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风过秦川
20462700000114

第114章 农历新年(1)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腊月十五以后,村里的孩子们就放寒假了。他们成群结队从村头跑到村尾,又从村尾跑到村头,边跑边唱。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开心的事情了,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拿到压岁钱。

每当听到孩子们这欢快的声音,大人们就知道要开始忙活了。二十三是个大日子,这天又叫小年,见面的大人都互相调侃着,唉,今天过完就见不到你了啊。咦,今天不是二十三么,你怎么还在这里。

原来二十三晚上按照习俗是要祭灶官的,这天是杀猪的大日子。灶王爷在凡间司人间烟火,所以总是灰头土脸,乡下人责备小孩子脏总是说,看你这模样,像个灶王菩萨。所以,祭灶官还要烧几件“灶衣”,纸马铺买的,形似官袍,好让灶王爷新装升天。然后念念有辞,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这个时候,有满12岁的孩子的人家会在晚上在灶王爷跟前供奉一个猪头,意思是给孩子赎身。这里的人估计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神仙童子吧,为了不让童子们返回天庭,人们都杀一头猪供奉猪头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换。

于是,二十三白天可谓是热闹非常,有满12岁孩子的人家会在年初就养一头猪,到年尾的时候养的肥肥的,在二十三这天就由村里的杀猪好手集中杀掉。当然他们要给杀猪的人一定的报酬,当然这个报酬也不多,于是杀猪的也没有钱去雇人手,这天左邻右舍都会去帮忙。

去猪圈把猪抓住也不容易,需要好几个大小伙子一起动手,有些细心的人会用几根麻绳把猪捆起来,有些就管不了那么多,直接把猪捉到架子车上。几个人摁着就走了,反正到地方就要杀的,省的那么麻烦。

听着猪一路的嚎叫声和小孩子嘻嘻哈哈的笑声,终于到了杀猪场。杀猪的也是把好把式,让几个人把猪抬到已经准备好的大案板上,摁着猪,自己也双手使劲摁着,杀猪刀只好先用嘴巴叼着了,好在大家都很紧张没人笑话他。摁好猪后,他腾出一只手来,手起刀落,猪的脖子咕咕的冒出血来。这时候已经有人准备好了装有白面的面盆将猪血接下来,蒸馍馍是很不错的。

不过,也有刀子没下准的时候,摁猪的人一松手,猪从案板上跳下来就跑了,边跑血滴滴答答滴的到处都是。等到人们把它抓住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血了,拿面盆的人只好悻悻而归了。

将猪杀死后,人们就开始分工合作了,有准备热水的,有帮忙翻肠子的……不过,现在这个时候最抢手的就是猪尾巴和猪尿泡了。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还是真的有迹可循,猪尾巴可以治小孩流口水。

按理说,小孩子几个月的时候会流口水,那是因为他要长牙了,可是有些小孩到四五岁还在流口水。家里人总会在这个时候拜托别人给根猪尾巴,给孩子做着吃。

猪尿泡可是这群农村孩子最好的玩具了,用打气筒充满气,用绳子系个死扣,就可以当球踢了。当这两样东西刚从猪身上分离后就已经让久侯在旁边的大人或孩子拿走了,猪的主人也乐意赠送。猪杀完后,主人就将猪的每一部分分别装好,用架子车拉回家去。

猪头要供奉灶王爷,猪头肉可是特别好的下酒菜;猪油放锅里炼一下,收在瓷坛里,半年就可以不用买油了,而且猪油炒的青菜特别有味;猪肠可以做酸辣肚丝汤,酸辣有味,大人小孩都爱喝;猪肉更不用说了,让孩子们解解馋,给老人们补补身体。

农村的猪肉一般都不拉到集市上去卖的,当拉着猪肉往家里走的时候,村里的人这个三斤那个五斤就已经预定完了,等到晚上的时候拿钱来家里称肉。村里的人也喜欢买这样的肉,它往往比集市上的便宜一些,而且农村的猪都是吃剩饭剩菜或者麸皮长大的,营养无公害。

苏正清和父亲苏力勤一早就帮五叔家杀猪去了,五叔的大女儿今年刚满12岁了,忙活了一上午,终于可以歇下了。苏正清顺便在五叔那里定了三十斤肉,他家人口多,再加上今年是妹妹结婚第一年。按照习俗,家里有女儿出嫁后第一年回娘家,娘家要款待亲戚朋友的。

定好肉后,苏正清和父亲要赶紧去赶年集,农村人都是趁着年集采办年货。这个时候镇上的集市不管是菜的品种还是糖果瓜子,都比平时多很多,很多孩子都盼望着这天去赶集,吃些平时见不到的零食。

苏正清父子到街上的时候,已经到处都挤满了人,熙熙攘攘的,人们全凭着挪动前进的。镇上唯一的一条街道摆了三排,旁边商店的人也不愿意错过这难得的好机会,除了在自家店子卖东西外,也在街道上支起床板放满了货物。

这边卖花生瓜子,那边卖各种蔬菜、还有卖各种水果的,这里人吃的最多的水果就是苹果,过年的时候也愿意买点其他水果尝尝鲜,也有的摊位专卖各种糖果……偶尔在街上还能见到一两家卖对联的,现在农村都在搞活经济,人们为了赚点钱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除了卖吃的外,穿的也是年集另外一大特色了。看,各个服装店子都挤满了人,也有的直接在街道上支起棚子专卖童装。童装在年集的时候销量最好,是啊,忙碌了一年的人,宁可自己穿旧衣过年,也要把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正清想好了,先去给奶奶和爸爸一人买件衣服,正华在县城上学就直接给他钱让他自己买吧。再去买一箱酒,今年要款待亲朋好友,这个是不能少的。瓜子、花生、糖果也要称些,蔬菜、水果每样买点,糯米和土豆粉也要买点。对联就不用买了,弟弟正华的字是爷爷教的,从小就练毛笔字,每年的对联也基本上是他写的,回去的时候买几张红纸就可以了……

正走着,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正清抬头一看,陈涛正在一个摊位前高兴的冲自己挥着手。陈涛家的商店在年集也是最忙的时候,陈涛妈妈估计在照看商店里,摆的摊位就由陈涛照顾了。苏正清走过去,高兴的捅了捅陈涛。

“最近忙啥呢,也不来我家玩?”陈涛一见正清就嗔怪道。

“我忙啥你不知道啊。”正清一边回答一边扫视了一下陈涛家的摊位。不大的床板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有酒心糖、巧克力糖、还有水果糖、棉花糖……

“你啥时候有时候,咱们和年峻聚聚。”

“我过年都没啥事,你们说啥时候都行。”

“那行,我们确定了给你打电话啊,你直接来我家就好。”

“陈老师怎么样啊,一直说去看看都没时间。”

“好多了,复健还是有些效果。”陈涛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正清也高兴了许多。这时候买糖的人多了起来,正清跟陈涛打了声招呼准备离开。

“你等一下。”陈涛说着抓起一个塑料袋把各种糖果给他装了一袋。正清想推辞的,可是看到陈涛的眼睛,他还是拍拍陈涛的肩膀接下了。是啊,跟好哥们客套什么啊。

年货置办的差不多的时候,已经到下午了,正清拉着父亲去了饭店。饭店的饭贵,农村人从来没有到街上吃饭的习惯,在饿也要回家去吃,苏力勤就是这样。苏力勤本来想拒绝的,回家吃也一样啊,还省钱,可是看到儿子固执的眼神,苏力勤感到儿子确实长大了,以后这个家都要靠儿子来支撑了啊。

苏力勤像个听话的孩子一样,随着正清来到饭店。苏正清点了几个菜,买了两碗面,父子俩就这样边说话边把饭吃完了。父子俩正准备回家,却看见正梅和周一向他们走来。妹妹结婚了,大年三十不能在他家过了,苏正清想到这里眼睛湿湿的。

正梅和周一今天也来赶年集,他知道父亲和哥哥肯定也会来的。可是,她从上午一直在找,都没找到,还好终于等到了。她把一包调料递到正清手上,“我就知道你肯定会忘记买这个,煮肉要用到的。”

回家的路上,苏正清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往年都是妹妹正梅打理着家里的一切,自己和弟弟正华也就在旁边打打下手。正梅不放心自己不在家的第一个年,爸爸和哥哥弟弟怎么过,在苏正清回来时千叮咛万嘱咐,回家后把酵子泡好,明天她回家蒸馍。

回来的路上,父亲有点责怪正清,不该答应正梅回家的。农村人的习俗是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年的,要等到初二才能回来拜年,父亲也是担心正梅回家帮忙,婆家人不高兴。

“放心吧,周一家不是那样的人。”正清安慰父亲说,苏力勤才渐渐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