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怒沙潜影
23419900000117

第117章 作客

亚森的家在博湖镇南面的才坎诺尔乡莫盖图村,距离新疆兵团农二师27团的驻地不远,东南方位便是博斯腾湖的出水口,溢出来的湖水顺着孔雀河河道奔流而下,流经库尔勒、尉犁等地,终点就是我们即将前去的死亡之海-罗布泊。

亚森说路程有点远,帮我们在路上找了一辆拉货的面包车,七个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行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下了柏油路,因为路况原因,司机不愿往前走,众人只能开11号行进。

早上的气温很低,太阳出来之后,温度有了明显回升,加上农村的道路坑洼不平,而且多是小道,脚步踏上去尘土飞扬,走了没多久,大部分人皆是灰头土脸,热汗淋漓。

由于当地人口较少,房屋的排列并不像内地那么紧密,沿途只看见稀疏的灰色平顶房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外层糊上一层泥。

听亚森说,这里不仅昼夜温差大,而且常受风沙袭扰,空气也非常干燥,平屋顶利于保持水分,防风沙,屋顶也不易被大风吹倒,打扫积雪也尤为方便,糊上厚厚的泥土层,可以保证房屋的密闭性,利于保温。

说笑着的时候,亚森说到了,我们举目望去,一个土灰色的小房子座落在小水塘边上,炊烟袅袅升起,亚森的妻子阿依莎在朝我们招手。

走近之时,才发现房子并没有远处瞅着结实好看,外墙很多地方都已剥落,跟途经的一些房舍对比起来,尤为显得老旧斑驳。

亚森的妻子是当地的维族女性,勤劳朴实,家庭的重担让她本来清秀的面容苍老了不少,跟实际年龄有很大出入。

维族不施握手礼,阿依莎看见我们后,把右手放在左胸前,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轻声说,“萨拉木来坤”(祝福的意思),表示对大家远道而来的欢迎。

来之前,俞教授跟我们提到过当地的礼仪习俗,此时也纷纷用现学的维语问候。

亚森的儿子库尔班听见外面说笑声,从里屋跑了出来,一下子看见这么多陌生人,有些打怵,躲在父亲的后面好奇的盯着众人看。

小家伙今年四岁,长得调皮可爱,继承了母亲的俊秀和父亲的硬朗,能说一些简单的汉语,不大一会就跟大家熟络开来,追闹着沈洁然等人嬉戏。

他母亲则小声训斥,让他不要疯跑,当心自己的身体。

我们在镇上买了一些水果点心,本来还想买点营养品之类的东西,亚森都再三拒绝了,把东西搁置之后,阿依莎说可以开饭了,将众人请进了屋里,忙里忙外的端茶端菜。

亚森的母亲玛依奴尔躺在里屋,不能出来迎见,再三吩咐儿子不能怠慢了客人。

维族人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亚森家里总共才养了五只羊,是一家人的活计,昨夜宰了一只几个月大的小羊,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我和陈可心等人事先受过提醒,见到这样的场面,千万不要说宰了可惜之类的胡话,宰了就宰了,一定要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盛赞羊肉的可口和主人的手艺,切不可犯了忌讳。

诸如此类的还有,吃饭的时候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要捡起来放在餐布上,碗里面不能留剩余的饭菜,这既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主人辛勤烹饪的褒扬,这些习俗礼仪大多反映了维族人勤劳朴实、食不重味的勤俭品质,包含了他们对自然馈赠的敬畏。

外乡人也应入乡随俗,尊重理解他们的善意。

阿依莎不会说汉语,只是频频用手示意我们大口吃菜,喷香的羊肉没有放盐,保留了羊肉最佳的鲜美口感。

除去俞教授,我和陈可心等人都是第一次吃到这种不放盐的羊肉,虽然不大习惯,但不得不说鲜美至极,咬一口烤羊肉,喝一杯特制的奶茶,那种原始质朴的滋味这辈子也忘记不了。

(自那以后,我喜欢上了这种特制的奶茶,阿依莎教过我秘方,把茯砖茶放在水里,烧开后熬一会,加适量的盐,熬时一定要用小火,然后把烧好的茶倒在碗里,加入适量的已经烧好的牛奶搅拌,最后切记茶要浓,盐不能多搁,而且牛奶一定要好,不知是水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心情有所别异,遗憾的是日后再三尝试也复制不出当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