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成长在石油物探
21433700000096

第96章 准备小搬家到飞营地

几个人又开始“泥里爬”。“爬”到一半路程的时候,突然,发动机熄火了。司机下去检查了好半天,才爬上来说,“Broken!broken!”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坏了。看来车是坐不成了。只能蹚水回去了。

旭比较为难,“我还带着相机呢!”

“带着相机也得蹚水呀!我还带着盘磁带呢!找个塑料袋包起来吧,我给你一个。”说着,蔡工从密码箱里取出一个塑料自封袋,让旭把相机装在里面。

“以后再带什么贵重物品出来,一定要找塑料袋包好。蹚水是经常的事情!走吧!”徐工边说,边跟着前面的翻译穆罕默德,开拔了。

旭从来没有这样过,八年多的野外工作这是第一次。他的个头也比较矮,经常就水就没过脖子,差点就到鼻子了。在有些特别深的地方,只能欠着脚,半跳跃着,艰难前行。

“怎么就没学会游泳呢!”他不禁埋怨自己起来。是啊!小时候可是没少在水里泡。别人的小伙伴很快都学会了,就他,不管怎么扑腾都不入门。手和脚总是协调不好。

还好,经常有高的不被水淹没的地方,可以闯出一条小路来。可是这些小路上经常会有蛇出没。前面领路的当地雇员一边拿着棍子敲,一边驱赶着随时有可能出现的蛇。蛇分好几种。一种通体绿色的小蛇是最常见的,毒性也不是最大。还有稍大一点的眼镜蛇,眼镜蛇比较具有攻击性。在面对人的时候,往往竖起身体反抗。但是工人们都带着三米多长的木棍,眼镜蛇的攻击距离没有这么远。要么逃跑,要么被一竿子挑起来,甩到十几米开外去了。还有一种蛇最危险,毒性最大。通体透明,它们盘在地面上的时候,不仔细辨认根本就看不出来。而且还会跳起来攻击人,有时甚至能跳到东风车挡风玻璃的高度。工人们也最害怕这种蛇。遇见这种蛇的时候,他们往往总是会先混乱一会儿,撤到安全距离之后,再直接撒硫磺,把蛇赶跑。然后一边往路两边撒硫磺一边走。

不光要防备蛇,还要躲着蜜蜂走。只要看见蜂巢,就得远远地避开。提前绕路走。成千上万只蜜蜂的危险性可是比一条小蛇大得多。对付他们几个人也要简单得多。

终于见到接他们的皮卡车了。马上就要走出沼泽了,水也浅多了。可是,旭也几乎走不动了。他突然被水底的草绊了一下,扑的一声摔在水里,弄了个大马趴。一直拿在手里的相机也掉进水里,他也顾不得清理脸上的脏水,赶紧爬起来去捞。找了十多分钟才找到。密封袋早就被扎漏了,满袋子的水。相机就那样默默的泡在水里面,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才跟了他两年的数码相机,匆匆离去了。

回到宿舍,脱掉浑身湿透的衣服,旭也顾不得洗澡,一头趴在床上,说啥也不想动了。今天步行的里程,几乎是参加工作将近九年以来所走过的路程的总和!何况现在胖了这么多,更何况是在水里,泥里,沼泽里!

“怎么样,林旭!还吃得消吧?”王队在跟他说话。

“哦!王队。还行,习惯就好了。还得加强锻炼啊!这几年在国内光抽烟喝酒了。把身体都糟坏了。慢慢我会适应的!”旭一下子坐了起来,为了向队长表明自己只是稍有点不适应,暂时休息一下,马上就好。

“这里确实比较难。晚上多吃点!”

“谢谢王队!放心吧,我能行!”旭想起那句俗语,“男人不能说自己不行。”

“先去洗个澡,别误了吃饭。”队长临走时又嘱咐他一句。

“好。”

送走队长,旭到底还是又躺了十几分钟,这才动身去洗澡,吃饭。国外小队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随时洗个热水澡。

送走徐工,林旭就开始全面接管放线班的工作。每天的晚上的计划是必须要做的。他根据仪器组长下达的每天工作量目标,详细做计划。有徐工在的时候,他只是在旁边看着,现在轮到他具体做了,才感觉到,必须要各个方面考虑周到才行。而且必要和测量提供的草图结合起来,算好哪一段桩号是陆地,哪一段桩号是水域,哪一段能利用道路,哪一段只能肩抬人扛。陆地的小组多做计划,就得多加人手,水域相应地就得减少人手。还得根据地形酌情加减前排列放线和后排列收线的人数,以做到收放线平衡。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沼泽车的状况。沼泽车出现故障通常是不可预期的,能否修好也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有时候刚刚做好的计划又不得不根据运输设备的变化而修改。

HSE需要认真学。以前在国内的时候,仪器组并不管理放线班。而且,仪器组通常是去听课的,接受驻队HSE监督的培训的。而现在,身为这样一个大班组的监督,必须得去培训别人,教育别人,这就要求首先自己要多懂得一些HSE知识。

英语需要认真练。最起码,必须要能和翻译沟通。他这才知道自己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是多么的少!人家穆罕默德随口说出来一句话,他得反复问人家好几遍才能基本理解。不光是词汇量的问题,口音也是个大问题。当地人说英语的口音比较生硬,夹杂着一些阿拉伯语的发音方式,更难听懂了。

一个多月过去了,他终于有所提高了。提高首先表现在身体上,每天走几个小时的路,基本不发憷了,只要带够水就行。其次表现在HSE素养上,他能够主持班组HSE晨会、周会了,而且时常还能获得一些掌声。再次,他的英语口语听说能力明显提高了,这首先得感谢他的翻译穆罕默德。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做计划的时候,他都拉着穆罕默德尽量多说话,多交流。适应了当地人说话的习惯和方言,交流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随身带个笔记本,随时把听不懂的单词和某种情境下排列上常用的单词记下来,回营地后再查字典。查字典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单词其实都学过,就是忘记了。这就叫“跟着饭都吃了”。

这天,在每天晚上七点半举行的队生产例会上,王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雨季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抓紧啊兄弟们!这个地方安保形势这么敏感,我们要尽快把这个项目干完,尽快撤出去!早一天出去,就少一分风险。万一我们要是陷在雨季里,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还剩下一千七百炮,我希望把产量提高到每天八十炮,二十天内结束。每个班组合计一下,看看有什么困难,设备够不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得到什么支持。大家都提出来,咱们一起研究一下。”

“测量还有两天结束,就不用提了。先从钻井开始。”

钻井组长马辰说,“我们现在还剩下一千炮的工作量,剩下的地形都是比较好打的,二十天内结束基本差不多。”

王队说,“我说的是采集二十天结束,你必须在十五天之内结束。那就意味着你的产量最少是每天六十至七十炮。”

马辰说,“给我增加两个组,十六个人。”

“确定?”

“没问题!”

“采集呢?”王队把脸转向蔡工。

“我们这里比较困难。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只有四个小时,而且运输设备总坏,有劲儿使不上啊!”其实蔡工和林旭的心情是一样的,采集生产总是这么低效,他俩比队上任何人都着急。

“我想你们采集最好住出去。”

“对!”坐在王队旁边的副队长宋奇插话了,“这样能把来回八个小时的旅程时间节省出来。工作时间多了,日产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把测量下来的三十多人全给你们补充上去,运输设备我们从黑格里基地调拨,两天内到位。大张,黑格里那边有一台沼泽车?坏的那八台大轮能修好几台?”王队问设备监督大张。

“黑格里一台都没有了。沼泽设备本身就没有多少,全给咱们配过来了。这八台全部都在等维修材料。国内空运,啥时候到还没定。”

“这样,这八台不可能全部都坏在一个地方吧,拆!组!最多能组几台?”

“差不多五台没问题。”

“五台够用吧?”王队又问林旭。

“现在我们有三台。加上这五台,只拉线不拉人的话,日常倒线是够了。搬大排列不够。”旭回答说。

“只剩下两条半线了,最多搬两次大排列,这个不成问题。最后一条线水域只占百分之三十,难度不大。就这么定了。在这里建一个飞营地。”王队指向地图上两条测线的中间位置,接着说,“这两天准备一下,测量下来马上给采集配过去。宋队,蔡工,林旭你三个也住出去,宋队主管后勤和安全。大张带三个修理工,带些常用机修料,也住出去。一定要全力保障!”

“咱们营房车也进不去,你们每人另一顶单人帐篷,打打地铺吧。多带点硫磺、柴油、石灰,每天围着飞营地撒一圈,绝对不能让蛇进去!每天主营地派人给你们送饭。伙食一定保证。”

“宋队明天就去选址,清场。”王队安排完之后,队会结束。

所有相关班组立刻开始着手准备飞营地搬迁的工作。这个飞营地太简单了。没有厨房,所有人的吃喝全靠主营地送。没有围墙,围绕在四周的大片水域就是天然的屏障。没有营房车,无论中方人还是苏丹人全部住帐篷。没有军人守卫,那种地方,反政府武装也懒得去。

果然,正好两天,测量的工人调拨过来了,沼泽车也恢复了四台。搬迁飞营地的各种条件均已齐备。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