.1秒,要不是她的眼神特别尖,而且对这个身影,很是熟悉,不然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发现。她试了至少三十次,终于将这个图面定格了,然后她存了起来,那个时候,李兰恰好在她的身边经过,于是她问道:“兰兰,请问,你对这个人,有印象吗?”

李兰走近一看,道:“这个人呀,有,有一点,他好像是这个工地的一个头头,我们能够进去采访,也是经过他同意的。”

“那你们为什么不采访采访他呢?”晓清好似有些不经意地提起。

“我们当然想了,可是这个人,却很低调,一直不让我们去采访他,他只告诉我们,那些工人们,每一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都有一脑子的辛酸,而他,不值得一提。见他如此坚持,根本不像是在客气,于是我们就不采访他了。对了,你认识他吗?”

晓清道:“不认识,不认识,我怎么会认识他呢,我们八杆子也打不着。”

这个时候,李兰好像想起了什么,道:“对了,我发现他好像是你们那个地方的,因为他说话,有一股很重的地方口音,这个口音,与你的口音很相似。我还特意问了,是了,是了,他就是你们那里的。当时我还在想,如果这一次你也来了,该有多好。”

晓清道:“不可能吧,这么巧?对了,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这个人的名字也真的怪,说句实在话,我到现在还是没有确定,他到底姓什么。”这个时候,吴晴也凑了上来,笑道:“我们只知道,他叫百里清,为了他的姓,我与兰兰还争了好半天。我说他姓白名里清,而兰兰却坚持他是姓百里名清。”

“百里清?”晓清听了,差一点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见她有这么大的反应,李兰和吴晴也吓了一跳,道:“晓清,你怎么啦,这个人,你真的认识?”

晓清想否认,但是她的第一反应已经出卖了她,在这个时候,说不再认识,只会引起李兰她们更多的猜疑。她们都是记者,善于通过别人的神情,来看透别人的内心,这是一个记者必须的必修课,李兰她们绝对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于是她点了点头,道:“不错,我还真的认识他。”

“不会吧,真的那么巧。”李兰搬了一张凳子过来,坐下了,吴晴的兴趣也来了,她也搬了一张,成了一个品字形。

“他是我们村里的,是一个长期在外面搞建筑的人。我家在建房子的时候,他也来做过事,是一个技术很好的师傅,性格也好。他很少回家,也不愿提及他在外面的打工生涯,所以我还认为,他到现在也只不过是性格低调的大工师傅而己,没有想到,他还是这个工地的负责人,真的看不出,他有能力包下这么大的一个工程,真的看不出。”

李兰点了点头,道:“是呀,包子有肉,不在折上,这句话说得多好。我们也听说过一句话,一碗水不荡,半碗水荡翻了天,也是这个意思,真正有实力的人,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对了,我看这个人,也真的挺有实力的,年纪轻轻,就可以包下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不过,从他身上的气质,我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人物。”

“听说,他只是一个顾问而己。”吴晴道:“在我们的印象中,顾问,就是一个虚职,一个供奉而己,是有名而无权的,可是,我看那个副总工,对他也是服服帖帖的,更奇怪的是,他的年龄看起来,比起那个副总工至少年轻了十岁不止。这个人,真的有实力。”

李兰表示同意。

她们问晓清道:“这个人,有多大了?说句实在的,在工地上走了一圈回来,对于看人的年龄,我真的没有任何信心了,有些看上去,已经四十多岁了,甚至更老,谁知一问,人家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还没有女朋友呢。”

晓清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扯下去,百里清,是她心里的一个痛,这个痛,好不容易让时间冲诜了,让张扬给抚愈了,可是,那个疤还在,那个印子也在。

她不想让别人来窥探她的内心世界,所以她只能扯谎。

女人是很善长撒谎的,越是漂亮的女孩子越是高明。晓清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年龄?不知道,应该有三十岁以上了吧,反正我家的房子建起来差不多十年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干活了,至少比我们大上五六岁七八岁吧。”

“哦,是这样子呀。”李兰道:“也不知道,他娶老婆了没有?”

吴晴笑了,道:“兰兰,你怎么啦,你不会看上他了吧?你可是我们社里的活招牌呀。你想想,又有多少人想追你,他们的条件,是没得说的,你都看不上,你不会真的看上他吧?”

李兰道:“哪里会?我去过工地,听过他们讲,他们长期在外面做事,他们这个圈子小,根本没有什么女孩子,他们回去得也少,想在家里找一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工地上,单身汉多得很,这很正常。我只不过是随便一提罢了,哪有你说的那个意思?我看是你有这个意思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