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成长在石油物探
21433700000033

第33章 艰苦的生活 平实的理想

小队还是采用集体生活制,半军事化管理。住的是和学校宿舍大小相似的屋子,一般住四个人以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但还是能很愉快地住在一起。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互相理解和协作。一个团队要想正常运作,完成团队目标,没有所有成员的通力合作怎么能行呢?

小队出工的目的是完成生产任务。大家出来的目的是工作,因此,文娱生活相对单调。队上只配备了一台21英寸电视机和VCD机。平时没有人看,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搬出来让大家简单娱乐一番。过节不放假,即使是春节,也必须出点产量才行,只有这个时候,才允许早点收工,大家能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VCD机刚刚开始流行。能看上VCD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是自娱自乐。几乎每台车,即使没有标配车载磁带收录机,司机也要自己掏钱买一个装上。没有车的,就自己买一个简易的单卡收录机或随身听,带着身边听听音乐。谁不需要点精神生活呢?谁不喜欢文艺呢?没有人愿意过苦行僧式的生活,更没有人愿意整天只有工作,工作,工作。每个人都需要有个精神寄托,放松自己的心灵。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

旭保持了蕾给他留下的习惯。读英语书,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英文电影是很少有机会得到的。最经常的就是听听英文歌,县城里卖磁带的不少,他比以前更喜欢张学友和周华健。他也会把最喜欢的,觉得能代表自己心情的歌词亲手抄下来,写在信里,寄给还在大学中的燕儿。燕儿一下子给他回了好几封信,都是在旭颠沛流离的那段时间积攒下来的。一收到旭的信后一并寄过来了。这几封信让旭真有面子。因为队上每个人都羡慕极了。燕儿很是关切的询问他的情况,是否适应。还质问他为什么总不给她去信,让她很着急……,旭把所有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全都告诉了燕儿。他的第一封信很长,写了好几天,有时候还带在身上,在工作闲暇的时候写上两笔,最后积攒了十几页。他很是踌躇满志。他告诉她,他的目标是三年内买房子!他要为他们的爱情找一个生根发芽开花落叶的地方。

燕儿给他的回信上,很是埋怨他,“为什么信会那么长?害得我看了四遍!”“为什么字迹那样潦草?那样不认真?”“为什么有用钢笔的时候,有用圆珠笔的时候?”……,一连串的为什么!埋怨归埋怨,信里还是夹带了一张在学校门口照的照片,真好看!穿着更得体了,稍胖了一些,眼镜的度数更深了,头发长了一点,反射着阳光,很柔和的,很亲切的,脖子上还能隐约看到他送她的项坠的链子。

照片的背面写着:最心爱的人,爱你!

旭在下面加了几个字:爱你永不变!

他好想她。听说现在有地方能治近视,他回去后一定带她去。

照片不小心被流传了开来。不知道是谁拿出来的,更有可能是他自己掉到院子里的,因为他实在舍不得把它放在某个固定的地方,他要一直带着她,无论在哪个角落,想拿出来看就拿出来看,甚至亲上两口!同事们都拿照片开他的玩笑。起初他还涨红了脸试图解释,不想起了反作用,越抹越黑。索性不解释了!

最后,还是请人吃了顿饺子才要回来。原来是在一位打扫卫生的女工手里。

以后这种糗事是不会再发生了。太对不起他的燕儿了。

他请人以震源车和仪器车为背景照了一张照片,寄了回去。他穿着工作服,脚下是戈壁滩,远处是天山,头上是蓝天,他想给他的燕儿展现他的万丈豪气。照片背面写着:

Iwillloveyoutwiceasmuchtomorrow!

每个月,他会在厚厚的信纸中夹带两百块钱。做法很危险,但从来没丢过。

小队驻地的对面有一家饺子馆,是大家都爱去的地方。饺子做的很不错,馅大,汁多,皮薄。都是羊肉馅的。肉极嫩,用维族人的话讲,全是用“没结过婚的羊娃子”做的!小队大部分人都是北方人,最爱吃饺子。想打牙祭了,就出来要上一斤。再就上点当地生产的粮食酒,真是享受!“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嘛!

不过,饺子属于老家风味的,XJ这里最好吃的不是这个。XJ风味的烧烤和大盘鸡这两样,简直是无上的美味!烧烤一块钱一串,串上的羊肉最少有半斤!瘦肉居多,衬上点肥肉,既鲜且嫩,香飘十里。大盘鸡里面的红辣椒最好看,也最好吃,除了辣椒以外,最主要的配料是土豆。大盘鸡分大盘和中盘两种。大盘是一只整鸡,40块;中盘半只,25块。两个人吃半只足够。即使吃得再饱,也得再要一份皮带面,与大盘鸡的汤汁拌在一起,让人吃得肚皮鼓胀发硬才不得不罢休。

旭开始学唱周华健的《刀剑如梦》。这是港版《倚天屠龙记》的歌词。歌中唱到:

我剑何去何从/爱与恨情难独钟/我刀划破长空/是与非懂也不懂

我醉一片朦胧/恩和怨是幻是空/我醒一场春梦/生与死一切成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

爱也匆匆恨也匆匆/一切都随风

狂笑一声长叹一声

快活一生悲哀一生

谁与我生死与共?

谁与我生死与共?!

…………

…………

这是何等的慨叹!是不是张无忌一直是一个处在彷徨之中,难以选择取舍的人?

爱恨,恩怨,幻梦,春梦,相逢,随风。

狂笑,长叹,快活,悲哀。

令人真的好矛盾!心里好混乱!

这个世界上有谁能与我生死与共呢?

旭对这首歌真是莫名的喜欢,但他并不知道具体喜欢它哪里。

冬天到了。太冷。呼啸的寒风直接从西北方向吹过来,扫过戈壁滩,没有任何阻挡,直吹进院子里来。气温已经到了零下20多度。家乡可是从来没有过这样冷过。水还没有滴下来就已经结成了冰。队上早就发了肥大厚实的棉大衣。都是军队样式的,绿色,沉重。屋子里倒是很暖和,能达到20多度。XJ不缺煤,但大部分煤烟气极大,每天被子上都会蒙上厚厚一层煤灰。这种煤燃烧起来很快,火很旺。可惜持续力不强,一夜必须添最少两次煤才能保证不灭。旭宿舍的炉子是不用他操心的。都是老师傅料理,他们来XJ时间长了,有经验。其实旭从小就没有管过炉子,让他管的话,炉火恐怕只能是天天灭,天天生了。

每天早晨的出工麻烦了一些。因为这个队大部分用的都是东风,镇江等国产车,老化严重。天冷的季节启动非常困难。这时候,院子里两台烧水的小锅炉,就要满负荷运转了。满锅炉的水早早就烧得滚开。每天出工前都要着实热闹一番。给发动机浇水的,换电瓶的,拖车的,满院子都是热气腾腾,滚开的水浇完发动机流到地上,很快就冻成坚硬的冰面。

这个时候旭终于进到仪器车里面,开始学习仪器操作了。

这种仪器在学校里就学过原理。不过,这些基础知识大部分用不上。现在,只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即可。最重要的是如何和其他班组打交道,如何组织生产。仪器老化严重,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故障。这更需要开动脑筋找规律,尽快解决,因为野外施工必须是争分夺秒的,不能耽误一秒钟时间。他的师傅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员。教给他不少非常有用的知识,还总是给他讲他们以前遇到的奇闻异事。

仪器车里面的工作环境是比较优越的。仪器车密闭性很好,与外界几乎隔绝。非常干净,只是空间有些小。单独配备一台发电机,暖气,空调样样俱全。热的时候空调降温,冷的时候暖气升温。风吹日晒雨打全部都被挡在了门外。备有不少火腿肠,方便面,饿了可以用电饭锅煮一些吃。队上还经常送一些小炒,或者从外面饭店兜一盘子大盘鸡来。当然,这一般都是队领导在生产效率高涨时候的额外奖励。

刚开始上机的时候,旭有些紧张,他害怕报错桩号,害怕喊错人名,害怕指挥混乱,更害怕放错炮给外面的班组造成被动。连喊电台都有点底气不足,不敢大声说话。毕竟这是指挥中心啊!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错一个手指头,外面很多工作都会白做,重来,效率降低了,队上收入损失了,每一位员工都会埋怨……。

组长看出了他的胆怯,一直坐在旁边提醒他,鼓励他,手把手的教。一开始电台总是组长替他喊,组长是在给他做示范。他的嗓音清晰而有力,稳重而不容挑衅,外面只要差错,他会马上纠正,但从没有训斥过人。他在向旭表明,仪器在野外生产的中心位置是不容置疑的,就是权威!如果你这个中心,权威缩手缩脚,唯唯诺诺的话,那整个队伍的士气都会下降。生产效率当然上不去!

队长也在电台里鼓励他,为他打气,撑腰。在电台里,队长总是收起他的儒雅,反而更显粗犷,威严。

旭终于接过电台,沉着的发号施令了。只要一上手,进步就会很快。毕竟,有基础,更有脑子。这种仪器最讨厌的就是数据传输。经常出现“鬼站”、“鬼线”。十几公里长的排列,只要有一个这样的设备出现,就会导致排列上所有的采集站和电缆工作不正常。解决这类毛病经常要花掉几个小时的时间,甚至有时候一天都查不出来。越是这个时候,越是操作员最心急如焚,用脑最多的时候。好不容易查好线,就要赶紧放炮。只要排列正常,放炮是不成问题的,顺利的话两三个小时就能解决战斗。爆炸班只有一个,沿着前进的方向,一炮挨一炮的放。每炮基本相隔一分多钟。仪器在这一分多钟的时间里并不闲着,既要通知后面收线班收线桩号,还要催促前面放线班赶紧放线,检查新接入排列的采集设备是否正常。有时候爆炸班遇到沟渠或者障碍物,就要绕行一段时间。这时候仪器就更忙了。

仪器不光嘴要忙,手更是忙。真是左右开弓,上下兼顾。恨不得自己多长几只手,多长两个脑袋,同时做好几件事。可是,这只是好莱坞科幻电影里的故事。

每放一炮,就要写一行班报。用来记录这一炮的激发位置、接收排列,炮井的数量和深度,炸药、**的数量,等等。这些数据有从爆炸员报过来的,也有从上一行推算过来的,既需要准确无误的听,有需要快速精确的计算,书写。不能有一点遗漏、失误或错误,否则就要擦掉重写,甚至整张撕掉重来。

在记录班报的同时,还要竖着耳朵听,听电台里的各种声音,有查线工报故障道需要仪器检查结果的,有收线放线班询问进度的,有爆炸班报桩号要放炮的,有公路警戒的。有时还有临近小队电台串过来的。

忙,乱,杂……

这就需要操作员必须锻炼出极强的定力、掌控能力和分辨能力。面对所有这些事情,必须分出轻重缓急,紧要的先解决,次要的后解决。就像计算机硬件中提到的“中断向量”和“优先级”。快速判断,快速决定,坚决执行。

对操作员来说,所有事情里面,吃饭恐怕要算是最次要的事情了。在放炮紧张的时候,精神专注,没空吃;在排列故障的时候,心情烦躁,不想吃;在仪器故障的时候,更是没日没夜的排查,可能好几天都睡不着吃不进。整个小队,其它设备都有备用的,只有仪器是唯一的。操作员必须竭尽全力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转,一旦发生故障还要竭尽全力修复。

操作员的工作是辛苦的,操作员更是任劳任怨的。外国人管仪器车叫“DogHouse”,这对操作员是多大的夸赞!

有些人并不理解操作员,把操作员的工作简单理解为“点一个放炮按钮完事,有什么好吹的!”恐怕他真的不了解操作员的工作。不知道把他放到仪器面前,他是否能胜任得了呢?恐怕他早就焦头烂额了!

解释组负责整体质量控制,爆炸班负责放炮,放线班负责放线。

而仪器组和其它任何班组都完全不同,仪器组肩负着双重任务:保证生产质量,促进生产效率。可是,这两个任务往往是对立的。这两个难以调和的相互对立的事物绞合在一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导致操作员在工作中面对极其尴尬和复杂的情况,往往难以作出抉择。如何保持两者平衡,成为操作员最闹心的事。

这确实需要高超的人际交往技巧。对待这种事情,每个操作员都无法回避。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思想方法和处理方法。固执一点的,或者坚持质量原则,或者坚持效率原则。灵活一点的,就试图寻找平衡点。但无论是固执还是灵活,最后的结果总是免不了失望。或者别人失望,或者自己失望。

每天出工时间都很长。早晨4点多出发,收工最早也得第二天凌晨了。在这段时间,操作员得不到一点休息。不放炮的时候仪器需要查排列,爆炸班和震源组就可以休息;放炮的时候仪器还要监控质量和野外噪音,这时查线工就可以休息。只有仪器,得不到片刻喘息。只要一开机,操作员的大脑就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午夜12点到凌晨2点是最难受的时候,人体的生物钟要求人必须休息,可是工作要求不能休息,两者一打架,胃里就犯恶心,吐又吐不出来。一直坚持到关机,收拾好资料,锁好车门,这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这时候大脑突然放松,睡意马上袭来,眼皮打架。但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天马上就要亮了。收工的路上只能打盹不能完全睡实,因为路很颠,稍不注意就会被弹起头撞上车顶或者哪里。操作员一般是搭乘指挥车出工的。BJ2020。车子到处都是漏风的缝隙,又冷又硬的寒风从四面八方的缝隙里狂顶进来,直透过棉大衣钻进衣服的最里层,冻得皮肤一阵阵发紧发疼。哪里还能睡觉?恐怕睡着了就得感冒!

回到驻地,强打精神跌跌撞撞挪回屋里,倒在床上,却怎么样也睡不着。是的,早饭时间到了,肚子已经很空,不吃点饭怎么能睡得好呢?

吃完早饭睡下,可说不定又被解释组揪起来,“资料有点问题,去看看。”或者“班报写错了,去改一下。”

要不就是被队领导叫起来,“工地上仪器需要点东西,让你准备一下,一会饭车捎出去。”

院子里总是乱哄哄的,门前总有脚步声,哪里能睡得踏实?

幸亏操作员实行倒班制,要不,谁能天生一副钢筋铁骨,能承受这样大的工作强度?

干一行爱一行。每个工作都有其各自的难处。忍耐,坚持就可以了。

没有吃不了的苦!

何况,这样的苦哪里比得上红军长征,王进喜等老一代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万分之一呢?

红军长征,已不仅仅是军事史上的神话,更是激励所有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一面旗帜!更是所有人敬仰膜拜的高山之巅!

既然参加进来了,就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当不了状元,也要做一个优秀的先进的员工。

更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人总是要有目标的。旭给自己制定了三个目标,并不是很远大的目标:

第一,到这个施工期结束时,一定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操作员,独挡一面。

第二,两年内入党,当上仪器组长。

第三,三年内买上房子,把心爱的燕儿娶进家门。

他要努力成长,努力赚钱。不管需要多艰苦,多困难,一定要向三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相信,只要有信念,人生活得才会快乐;只要有信念,人就不会倒。

旭满脑子都是高涨的热情,学生时代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他现在忽然全都想到了。他好像成熟了很多,开始更多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时代他没有经济基础,所以就什么都不敢想。现在,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建立,更多的发展也就有可能了。

只是,在这样一个并不雄厚的基础上,能为自己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呢?

人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才会发展出其它更高层次的需求。深奥的哲学道理,此时竟然如此浅显透彻,在旭的身上绝好地体现了出来。

一处在东疆一共有三个队在出工。另外一个在TK逊县城的北侧,还有一个较远,在鄯善,火焰山脚下。

来参加实习的同学们有时候也会互相探望一下。这给大家都带来一些温暖。毕竟是同学,聚在一起比较自由些,开心些。有时步行,有时搭乘一种交通工具,比较原始,大家亲切地称其为“驴的”。就是维族人用自家的驴拉过往客人的两轮驴车。驴车没有密闭的车厢,只在地板上铺一块维族传统样式的地毯。既简单又漂亮。“驴的”在托克逊是很普遍的。价格也很便宜。车子随着驴子的踩在硬路面上的蹄声,一颠一颠有节律地上下轻微晃着,非常舒适。更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

小小的县城,只有一个澡堂子。队上没有浴室,旭他们只好每隔两三个星期,就去好好的洗个澡去。水可以尽情地用,皮肤尽力的搓,把身体上所有旮旯角落的全都搓掉吧!只有这个时候是最舒适轻松不过的了。

到处都是异域风情。托克逊的维族人较多。头发黄且卷曲,眉骨高,眼窝深陷,蓝色眼珠,大鼻子,维族人的外貌特征更像欧洲人。身上经常穿着花格子衣服,男人头戴一顶四角小帽,女人则经常围着头巾。维吾尔语管媳妇叫“羊冈子”,管年轻小伙子叫“巴郎子”,管年轻小姑娘叫“克孜巴郎”。大多数维族人都会说汉语。说得不是很地道,但听起来拐弯抹角的,很婉转,很有意思。

汉族人在这里居住的也很多,也有一小部分**人。大家都和平相处,彼此并没有什么冲突。各自干各自的营生,各自过各自的日子。是的,天下之大,土地之广,足够所有人生活了。况且每人都只占有自己头上的那一小片青天和一双脚下的黄土而已,有什么必要互相争夺厮杀呢?

维族人信奉伊斯兰教。牛羊肉是他们最主要的肉食,蔬菜则以葱头、土豆、西红柿、青椒居多。这里也种些葡萄,苹果。但没有大规模种植,可能是地域狭小的缘故吧。

街上有很多卖维族特色小刀的。不太锋利,材料也不是很好,但样式非常漂亮,旭买了两把,他打算一把送给堂哥,另一把送给燕儿哥哥。据说XJ英吉沙的小刀是最棒的,这里没有。他还买了一件维族风格的女士小坎肩,送给他的燕儿。她穿上一定特别好看!

旭对当地社会的了解也就仅此而已。民族地区,队上管理严格,轻易是不允许上街的。请假也不准。偷偷溜出去更是严重惩罚。况且,工作这么紧张,哪有时间经常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