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社科白话山海经
200200000006

第6章 西山经3

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磬(q@ng)石,其阴多檀(t2n)楮(ch()①,其中多女床②。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解:

①檀:檀树,木材极香,可作器具。楮:即构树,长得很高大,皮可以制做桑皮纸。

②女床:据古人说是女肠草。

翻译:

往西南二百里,是座鸟危山,山南面多出产磬石,山北面到处是檀树和构树,山中生长着很多女肠草。鸟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许多粟粒大小的丹沙。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xi4n)则大兵。

翻译:

再往西四百里,是座小次山,山上盛产白玉,山下盛产黄铜。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猿猴,但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名称是朱厌,一出现就会大起战事。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6),①其阴多碧,其兽多■(zu)牛、麢(l0ng)羊。

注解:

①垩:能用作涂饰粉刷墙壁的泥土,有白、红、青、黄等多种颜色。

翻译:

再往西三百里,是座大次山,山南面多出产垩土,山北面多出产碧玉,山中的野兽以■牛、羚羊居多。

又西四百里,曰熏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翻译:

再往西四百里,是座熏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而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又西四百里,曰(■)[厎](zh!)阳之山,其木多■(j@)、枏(n2n)、豫章①,其兽多犀(x9)、兕(s@)、虎、犳(zhu)、■(zu)牛②。

注解:

①■:即水松,有刺,木头纹理很细。豫章:古人说就是樟树,也叫香樟,常绿乔木,有樟脑香气。古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二树在幼小时不可辨知而被人看作一种树木,其实,豫就是枕木,章就是樟木,生长到七年以后,枕、章才能分别。

②犳:据古人讲是一种身上有豹子斑纹的野兽。

翻译:

再往西四百里,是座厎阳山,山中的树木大多是水松树、楠木树、樟树,而野兽大多是犀牛、兕、老虎、犳、■牛。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y()琈(f*)之玉,其下多檀(t2n)楮(ch(),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翻译: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是座众兽山,山上遍布■琈玉,山下到处是檀树和构树,有丰富的黄金,山中的野兽以犀牛、兕居多。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①。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解:

①青:这里指石青,是一种矿物,可以制做蓝色染料。

翻译:

再往西五百里,是座皇人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丰富的石青、雄黄。皇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粟粒大小的丹沙。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t2ng)①。

注解:

①棠:这里指棠梨树,结的果实似梨而小点,可以吃,味道甜酸。

翻译:

再往西三百里,是座中皇山,山上多出产黄金,山下长满了蕙草、棠梨树。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m@)、鹿、麋(zu)牛①。

注解:

①麋:即麋鹿,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而雄性有角。因它的角像鹿角又不像,头像马头又不像,身子像驴身又不像,蹄子像牛蹄又不像,所以古人又称作“四不像”。

翻译: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西皇山,山南面多出产金,山北面多出产铁,山中的野兽以麋、鹿、麋牛居多。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t2n)楮(ch(),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翻译: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莱山,山中的树木大多是檀树和构树,而禽鸟大多是罗罗鸟,是能吃人的。

凡西次二(经)[山]之首,自钤(qi2n)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sh4o)牢①,白菅(ji1n)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x();毛采。

注解:

①毛:指毛物,就是祭神所用的猪、鸡、狗、羊、牛等畜禽。少牢:古代称祭祀用的猪和羊。

翻译:

总计西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尾,自钤山起到莱山止,一共十七座山,途经四千一百四十里。其中十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而马的身子。还有七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而牛的身子,四只脚和一条臂,扶着拐杖行走,这就是所谓的飞兽之神,祭祀这七位山神,在毛物中用猪、羊作祭品,将其放在白茅草席上。另外那十位山神,祭祀的典礼,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鸡,祭祀神时不用米作祭品;毛物的颜色要杂而不必纯一。

西次三(经)[山]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zh%ng)遂,南望■(y3o)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山],东望■(y1n)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f()①,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zh!),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有鸟焉,其状如凫(f*),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xi4n)则天下大水。

注解:

①员:通“圆”。柎:花萼。是由若干萼片组成,处在花的外轮,起保护花芽的作用。

翻译:

西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崇吾山,它雄居于黄河的南岸,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冢遂山,向南可以望见■泽,向西可以望见天帝的搏兽山,向东可以望见■渊。山中有一种树木,圆圆的叶子白色的花萼,红色的花朵上有黑色的纹理,结的果实与枳实相似,吃了它就能使人多子多孙。山中又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而臂上却有斑纹,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而擅长投掷,名称是举父。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野鸭子,却只长了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名称是蛮蛮,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发生水灾。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c!)水出焉,北流注于泑(y#u)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翻译:

往西北三百里,是座长沙山。泚水从这里发源,向北流入泑水,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多的是石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①。北望诸■(b9)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y#u)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g(ng(n)泡泡(p2op2o)②。爰(yu2n)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f(),食之不劳。

注解:

①不周之山:即不周山。据古人讲,因为这座山的形状有缺而不周全的地方,所以叫不周山。山的西北部不周全,风从这里刮出,称为不周风。传说山形有缺而不周全的原因,是共工与颛顼争帝位时发怒触撞造成的。

②原:“源”的本字。水源。浑浑泡泡:形容水喷涌的声音。

翻译:

再往北三百七十里,是座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诸■山,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向东可以望见泑泽,是黄河源头所潜在的地方,那源头之水喷涌而发出浑浑泡泡的响声。这里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m@)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y0),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f6if6i)汤汤(sh1ngsh1ng)①,黄帝是食是飨(xi3ng)②。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③。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j!n)瑜之玉为良⑤,坚(粟)[栗]精密⑥,浊泽(有)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注解:

①沸沸汤汤:水腾涌的样子。

②飨:通“享”。享受。

③馨:芳香。

④玉荣:玉华。

⑤瑾:美玉。

⑥栗:坚。

翻译:

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是座峚山,山上到处是丹木,红红的茎干上长着圆圆的叶子,开黄色的花朵而结红色的果实,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觉饥饿。丹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稷泽,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这里有玉膏,玉膏之源涌出时一片沸沸腾腾的景象,黄帝常常服食享用这种玉膏。这里还出产一种黑色玉石。用这涌出的玉膏,去浇灌丹木,丹木再经过五年的生长,便会开出光艳美丽的五色花朵,结下味道香甜的五色果实。黄帝于是就采撷峚山中玉石的精华,而投种在钟山向阳的南面。后来便生出瑾和瑜这类美玉,坚硬而精密,润厚而有光泽。五种颜色的符彩一同散发出来相互辉映,那就有刚有柔而非常和美。无论是天神还是地鬼,都来服食享用;君子佩带它,能抵御妖邪不祥之气的侵袭。从峚山到钟山,长四百六十里,其间全部是水泽。在这里生长着许许多多奇怪的禽鸟、怪异的野兽、神奇的鱼类,都是些罕见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