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中国人情殇黑非洲
18463200000107

第107章 名表比拼

许靖思他们出国算来有十个月了,而沈长厚他们早来的,再有两个月就要回国了。这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采购。要准备买齐带回国内的东西。

那时候,中国还属于经济不发达国家,加上**********“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指导路线,国内物资极端困乏,买什么都要“票”,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定量凭票供应。比如,有粮票、还分粗粮票、细粮票,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布票、油票、菜票、买轻工业产品的工业卷、糖票、肉票、豆腐票、烟票、表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数不胜数。你就是有钱,没有票也买不到东西。

但那时因为社会基本公平、公正、官民待遇不悬殊,所以没有仇富,没有羡慕嫉妒恨,国家海晏清平,民众苦中作乐。但对于这些援外战士来说,这次可以不用票就能买到任何东西,确实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出一次国最好的炫耀。所以,买“三大件”是他们的全部目标。

“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其中,半导体收音机在国内还是一种稀罕物,一般条件好的家庭能拥有一台电子管的、体积大到只能摆在桌子上的收音机就相当不错了。能把收音机提在手上,拎着到处走,那份自豪就别提了,那还得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除此而外,还让他们向往的有布匹、照相机、尼龙制品等等。这些都要靠他们每月135个先令的零花钱(约合人民币40多元)的积攒才行。所以才有了从指挥长到工人一律只抽“顿巴谷”(旱烟)的现象。

说起三大件,他们最重视的是手表。那时候在国内,一个人结婚,必须要给女方买一块手表。最受欢迎的是“上海全钢”手表,120元一块。那时每人的工资一般是30——40元一个月,还要养活一家四、五口人,要攒120元可不是短期的事。更重要的是,你有了120元钱,还必须有一张表票才行,而且表票还得分什么表的票。这表票不是按人或家庭分的,而是按单位分。一个单位数百人,一个季度可能也就能分到两三张。所以,谁能买到一块上海全钢手表,那份欣喜能持续几个月。

当然,那时还有进口的“大英格”“大罗马”,那得是生活好的家庭,比如,一家人有两个上班的之类。谁娶媳妇买了个“大英格”“大罗马”,一般是160——180元,那就叫人羡慕死了。戴表的人都恨不得衣服都沒左衣袖,好让所有长眼睛的人都能看到自己戴的高级表,都羡慕死。

现在他们出了国,在这里不仅能买到“大英格”“大罗马”,还能买到在国内鲜为人知的,一般人连想都没想过、甚至没听过的更高级的表。比如“劳莱斯”“欧美卡”。而且,欧美卡还分“欧美卡平板”(表的底壳是光光的没标志);“欧美卡天王星”;“欧美卡海王星”等等。当时价格大约是600——800先令(合人民币180——260元)。要想攒一块这样高级表,就得攒几个月。不过,这也诱惑了每一个人,谁都不顾一切的攒钱。

随着一批一批出国的、回国的,第一选择的就是手表。当地经销商看中了这一块大蛋糕:有多少中国人就要买多少块表,这是多大的市场啊!所以,经销商蜂拥而上,各种表全堆到中国人面前。可是中国人就认瑞士表,而且越来眼光越高。当时流行这样一首顺口溜:

“买劳莱斯——掉表把,(即机械表用来上弦的那个小疙瘩)

买欧美卡——误差大。(说明表走得精确度不高)

买大英格、大罗马——不像话。(档次太低了)

这首顺口溜形象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心态。这说明了什么?无知的狂傲。这是知识修养的极度匮乏,抑或是民族的劣根性使然?嗨!反正那时就这样,还都沾沾自喜,就像现在的爆发户。给一句俗话——烧包。

有一次,一位黑人经销商通过单位采购员和翻译,带着一大包各种手表来到了一个单位。听说卖表的来了,所有人都围了过来。但一听说是卖的“大英格”,所有人都嗤之以鼻,冷嘲热讽。

那位黑人经销商听翻译一说,裂开厚嘴唇,呲着一口大白牙仰天长笑。他说:“这是大英格王,不是大英格。为什么叫‘王’?你们看。”说完,他拿出一块手表在大家鼻子底下转了一圈。

大家一看,表的标志就是“大英格”,只是这块表又大又厚,样子很蠢,远不如“大英格没王”秀气好看,就更是嘲笑起来。

那经销商不慌不忙地说:“这表不怕摔,不怕砸,不怕磨。你们看。”说完。卷卷袖子,把这块表握在手心,对着水泥地,轮圆了胳膊全力摔了下去。

这经销商长得人高马大,两臂肌肉隆起,他这一摔的力气非同小可。在众人的惊呼中,那块表触地弹起两米高,随即“当当当当??????”连蹦好几下,就像儿童爱玩的用石头片在水面上抛出的一连串水涡一样。等拿起表来一看,只在表壳侧面有一芝麻大的小坑,那表还“刷刷”的走个不停。

在人们瞪大了眼睛惊叹不已的时候,那经销商又把表面,就是俗称“表蒙子”的玻璃面,按在粗糙的水泥地上,狠蹭了几下,又拿一块砖在上面磨了几十下。表的面上已经被砖末糊满了。等他用水洗了一遍,用抹布擦干。大家一看,一丝划痕都没有。

大家立刻欢呼雀跃,加上这表的价格又便宜,许多人在留足了买高级表的钱后,纷纷抢购,一下子买了经销商一半的表。

经销商乐得颠着屁股跑了,连连说下次还来。中国人也乐得不行,物美价廉,回国当礼物给亲友,多提气啊!

可是,从此在援外战士中流行起了“表的决斗”活动。

当时有很多人和自己的同事比谁买的表好,一般是按这个顺序进行比赛。

把参加比赛的手表用手绢包起来,然后由对方用力往地上摔自己的表,这是为了防止自己摔自己的表心疼,不使全力的缘故。连摔三下,看看还走不走,不走的淘汰。

如果还能走,就用铁罐头空盒装上水把表泡进去,然后放到火上煮沸半小时,捞出来检验,不走的淘汰。

第三步是把刚煮过的还在走的表立即放进冰箱冷冻,三小时后取出。这时结果就出来了:

欧美卡,从冰箱里拿出来,走了两分半停了。

劳莱克斯走了半小时停了。

出人意料的是,有一种表叫“潜水20号”(这是翻译出来的名),竟然一切正常,众人大惊。后来多方了解才知道,这表样子不秀气,块大也厚,不适合女性,但密封极好,可耐水下20个大气压。还有人说,国内也有进口的,但只配备给海军舰长一级。

消息不胫而走,“潜水20号”成了追捧对象。后来,许靖思买的就是这样的表。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