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中国人情殇黑非洲
18463200000011

第11章 海关插曲

码头的尽头就是海关,紧挨着市区边缘,但海关所处的地形好像是在丘陵地开挖出来的,低于市区街道有两层楼高,市区断面借势成了海关的一道高墙。沿着边缘环绕着一圈金属护栏,半米来高。海关门前是一片泥铺成的空场,足有一个足球场大。从海关检验厅出来,沿一条近40度的水泥通道上到市区,就算过关了。

当这些准备过关的“援外战士”聚集在空场等候的时候,海关检查大厅的两扇玻璃大门被两名穿制服的海关人员缓缓推开。当然,他们也是黑黑的脸,黑黑的手臂。他们把门固定好,便随随便便的往门上一靠,斜腰拉胯,漠然地看着这些“援外战士”。

许靖思有些奇怪,这海关是国门,代表国家的尊严,怎么会这么散漫呢?要是在中国,凡是涉及到和外国人打交道的部门人员,那个不是挺胸拔背,一脸庄严肃穆?就是参加接待外国人的小学生,也要排练好几天,手举鲜花,欢呼雀跃,嘴里连着喊:“欢迎、欢饮,热烈欢迎!”

这些老外们,太随便了,真不懂礼貌,也不懂维护国家尊严。

海关检查是很繁琐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先进的设备,完全靠打开行李检查,是非常麻烦的。要是这些人都挨个检查,一天也检查不完呐。幸好这两国是友好国家,中国人又是援建他们。最主要的是,中国人老实巴交,犯法的事不做,就像护照上印的:严格遵守当地国的法律法规。所以,连续几批出国人员以后,检查就走了形式。人们排着队,扛着箱子,在海关检查人员面前鱼贯而过,检查人员就挨个在箱子上用蓝色的粉笔打个对号就算检查过了,可以出关。

先检查过关的人陆续出来,三三俩俩在空场等候其他人。编队在这里被打乱了。

“这里就是外国了!”人们都不约而同的谨慎和严肃起来,没有人大声说话,比那两个海关人员还严肃。中国人的呆板、拘谨、缺乏生气是普遍现象。不信,你到大街上看看熙熙攘攘的人流,都吊着一张脸,麻木、僵硬、冷漠,和缓一些的那就是装深沉。

从空场仰头看市区,可以清楚的看见有几个不同肤色的人依靠着栏杆在看这些中国人。

“哎,靖思你看。”胡革在许靖思耳旁低声说,还往高墙栏杆方向呶呶嘴。

栏杆周围稀稀拉拉的站着几个黑人和白人,他们或倚或扶,很随便,很散淡的看着空场上的中国人,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既没有对外国人的傲慢,也没有崇拜和艳羡,只是一种陌路。

许靖思不由心生感慨,中国人见外国人的那种过分热情,那种谦卑,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表现,真让人不忍猝睹。当然,他也想起了在北京的“红卫兵”“造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反”而冲击外国大使馆的愚昧行动。

“啥时候中国人也能掌握对内真心互助,对外不卑不亢的修为啊?”他默然。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他,还想不到“国民素质”这个问题。

转而一想,他又乐了,“在这里就是外国啊,我们不也是外国人了吗?真逗。所以我们也不能掉价,叫人家看不起。”想到这儿,他的目光不由的落在一位当地黑人的身上。

那位当地黑人正弯腰撅臀的把肘臂支在栏杆上,双手捧着脸,也在打量这些中国人。许靖思正好和他目光相对,那黑人见许靖思在看他,突然呲牙一笑,黑黝黝的脸上徒然露出一排雪白的牙,就像一个黑乎乎的锅底,猝然裂开,曝出两道白惨惨的条杠。其实那位黑人齿如编贝,十分整齐,实话说,中国人对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自古就极为赞赏,形容为“齿白如玉”“齿如编贝”可是这位黑人呲牙一笑,这突如其来的强烈的颜色反差却把毫无思想准备的许靖思吓了一跳。

这位黑人是纯黑人,皮肤黑得和头发一个颜色,不细看连发际都看不出来。有趣的是,他们的头发都是如香烟粗细、半支香烟那么长的发卷,密密匝匝,像堆了一头小弹簧,这是天生的,绝非人工所致。这位黑人不仅黑,皮肤也粗糙,但他眼窝深,瞳仁亮,眼大且灵活,骨碌骨碌的极有神。他鼻头粗大,浓眉阔口,外翻的厚厚嘴唇形成了非洲人的特点,也显示了他们民族的粗犷、豪放,甚至带有野性的性格。

那位黑人站直身子扬起手,友好的晃晃。用生硬的中国话,一字一顿地说:“朋、友,你、浩(好)!”。

虽然他吐字生硬,但那是不折不扣的中国话啊,何况他的声音很大,空场上的中国人都听到了。大家都新奇的不行,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有的人还三五成群的捂嘴偷笑。不过,这下可将了一军,因为当时“突出政治”的中国人,都喜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方方面面都争强好胜,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短板。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更怕别人揭短是中国人的通病,特别是大小官员。在那个年代的革命造反派,都会自觉、习惯性的用行动来捍卫祖国和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尊严。

现在,人家外国人能说中国话,而且是目标直指,那我们中国人就更应该表现得比他优秀,虽然是友人,可以友好,但不能示弱。用他们国的话来对答,这才是自豪和骄傲。可是,在当时能讲外国话的除了翻译,可谓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记得当年“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时,就声讨和批斗过一位外语学院的老教授,他的罪名就是:说外国话比说中国话还溜。

可现在,在广场上黑压压一片的却没有一个人会说外语。

尴尬、难堪、焦急、无奈、懊恼??????现在说啥也晚啦。学识,在国内已“臭不可闻”知识分子早就被定为“臭老九”。直到此刻这些人才感受到知识的挑战同样残酷无情。那些在批斗会上的慷慨激昂,那些在写大字报时的奋笔疾书,在此时却丝毫没有用武之地。现在要的是知识,不是一腔热血。这也是一种捍卫民族尊严,哪怕你只会说一句“Howdoyoudo”就能把面子挣回来。遗憾的是,好几百号人只能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