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怒沙潜影
23419900000225

第225章 绝密循环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参与的机密项目,可能带有极高的死亡风险性。

这让我想起中国军方1966年在四川涪陵开建的‘816’地下核工程,据已解密的资料显示,中国政府当时从全国抽调了数万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修建,参建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六万之众。

这些科研、工程人员大多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大学生,很多技术人员都有留日、留苏等留学背景,而中坚力量更多的是军工、民用厂里边的技术尖子。

这些人在挑选的时候就进行了最为严格的背景成份调查,按中国人的话说,叫‘上查三代,下查己身’。

在参与工作前,他们还要接受系统的保密教育,不定时的上保密课,然后就是宣誓、考试。他们每个人只能看自己的图纸,同事之间不能相互打听各自的工作部门和任务,在单位领的笔记本也都被严格编号,下班前必须上交保密科。

这些人就算是回乡省亲,也得先去保密科接受教育,交代思想动机和行动安排。

他们所寄发的津贴、邮件也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查,然后统一投递,其信件地址也只能使用一个邮箱编号,而‘816’工程真正对外的身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重工单位,名叫‘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

这一系列的保密禁令直到2002年工程解密之后,才得以淡化和废除,但其中的某些绝密信息仍处于在档状态,他们这些人是签署了国防机密保密条文的,至死都会遵守协议里不可触碰的红线。

当年牺牲在里面的工作人员,据不完全统计,足有七十人之多。

这些人的亲属在当时也只知他们在四川工作,但具体的工作是什么,牺牲的原因又是何故,都只有一套官方的模糊讣告函和一定份额的抚恤金,甚至连遗体都难以相见;

而这些亲属也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接受了这一事实,并且对外保密了牺牲人员的死讯和死因。

所以我觉得,这些牺牲在此的科研、工程人员,他们的生前和身后事,都早已被当局规划,至死都被悄然安放在一个绝密的循环里。

从工事划分的人员配置上来看,我觉得这里应该初具一个重工单位的轮廓,这也符合中国那个年代紧急筹备的‘三线建设’,重工、国防工业向西南、西北一带实施战略转移,建立全国性质的战略大后方,以应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

陈可心话说到这就顿住了,此时大家的脸色都很难看,钱二爷脸上更是透着些许愠意。

倒不是陈可心推测的绝密项目有多么令人震惊,而是众人这时突然有了某种醒悟,陈可心的这番话在某个层面上给进入这处工事的每一个人都敲了一记警钟。

当我们逐渐了解这里是一处绝密工事的时候,忽视了其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如果这里的一切都处于一个绝密循环状态,那么我们这些人,是否也会成为绝密循环中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就算我们能活着从这里逃出去,谁能保证监控这处工事的行动人员,不会采取同样的手段将我们这些人从世界上抹去?

这处工事至今都仍未解密任何相关信息,也就表明它仍保持着高度的机密性,不管是国家还是军方,都存在程序性的行动机制。

而且我有种很强烈的预感,如果陈可心所说的军情六处和俄罗斯情报组织秘密渗入中国的计划属实的话,那么以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情报与反情报体系的信息敏感度,就绝不可能对如此规模的间谍活动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