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红旗的背面
21278000000001

第1章 逃离学校

莫良,1989年10月生,甘肃山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工子弟,父亲是一个泥瓦匠,母亲在家里以种地为生,整整吃了十多年的白面和窝头。贫穷往往和见识成正比,和大多数农村的孩子一样,他不喜欢读书,认为读书就是受罪。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老师,因为在山村,学生淘气了真的会被老师揍,不过不是像电视上演的古代先生那样,拿个戒尺,让学生把手伸开,然后轻轻敲打两下;而是拿着棍子或者柳条之类的惩罚工具,切切实实的胖揍一顿。

我发誓,除了脑袋,老师教训的时候,你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受到老师亲切的问候;就算是脑袋,很多时候都有可能直面打击,因为老师的手掌,在你犯错的时候,经常会以一个比较让你勉强能够接受的力道,在你的脸上进行爱的抚摸。

每次伴随着老师的问候,学生的身上会留下些在哪个年代比较珍贵的颜色。

而当父母看到那些动人的颜色,他们往往不会去责怪老师打了自己的孩子,而是发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的精神,再揍孩子一顿,然后提着礼物去见老师,告诉老师:

“老师,你使劲打,只要他不好好学习,你就使劲打,打死了我也不说什么。”

然后美其名曰:

“啥都是为了孩子好嘛!”

其实并不是父母们不疼惜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因为老师多么想要惩罚一个学生,相反的,只是因为他们太爱孩子了,因为父母们觉得,老师还打这个孩子,那是因为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在靠读书摆脱贫穷这条路上,还有机会。

因为他们真的穷怕了。

但是,父母和老师的这种爱,作为一个接近九零后的男孩子,对年幼的莫良来说,真的很难读懂;而相信这种爱,对于真正的九零后来说,或许那永远都是个传说,他们永远不可能读懂。

莫良很调皮,从小学到初中,成绩在班里一直都是中下等,中学七门功课,总分八百五十分,莫良考二百四五十分是家常便饭。所以一直并不是太受老师的喜爱,这也使得他的厌学情绪非常明显。

终于,零五年,莫良初二,他以装病这种办法,骗得父母的同意辍学了,那年莫良才十六岁。

父母为了让他明白生活的艰辛,就让莫良在辍学后在家里帮忙种地。他们成功了,一个山区的孩子,因为长期的贫穷吃不饱饭,导致营养不良,他的身体太弱了,根本不可能扛的住生活的重担,面对远超自己身体极限的体力劳动,莫良妥协了。

同年下半年,通过走后门,在另一所中学,莫良开始从初一开始重新学习。一个十六岁的初一学生,班里彻底的老大哥,按理来说,与周围人年龄的差距会让他彻底堕落,可是,出其不意的,莫良竟然成了班里数一数二的学生,即便在整个年级都是出了名的好学生。

就是这种势头,初中三年,每次考试成绩他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一直保持到了中考,然而除了那些和莫良整天混在一起的坏学生,竟没人知道那三年里莫良就是学校里的地下老大。

零八年,六百四十八分,莫良被县第一高中录取,所有的荣耀、光华,他都得到了,因为在莫良的山区,考入第一高中那便意味着已经跨入了大学的校门,绝无例外,而这一年,莫良十九岁。

步入新的学习环境,莫良第一次发现,不是什么事情你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有时候天份真的很重要。

初中到高中,教学思维从平面转移到了立体空间,作为一个理科生,莫良悲剧的发现,很多东西老师就是再怎么解释,他还是想不来。

为了能够跟上同学们的节奏,莫良高一基本上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学习,但是,他的成绩还是直线下降。

高一结束,全班七十一个学生,总分九百五十,莫良以四百五十分位居倒数第三。

一种挫败感和无助感淹没了莫良,他放弃了,高二开始,莫良彻底堕落,开始每天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流连网吧,除了考试,很少到学校上课。

讽刺的是,自从放弃学习,自暴自弃,莫良犹如神助一般,成绩竟然到了中等,甚至有那么一丝希望进入本科院校,用当时同学们的话说就是:

“你真是一朵万年奇葩!这样都能考出成绩。”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高三的时候,莫良已经二十二岁了,因为莫良经常逃学上网,所以一直都是班主任的眼中钉。在班主任的眼中,莫良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不良少年,而事实也证明,莫良确实是个不良少年。

班主任经常以莫良的年龄羞辱他、打击他,或许班主任也只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激励莫良,让他在愤怒中觉醒,好好学习,在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关口做一下冲刺。

但是,对于年轻气盛的莫良,他无法容忍这种羞辱,又或者说是莫良这辈子都无法容忍。

在高考前五个月,莫良爆发了,他与班主任直接冲突,他打了他的班主任,后来班主任打电话叫来了莫良远在外地打工的父亲,经过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班主任终于原谅了莫良。

但是,莫良无法接受,他对着班主任留下了一句话:

“去你妈的!你这么羞辱我,还好意思说什么原谅我?告诉你,晚上睡觉小心些,我发誓,让我逮着机会我就弄死你。”

虽然班主任为了面子,没有上报学校开除莫良,但是却与莫良做了一个约定,允许莫良高考,但是不想再在学校看到莫良。

了解儿子的父亲把莫良带回了家,因为他知道这个傻儿子说不定会真的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拿刀捅死他的班主任。

莫良在家待了整整五个月,父母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他们什么活也不让莫良干,给莫良买了很多的参考书在家里看,但是,莫良却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而是做了很多很多对未来的幻想,尽管在以后看来那些幻想是那样的不合实际。

一一年五月,高考结束了,在所有学子走出考场回家和父母等待成绩下来的时候,莫良径直来到了火车站,带上从家里偷来两百元钱坐上了去往宁夏银川的火车,去找他的堂哥从事装修行业。

因为在他看来,成绩对他已经无所谓了。

这一年,莫良二十二岁,以逃走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