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大明湖
22885500000001

第1章 梨花大鼓忆老残 六哥湖中救八姐

大明湖

□宝声

前言

这是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的心血,经过八年多七次修改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准备再续写两部姊妹篇。

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在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结构等方面,学习并借鉴了《红楼梦》《金瓶梅》等经典文学的艺术精华,同时在“洗旧翻新”、“借旧创新”方面也做了些探索。

小说中,以济南大明湖、趵突泉和千佛山等人文景观为背景,以大明湖畔的杨家(虚构)为中心,以男主人公杨明峰与汪淑莲、王丽莉和柳晓燕等女人的情爱纠葛为主(明)线,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及其伴随而生的新的矛盾、困惑和遭遇为副线,从传统文化和生命状态的深层进行了挖掘和探索。由于时空跨度比较大,少量借用了剧本的手法。

编辑主任彭诚先生写了这样的评语:《大明湖》是一部颇具特色,充满机趣,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新颖独特的题材,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真实生动的艺术细节,发人深省的复杂性格,渗透血泪的悲剧命运,组成一幅斑斓多姿的画卷,浓墨重彩间呈现出生活的难,人生的苦。穿插文中的旧体诗词等,大大强化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显示一种波澜起伏而委婉有致的艺术特色来。堪称为一部大气的长篇小说。

在写作中,参考了徐北文教授和张继平老师有关济南的人文景观、传说、方言和民俗方面的文章,还参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中国性现状》及其相关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第一章

[0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夏末秋初,天气晴朗。在直升飞机上俯瞰五岳之首的泰山,可以看见上上下下川流不息的香客游人。飞机向北,越过佛教圣地灵岩寺、锦绣川水库和建于隋朝的四门塔,来到黄河(过去叫济水)南岸一座风光秀丽的城市上空,这就是有着四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济南。

在济南市的老城区内,由众多泉水汇流而成的大明湖,独具特色,为历代诗人墨客、文人雅士所钟情;既陶冶润泽了泉城一代一代的优秀儿女,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动人故事和奇妙的神话传说。

晚清时的刘鹗,受洋务派的影响,主张开矿筑路,兴办实业,认为这样可以富国利民;后经山东巡抚张曜咨调到山东,充任黄河下游提调,写了《治河七说》;十几年后,写成了《老残游记》。

刘鹗在《老残游记》里曾对济南府赞美道: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同时,在该书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生动而逼真地描述了说唱梨花大鼓的黑妞和白妞。特别是那白妞王小玉,上得台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接下来,他便细腻而深情地描述了白妞声情并茂的表演绝技,并借一个湖南口音的少年听客说:听了王小玉的梨花大鼓,才真正理解体会到古人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措辞之妙……

你听,从大明湖南岸的明湖居里,传来了白妞的后继艺人说唱梨花大鼓的声音:

(女唱)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十万芙蓉迎船客,

九点齐烟戏鹭鸥。

(男唱)千佛山上千佛笑,

趵突泉里扑突突。

婉约豪放皆有情,

诗韵泉声诵李杜。

(女白)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男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女唱)人杰地灵济南府,

七十二泉涌不休。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合唱)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大明湖南门高大雄浑的牌坊上,醒目的“大明湖”三个大字中,“明”字多了一点;彩色图案“旭日云鹤”、“金龙戏水”,栩栩如生。微波粼粼的湖面上和北岸的各景点处,游船如梭,游客如蚁。湖中的荷花,正是盛开怒放的时节:红艳的荷花,圣洁的白莲,袅袅婷婷,多姿多采;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珍珠。岸边的垂柳,宛若少女的长发,婀娜依依。

在南门往西二百多米远的九曲亭上,有五六个小孩儿玩皮球。亭子建在离岸边四五十米的水中,由九组水泥板曲曲折折地连到岸上。水泥板之间有三十多厘米的间隔。

突然,二十厘米大小的皮球蹦出了亭子,掉到了桥下。一个叫八姐的女孩儿,十一二岁的样子,急忙跑出亭子,趴在两块水泥板之间往下看;看见了皮球,高兴地站起来,想了想,然后就一溜小跑回了家。八姐的家就在湖南岸边上,爬过半人高的坯墙就是她的家,天天爬过来爬过去的。

不一会儿,八姐杨玉琴扛着一根挑水的扁担回来了。她麻利地趴下,想用扁担把皮球拨拉到岸边去;似够着似够不着的,她就尽量往下探身子,三够两够,人和扁担一块儿掉了下去。她本能地手脚并用乱扑腾了几下,不知怎么就站了起来——原来这里的水并不深,才搭到她的胸脯上!她不由得一阵儿欣喜,急忙用手捋着头发上的水。

忽然,她下意识地向亭子下面的黑洞里一看,立马想起了一个大男孩儿说的话:

“这亭子下面有个`替死鬼儿',拉下一个去替她死了,她就能活过来……”

八姐想到这里,不禁打了个寒战。可是她半步也不敢挪动,怕掉进陷人坑里。但她并没有被吓哭,抬头看见上边的几个孩子都在惊恐地看着她,就急咧咧地说:“还傻看着我干嘛!快回家喊人去!”

几个小孩当中,有个瘦点的男孩子,是比她大两岁的哥哥,叫杨明松,但都喊他七弟;还有一个妹妹,叫杨玉玲,都喊她九妹。

听八姐这么一说,七弟杨明松猛地惊醒过来,撒腿就往家跑,随跑着随喊:“六哥!快……快来呀!八姐掉下去了!六哥!……”

七弟刚跑到矮墙边,六哥杨明峰已急火火地光着脚丫跳了出来;又紧跑了几步,看见八姐在桥下的水里站着,一时并没有多大的危险,就松了口气,走了几步,停了下来。他比八姐大四岁,却背起手像个小大人似的说:

“嘱咐你不让你下水不让你下水,你下去干嘛去啦!?”

“不是我愿意下来的,是它自己掉下来的。”

“那你在下面多待一会儿吧,看你以后还下水吧!”

八姐有点儿急眼:“这里不是有替死鬼儿嘛!快下来把我抱上去!”

不知六哥杨明峰是否相信替死鬼儿的迷信说法,反正没再说什么,接着就下了水,走到八姐跟前。

八姐心里是高兴了,但仍是犯了错误的表情,看着六哥说:“六哥,扁担还在下面哩。”

明峰用脚挑上扁担来,一手拄着扁担,略微下蹲,说道:“快上来吧!”

八姐高兴得呲了牙:“六哥,不用背我,你在前面走,我抓着你的衣服就行。”

明峰直起腰说:“抓紧了啊!”

八姐用一只手紧紧地抓着六哥的衣服,另一只手就扒水,同时两只脚丫也乱扑腾起来。不一会儿,她就大胆地松开了六哥的衣服,两只手扒水,脚丫扑腾得也慢下来有节奏了。

当明峰走到岸边的时候,八姐也站起来兴奋异常地说:“六哥,我学会游泳了!”

明峰回过头又欣喜又有点怀疑地看着她说:“真的么?”

“你看着我游游。”八姐没等六哥说什么,就大着胆子往里游去,快游到亭子了,赶紧拐弯游了回来,游到六哥身边,兴奋无比地抱住六哥的腰:“信了吧?”

明峰高兴地点着头:“好好,信了。可不能再往里游了啊!里边有两人多深。快回家吧,换下衣服来洗洗,咱爸妈都快下班了。”

八姐心领神会:“对,赶快回去!”

[02]

杨家大院。大院的门在西南角上,冲大门是前院的三间西屋,北屋是三间。后院在东面,是一座四合院:北屋五间,有前出厦;东屋西屋都是三间,南屋两间,大门在西南角上。后院的北墙与前院的北屋相距两米左右,以前是去大明湖水田里干活的的通道,改建成公园以后垒上了矮墙。

前后院的房屋都是青砖青瓦,老式木质门窗。院里有碎砖瓦铺的甬道,通到各屋的门口。前院靠东边有一棵枣树和一棵核桃树。后院靠东边有两棵大石榴树,西边搭的架子种着丝瓜扁豆;东南角上有一棵六七米高的法国梧桐,树下是茅房;在东屋和西屋的南墙上拉着一根粗铁丝,晾晒衣物用。

前院的北屋没人住,西屋早就卖了。现在的杨家只住后院。

八姐在后院里嘴里哼着歌洗衣服。她心里好像有一条小鱼儿在游动,就像她在水里游泳那样。衣服洗完后,赶紧晾到了铁条上。

八姐进了东屋,见六哥正在整理书包,就问:“六哥,你们明天就开学么?”

明峰继续整理着书说:“是啊,明天就去上学了!”

八姐:“俺还有一个星期,九月一号开学。”

明峰转过身看着八姐:“我不在家,你自己可别下水呀!以后星期天我带你去游,听见了嘛!”

八姐认真地点了点头。

杨母下班回来了,一进门就看见铁条上晾的衣服,高兴地说:

“看人家八姐,就是勤快爱干净,昨天刚换的衣服今天就洗了。”

七弟和九妹从北屋里跑了出来。

八姐从东屋里出来,看着九妹要和妈妈说什么,赶紧冲她一挤眼。九妹心领神会地闭了嘴。

杨母并没有理会,一手扶着七弟往北屋里走,问他俩:“今天吵嘴打架的来么?”

九妹有点儿自豪地说:“没有!”

七弟就说:“八姐和俺们在亭子上玩儿,球掉水里,八姐用扁担捞,和扁担一块儿掉下去了……”

杨母立刻就生气着急的了:“怪不得把衣服洗了哇——八姐!”

八姐低眉站在了门口。

杨母看了八姐片刻,说:“摔着哪里了么?”

八姐:“没摔着,妈。七弟跑回来喊的六哥——妈,我学会游泳了!”

杨母:“以后不能下水,女孩子学什么游泳啊!——你爸爸回来,谁也别再提这事儿,听见了嘛!”

七弟和九妹看着妈妈点了点头。

五姐杨玉珠从西屋里来到北屋,看着妈妈的脸轻声地说:“妈,四姐上中班去了,她说我和六哥明天都去上学,晚上不用接她去了,她说有人和她做伴儿。”

八姐:“我去接她就行!”

杨母高兴地看着八姐:“不用你去,你早睡觉吧。”

[03]

杨家后院里,只有北屋杨母的屋里还亮着灯,其他人都睡了。杨母看了看表,十一点半了,四姐下中班该回来了,还没有回来,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的。她披上一件外衣,出了屋,来到前院的大门口。

大门虚掩着,她轻轻打开一条缝,就看见四姐在一棵柳树下和一个男孩子站在那里说话。

一会儿,四姐转身要往家走,杨母就赶紧回到北屋。

不一会儿,就听见关大门的声音,杨母心里立刻踏实下来。

四姐杨玉琳进了院,看见妈妈屋里还亮着灯,知道是妈妈在等着她,走到窗下小声地说:“妈,我回来了。”

杨母也小声地说:“你洗洗脸洗洗脚睡觉吧。”说完就拉灭了灯。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