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明雄起
20552900000005

第5章 闯王东征,其势滔天!

看见那躺在床榻上的朱以海无意间看见那两张纸条,心里顿时咯噔一声,一股极为不好的预感瞬间蔓延了他浑身上下的

每一个细胞当中。使他的浑身不住的发冷哆嗦,脑袋越发的疼痛欲裂了。

闲散亲王……闯王东征……大军纷纷向李自成投降!我竟然重生在这个鬼时间!

……………………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闯王东征,著名的以少胜多(未必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中原第二大军事集团——李自成与大明朝,为决定北方的归属所做的一场华丽征战!最终,由于李自成善于采纳忠言,听用了从李岩等文人的计谋——在闯王的旗帜上,树立起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均田免粮!!!而获取了整个中国北方的控制权,而朱由检却是因为臣下不和、缺饷少将、政策得不到实施……而自杀身亡。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大顺军杰出的宣传鼓动家李岩编写的这几句朗朗上口的歌谣,具有蛊惑人心的神奇魔力,很快传遍大河南北。

伴着这通俗的歌谣,李自成的队伍在山西境内所向披靡,山西官民杀牛宰羊,箪食壶浆,远接近迎。

从二月初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太原,晋王朱求桂投降开始。

一份份战报如一片片雪花飞向北京,却没有一份是好消息:十二日忻州失守;十六日代州(今山西代县)城破;二十三日真定(今河北正定)陷落;二十四日山西全境沦陷;二十五日彰德(今河南安阳)失陷,赵王朱常谀被俘。

三月初一,大顺军再接再厉攻陷宁武关,北京城北面的昌平发生叛乱,大顺军横驱直入,河间(初五)、大同(初七)、宣府(今河北宣化)(初八)、昌平(十二日)、居庸关(十三日)等地相继向李自成投降,十七日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

一切都如李自成在西安誓师时喊出的口号一般——“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闯王东征,是李自成人生中最为华丽的一场战役篇章,这场东征就像大明朝已经向李自成投降了一样,李自成带着六万大军春游一般,从西安走到北京,接收着大明王朝的地盘——虽然这还不代表天下已定。

然而,对于李自成来说,东征之战可能是他人生中的一段最精彩的高潮,为后人津津乐道,但对于朱氏一族来说,结果却是一段又一段噩梦的开始。

先是元气大伤,朱氏一族的族长朱由检在煤山上自杀,他的太子连京城都没走出去,大明进三百年的天下就此打住。

而南明势力对外是面对一代霸者的李自成(弘光灭亡可以说与李自成有直接关系。先是错误的联胡灭贼,后来李自成逃窜又把左良玉逼得顺江而下“清君侧”)与闻名天下的满清八旗军!对内,是面对裂图造反的东林党(或与左良玉有勾结,所谓忠君爱国的东林党,在南京根本连抵抗都没抵抗,就全部投降清狗了)!风雨飘动,屡战屡败,失地陷城,最后朱以海也被逼的只得远走他乡,奔赴福建投靠郑成功,却惨遭囚禁,不仅退位归藩,而且连“宗禄”也被停发。在郑经的压迫之下,正值中年的朱以海在永历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病故于金门,最终落了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可以说朱以海童鞋短暂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出生在大明天家的鲁王府,身为天之骄子,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勺长大成人,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而不幸的是在后半生里,他成为了满清王朝统一霸业的垫脚石,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中的那一块裸裸白骨!

新生的朱以海很悲催,他的前身将半生的荣华享受了去,而自闯王东征时开始起的苦难,却留给了这位刚刚借尸还魂回来的倒霉蛋朱以湴。

重新获得的生命,貌似是有了崇高的地位,但仿佛却是昙花一现,北京城破后,一切都将改变,自己的噩梦将接踵开始,甚至十几年以后,他还会死于非命。

上帝真的很会跟他开玩笑,一个屁把他崩回了古代,又嫌滋味不够重,又决定让他在古代混几年,然后再给他毙回去。

自己结局真的就是这么挂了?

谁会甘心?估计换成是谁也不会甘心!

朱以海当初知道要穿越至崇祯十七年就脸色煞白,现在真的过来了,还是心有余悸。他老朱虽没有为大明江山陪葬的想法,但身为穿越者总得做些什么。虽然南明选皇帝也没他老朱的份,但是满清鞑子对待朱明宗室的方针,只有一条——杀无赦!!!

……………………

朱由检既不派太子去南京,本人也不离北京,结果京城失陷,父子四人无一幸免,明朝中央政府的大批文臣武将也被大顺朝、大清朝先后接收。

崇祯帝朱由检固守北京的决定直接导致了两个恶果:一是在后来恢复大明的斗争中,再没能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二是在反清复明的阵营中,失去了一批立志恢复失地,渴望对清军发动反攻以便光复家园的北方人。

朱以海记得这个时期大概是崇祯皇帝的新一任状元魏藻德快要上台当大明首辅了,提出大臣们捐献银两以充军饷了。于是朱以海决定给崇祯皇帝上份奏折是劝崇祯下勤王诏,再给崇祯皇帝带些军饷去——当然这些军饷让谁押送过去朱以海还没想好,当然他老朱可不会那么好心,百分之九十九是盯上了京城里的某些东西了。

此时明末第一名医吴又可也被仪卫正赵不凡带来了,当然此时朱以海还不知道吴又可就是写了《瘟疫论》的那位名医。

寝宫门被轻敲,传来王小三太监独特的公鸭嗓音:“殿下,吴又可医师来了,让他给您看看吧?”

“行,小三你也过来,帮寡人拟份奏折。寡人要向当今圣上进言。”朱以海答应的是想当得爽快。在朱以海穿越之前的那个时代,华夏大地对中医已经是相当的推崇。有名医过来帮自己看病,他当然不会拒绝。

“殿下,奴婢以为还是等吴医师给您看完了再说吧?”王小三怕机密泄露,是以如此答道。

“寡人岂能因个人小事而亡国家大事耶?如今,闯逆声势浩大,居然敢号称大军一百五十万,向京城进攻。做臣子的难道不应该为皇上分忧、为国家出力?”朱以海作为一个继承了前任记忆的新世纪大好青年,说起古语来也是相当顺溜。

王小三认错道:“殿下教训的是!”

“吴医师可否等寡人拟完奏折后再来把脉?”

“额,这个,其实。在下的医术早已能做到在闹市中把脉,而且不出错。”吴又可一个年近四十的大老男人居然也罕见的结巴了。

好嘛,扯了半天,人家吴医师完全可以在朱以海说话时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