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中国梦,从我做起
19378400000073

第73章 食品厂(二)

星期一早上,立国和杨芳秘书等几个人,来到桥市镇,看一看龙眼基地的发展情况。

小雪陪着立国等领导,到处去参观龙眼树的种植情况。所到之处,目光所及,都有龙眼树苗在伸展那嫩绿的希望之梦。

立国参观的时候,正好路过自己村边,看看自己几年前带给村里种植的龙眼果树,虽然只是长到了三米高左右,但都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一阵风吹过,龙眼树仿佛通人性一般,都热情地向着立国招手。

立国不由得感叹起来:“才那么三年左右的时间,我带回村里的龙眼树,就长得这么郁郁葱葱了,都挂了这么多的果实。“

杨芳秘书好奇的问道:“这里好漂亮啊,周县长,这是你的家乡?“

“对啊,这是我的家,叫宣和队,以前我是一个孤儿,多亏大家的热心帮忙,我才能安心读书,才有条件上大学。“

“周县长,你都经过家门前了,我们进去看看吧?”杨秘书提议。

“哦?我看下次吧,到周末的时候,我请你们来这里玩玩。现在一进村里,一个个都不能轻待,一坐就要半天以后才能出来,耽误工作,这次还是按计划行动吧。”立国回答杨秘书。

立国望向望夫岭,自己亲手种下的那几棵龙眼树,高高的站在山顶,替自己陪伴着父母和爷爷奶奶。上次清明回来祭拜以后,就没有时间回来看看了。现在工作真的太忙,等到什么时候有空,再抽一点时间回来看看家人吧。

小雪见立国没有答应回家看看,就在前面带路,一群人往另外的村庄走去……

中午,回到桥市镇政府吃过工作午餐以后,在会议室开了一个发展龙眼基地的讨论会。

开完会,小雪按计划领着立国他们到食品工业区去参观。配套的食品厂的建设,是最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时候,贷款优惠,土地优惠,政策优惠,一个都不能少!这可是为了农民致富着想的大计划,绝对要分分钟支持!

……

杨勇和刘飞鸿早等在食品厂里,本来想三兄弟借机聚一聚,但是立国没有空坐下来,只能做罢。

立国在杨勇和刘飞鸿的陪同下,一边和他们讨论食品厂的产品开发,一边在他们的食品厂转了一圈。

……

立国看着几十家崭新的食品厂,特别是杨勇和刘飞鸿宽阔气派的新工厂,感到很高兴。这一下,农民种植的龙眼果和其他特产,就多了一重加固的保险。

来到刘飞鸿食品厂的办公室里,立国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室。电话摆在办公桌显眼的位置,打印机就放在旁边。另外一张办公桌,上面摆放着一台电脑,大哥大就放在旁边。六套仿红木沙发,井然有序摆放着,宽敞的办公室一点也不显得挤。

办公室的文员,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茶,再放上一瓶矿泉水。刘飞鸿大哥的秘书李玫,现在已经变身为女朋友,她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坐下。

立国开玩笑说:“嫂夫人现在是越来越能干了,大哥好福气啊,有你上下张罗着,省心不少啊。”

李玫微笑着说:“哪有啊,我这是公事公办,能够帮多少算多少,不炒我鱿鱼,就万事大吉。”

“嘴巴越来越灵巧了,我说方的,都给你不动声色说成圆的了。”立国不由得笑了。

……

杨勇借着这个好机会,又和小雪商量起食品厂的细节问题,把她巧妙的吸引到自己的食品厂创业过程中,慢慢把心融入自己的事业里,来一个事业爱情双丰收,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立国喝了一口茶,开门见山和兄弟谈食品厂有关的问题:“食品厂的成功与否,我看关键是产品好吃与否,要有几个消费者喜欢的食品,才能慢慢树立起优秀的食品品牌,食品厂才能够长久发展,做大做强。因此,你们要特别注意食品的口味,想办法多创造出好吃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多投入一些创新资金,要多尝试新方法,多创造新产品,不要怕小失败。在我看来,没有小失败,就没有大成功!”

杨勇点头称是:“对,食品厂成功的关键就是多制作出好食品,我现在已经请了八个老师傅到工厂帮忙。这些老师傅各有绝招,都在尽心尽力工作,把食品厂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就省心多了。“

这时候,李玫端着一个漂亮的水果盘走过来了,水果盘上面放着一些莲藕糖。

她笑盈盈地走进来,请大家品尝一下工厂的莲藕糖。

立国看过去,发现水果盘上面的莲藕糖,黄橙橙的,看了就想尝尝。

立国拿起一块来尝,一进口,一种很特别的香甜味,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香,就像荷花仙子的淡雅之香:“好吃,这个产品叫‘花仙子藕糖’,怎么样?”

刘飞鸿接着说:“好啊,这个名字好听,就拿这个产品当我们厂的招牌产品!“

“这是谁制作的莲藕糖?“立国饶有兴趣的问道。

“这是我们厂的黎师傅最拿手的一个秘方食品,他要是去参加大赛,一定也能够获奖。但是,他不去,说是这样才能更保密,等到我们工厂大量生产了这个产品,别人要买回去研究,再加以仿冒,起码也要迟上那么几个月。比起自己能获得2万元,这几个月的创牌时间更宝贵。可以让我们工厂的这个产品没有竞争对手,产品就能顺利发展壮大。”刘飞鸿带着得意和自豪说出这些话。

当然,这两万比赛奖金,刘飞鸿通过产品开发奖,已经另外奖了两万给这位好师傅了。道理大家都懂得的,这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大哥,你和黎师傅说好提成是多少了?”杨勇很感兴趣地接话。

“就是百分之一吧,不多,不多。”刘飞鸿爽快的说。

“是生产额的百分之一?还是利润的百分之一?”杨勇继续问。

“哦?这个我倒是没有想到。”刘飞鸿愣住了。

“如果是生产额的的百分之一,那些卖不出去的产品,也要给师傅提成。那工厂的生产成本,岂不是很大?”杨勇步步深入分析。

“对,这个提成一般都是拿利润的百分比来说的,要先说好,免得到时候说不清。”立国接着提醒大哥。

“好的,你们经济专业的,这书没有白读,我没有学习过这些,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细节的问题。”刘飞鸿自嘲自己文化少,想事情就有点欠缺。

三兄弟和大家一起,认认真真商量着食品厂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群策群力,果然让人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