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明雄起
20552900000010

第10章 三方角力【中国需要收藏推荐来支持】

崇祯十七年二月十八日,晚。新顺王李自成已经差不多占领山西全境了,虽然自正月初三出征以来,短短一个半月就将山西这个明朝重兵云集的大省给占领的差不多了,但李自成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因为胜利来的太容易了,却没有消灭多少敌人,敌军见到自己的旗帜就开门投降,他李自成也不可能坑杀这些降军,否则以后就没人投降了。还因为均田免税的行为,李自成的家底实在是太薄弱了,现在他急需要借口停下来消化胜利果实,如果再胜利李自成他就该消化不良了。李自成现在很矛盾,他希望一个大明朝的将领来稍微阻挡一样自己的脚步,他好借此退军;他心里却又还有另外一个声音——看来大明王朝已经不行了,也许我可以借攻略山西之势,一路打进北京城,当个开国皇帝,成就不世之功。

崇祯十七年二月十八日,晚。整个大明都需要仰望崇祯皇帝离自缢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朱由检不甘心,因为他不是一个昏庸荒唐的皇帝,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比鸡醒得都早,比狗睡得还晚,不贪酒,不吸烟,不赌钱,不好色,一心操劳国事,三十刚刚出头,头上已见丝丝白发,满脸憔悴不堪。

“亲征”南京的方案被大臣们弄到搁浅,一个月前调吴三桂回师山海关的决定也被大臣们拖拉,至今也没决定。这些满脑肥肠的蝇营狗苟之徒,把朱由检坑得体无完肤,李健泰居然还把北京城里最精锐的京营(明王朝的禁军),带走了,说是去决战闯逆,结果跑到河间府度假去了。朱由检只想对他们说一句话,“文官武将个个可杀!”

那时,现任东阁大学士、吏部右侍郎的李建泰说完由自己率军数万,阻敌于山西境内,确保京城无恙。

理由有三:第一,李自成率领的“流贼”从西安进逼北京,山西是必经之道,而自己正是山西人,熟悉地皮。

第二,自己对“流贼”比较了解。(颇知贼中事。)

第三,自己算是个有钱人,可以拿钱出来打仗,不需要国库支出。(以家财佐军,可资万人数月之粮。)

朱由检和廷臣们当时听了李建泰的“豪言壮语”,特别是不用国库掏腰包,不禁大为欢喜。朱由检一改往日的优柔寡断,当即拍板表示同意。

带着朱由检的无限期望,在群臣深不可测的目光中,李建泰慷慨赴国难!

正月二十六日,李建泰率师西行,朱由检仿照古制,行“遣将礼”。“古制”的规定不必细说,总之这是一个级别很高、声势浩大的场面,官军列队从午门一直排到正阳门外,“旌旗金鼓甚盛”。朱由检亲自赐酒三杯,勉励李建泰说:“先生此去,如朕亲行。”

结果日行三十里,朱由检派人催了几次,他就跑河间府去了。现在的朱由检真是欲哭无泪,他只能寄希望于前线将领能逆袭——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的办事能力真的是低下到了极点,整整三个月又十八天,几乎什么事都没做成,只做了等死这一件事。

顺治元年二月十八日,晚。盛京城的主事人多尔衮终于放弃了趁着李自成东征的时候入关趁火打劫大明的念头,因为他知道,大明在整个北方,还有近三十万的大军,北京城的城墙自己也见过,绝对不是靠大炮就能轰开的。多尔衮在心里就看不起李自成——那些打败过李自成的将领,一个个都被“我大清”亲手打败了。他李自成居然一直不对“我大清”表示表示。

嗯,得吓唬一下李自成,让他知道没有“我大清”就没有他李自成的今天,如果他能合作,“我大清”入主中原就有望了。于是,多尔衮给李自成写了封信,其内容就是,要李自成答应和“我大清”结盟,消灭大明朝之后,平分大明国的人口与土地,如果不答应,“我大清”就要成为你们的敌人(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都被“我大清”消灭了,李自成你怕不怕)。

此时的多尔衮还不知道,离他入主北京,只剩下二个月多一点而已。多尔衮此时的下一个目标仅仅只是要将吴三桂这个浪费他们家墨水,还一直不肯投清的家伙教训一顿罢了。

谁知道会后来的因缘际会呢?

崇祯十七年二月十八日,晚。新生的鲁王为了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朱以海的仪卫正赵不凡(不是让仪卫正找个骑术精湛的兄弟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嘛,怎么变成仪卫正了,因为,这小子觉得这种露脸的事,还是自己来做的好。所以……)带着朱以海连夜写的奏折,以夜行八百里的速度赶往京城。虽然朱以海心里知道,这份奏折最多只能把顺天府里的水搅混,起到一个让他能浑水摸鱼的作用,但是心底还是希望崇祯皇帝能够逆袭成功——废话,当个闲散王爷不舒适些,哪里有穿越者一出来就想当救世主的。就算有,也是为了荣华富贵与妹纸们,鲁王朱以海既有妹纸们又有荣华富贵,完全可以免掉奋斗了,好嘛。

这是一个知道未来的家伙,但是朱以海所知道的未来几乎没人相信。

李自成现在只想着割据山西,等着被明朝的某个将领稍微阻挡一下,他就说,北京还有三十万明军,我们打了这么久也累了,回陕西种田去吧,等到秋收后再来。

多尔衮还在劝贪生怕死的洪承畴出仕满清(不出仕则已,一卖命就忘了自己祖宗了),我好歹养了你快两年了,大爷您做点事行吗?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做点贡献呗?实在不行您就给吴三桂写写字?

只有崇祯皇帝觉得他离君王死社稷的日子不远了,虽然还有五倍于闯逆的大军,但大明朝能征惯战的那批猛人几乎凋零殆尽。洪承畴降清,秦良玉在保卫四川,大小曹、卢象升、孙传庭战死;左良玉也早撒丫子撤到了江南。想指望宁远总兵吴三桂大臣们也使绊子。他已经没有十七年前除掉魏忠贤时的雄心壮志了。或许,大明要亡于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