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怒沙潜影
23419900000323

第323章 地下造船厂

我心里一紧,立即从地上爬了起来,跑上前去制止大声嚷嚷的沈洁然,随后四人相互搀扶,朝着那闪光的区域小心靠了过去。

从大门到钢架结构的中间区域有一块近似广场结构的平地,上面被划分标记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区域,既有供车辆、铁轨通行的双向路线,又有停放车辆和物资的管控区域;

其中有大片类似集装箱的东西被堆放在设有标记的特殊区域,上面既没有标识也没有说明,走近一看,全是一个个藏青色的金属匣子,每一个都有小汽车大小。

我用手敲了敲,质感非常坚硬,回声也显得很沉闷,里边像是被填满了什么东西。由于金属匣子被完全密封,也找不到切入点,很难判定里边装的是什么东西,又因此行的目标不在它,众人也顾不得停下来细究,沿着铁轨延伸进去的路线逐层向船厂中心靠近。

由于附近存有水源,再加上年深日久的没人清理保养,沿途所见的金属设施大多已腐蚀生锈,几乎都烂成了一个个的空架子,荒废感非常强烈,而耸立在高空的灯塔以及其他照明设施都因采用了耐腐蚀设计,时至今日仍在保持正常工作。

走进被钢架结构横围的船厂区域之后,众人这才发现它的规模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庞大,仰头观望高达90米的巨型塔吊以及各类叫不上名的重型设备,让人如同置身于巨人脚下,心生敬畏惊叹的同时又充满了某种道不明的诡异。

陈可心告诉众人,拥有如此巨型组装能力的设备,其造船能力应该至少在千吨甚至接近万吨的水平,不过要准确推断它的造船能力,还得先观察它的船台、船坞以及考验其系泊能力的栈桥码头。

我对陈可心所说的专业术语并不太了解,武汉也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武昌造船厂,只是有听说没进去参观过,但没见过船厂,并不代表对船厂的造船能力没有一个认知概念;

接近万吨级的造船厂即使是在现如今的中国也是屈指可数的重工企业,造船能力越大,船厂所需的空间、配套设施、工程技术、水文环境以及对人员的需求也就越大,要在距离地面三千米深的地底建造这样一处巨型造船厂,其花费的代价和工程难度难以估量。

最难以解释的是,即使这下边存有已经消失了的新特提斯海,在那个特定年代,其探索和经济价值也不足以让国家耗费巨资在此修建造船厂;

况且在50年代中后期,国家正面临来自苏联、美国的军事威胁,政府不可能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在一个没有直接战略利益上的大发现上,而且当时中国的钢铁产能严重不足,工业技术也相对落后,就是造几架飞机大炮也得靠全国人民捐钱捐铁由零凑整,更别说这一造就是几千、上万吨级的巨型船舶,于情于理都像是天方夜谭。

我问陈可心,在地底修建造船厂有什么直接的战略意义?这里既然是军事重地,就绝不可能搞什么花架子,而且就一造船厂,也用不着搞这么隐蔽神秘,那大门上用于标识警示的“09禁区”四个字,到底隐含着什么秘密?

陈可心摇了摇头,说她也说不好,以前从未见过有国家把造船厂修建在这么深的地下,一是条件不适合,二是耗资太过巨大,虽然这里可能存有远古时期沉降下来的原始海洋,但要说战略意义实在是说不上来。

因为在这片海洋上可能只有中国这一支力量,根本没有什么潜在对手,自然用不着去守卫巡视,除非这片海洋连接着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地下水道,可以直接从地下到达某个战略位置,甚至是悄无声息的到达某个国家的领海内部,这就好比一把隐蔽的尖刀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插敌人的心脏,其战略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可能只会在科幻小说里发生,就算这里存有连接欧亚大陆的原始海洋,要想从三千米深的地底直抵地面,那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除非他们找到了类似虫洞的空间开关,可以从地底直接穿越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