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两军在脱离战场之后,各自检点着军队的情况。
统计完伤亡士兵的人数之后,不管是楚国的司马将军,还是齐国的将领们,真是感觉到无比的心疼……
齐军损失了一万多的人马,而楚军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伤亡也近万人。
这回可真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一场大战,双方都想着靠硬实力来将对方压倒,可很明显的,都没有能够如愿。
这样的战斗来上一两场可以,若总是这般缠斗下去的话,非得斗个两败俱伤不可。
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必须要开始转变战术了,能用计策拿下的东西,就尽量不要动武。
这一场大战结束之后,楚国的司马将军就开始重新考虑,制定抗敌的各种措施。
长话短说,打定主意之后,楚国开始迂回战术,开始避免同齐国的军队正面交锋。
在李墨宸的身边呆了这么久,司马将军也把李墨宸战争的手段学到了不少。
日夜骚扰,偷营劫寨,火攻等等……
能用上的计谋,司马将军统统对齐军用上了一遍。
虽然两国的军队相比,齐军的人数占据着一点优势,而且带兵的将领也多不少,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形式很好。
但实际上,他们却有着一个重大的缺点,也可以说是弱点。
俗话说,人多了心不齐,楚国带兵的主将,只有司马将军一人,他手下虽然有不少的偏副将领,但这些人的意见也只是起到个参考的作用。
行军还是撤退,偷袭还是刚正面,这样的抉择,全部都是主将司马一个人做的。
一旦命令下达,十万多的士兵机会闻风而动,坚定地执行着这一切,不会有什么二心。
但齐国的军队就不一样了。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思,就是尽快将楚国的军队赶出国土。
但随着战争越来越胶着,楚军久攻不下,这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指挥团里的将领们有十几位,这些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都希望按照各自的想法来管理军队。
举个例子,当楚军发动夜袭的时候,有的将领主张主动迎击,还以颜色。
可有的却认为应该紧闭营门,以弓箭拒之。
白天的时候,有人主张主动出击,直接向楚国的军队发起进攻,把他们赶出齐国的领土。
但有的则认为应该按兵不动,看对方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之后再做出相应的对策。
有将领主张前进的时候,总有同伴会主张撤退,有人主张向齐锦城报告的时候,总有人会提出反对,觉得应该取得某种大捷之后,再向陛下报告。
这些将领们都认为自己的主意是最好的,都希望在齐锦城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甚至都想靠着一个人的力量将战争的形式进行扭转。
这就很尴尬了……
试问,带兵的将领们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心思,这样一来,手下的士兵们又如何能抱在一起,团结抗敌呢?
在刚开始正面交战的几场战斗之中,齐楚双方杀了个势均力敌,谁也没能把谁怎么样。
但这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再后来,楚军不打正面了,开始搞起了各种战术和计谋,齐军一时之间有有些忙乱。
举个例子来说,某一晚的夜袭,楚军焚毁齐军不少粮食。
在事前,齐国的将领们都希望军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布置,让士兵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巡逻。
因为没有统一的计划,众人搞起了分裂,每人掌管着军营的一部分。
很明显的,不同的安排难免会发生冲突,兵力的布置有了盲区,也就给楚军制造了机会。
被烧毁的,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粮食,也不影响整个齐军的元气,但吃了这样的亏,总有些让人不爽。
齐军的将领们都觉得是同伴拖了后腿,开始了互相埋怨。
这下好,战场上还没有怎么样,齐军之中就开始闹起了内讧……
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数次的作战会议甚至都演变成为了毫无意义的骂战。
带兵打仗的人脾气也都比较野,文斗往往还会演变成武斗。
没有办法,前线的书信又只得传回了齐都,把这一切告诉了齐锦城,希望陛下定夺,最好是能选出一名总帅。
刚开始的时候,齐锦城信心满满,觉得派出去了这么多的将领,一定可以很好地抗衡楚军了。
但看到前线的书信,这家伙差点被气死……
急忙喊来丞相和朝廷中的重臣们,齐锦城这次没有再犹豫。
距离派出将领的联合指挥团已经一个多月了,前线的战斗始终取得不了什么成绩,他决定重拾原来的想法。
丞相和百官们再劝说也没用,最终,齐国还是开展了征兵的行动。
齐锦城从国库之中拨出了一大笔银子,用来培养从各地征收来的新兵,经过短短的训练之后,便把这些人又送到了前线。
同时,为了集中大军的权利,齐锦城这次特地规定了主帅,不再将权利分散给指挥团的十几个将领之中,并且还给了主帅特殊的权利。
只要是他说的话,下达的命令,倘若再有人敢有异议,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
所有的一切加起来,无异于是一剂猛药。
还别说,大量向前线输送新兵,同时集中军内管理权利,这一招还蛮好用的。
军队的势力越来越大,被齐锦城任命为主将的将领也有了巨大的权利。
在彷徨了一个月之后,齐军再次对楚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扑行动。
到底是胜是败,就在此一举了……
这一回,齐军的猛烈反扑让人楚军有些招架不住了,敌军就好像一下子有了主心骨一样的,军队压地而来。
楚军边打边退着,只得向后慢慢撤退着,伤亡总是难免的,但主帅司马争取将数字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他看得清楚,齐军颇有些破釜沉舟的样子……
而实际的情况也的确如此。
在齐锦城的命令下,整个齐国等于是在拼劲全国的力量来支持前线的大战。
齐锦城想的明白,如果征兵的方式还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他就只能亲临战场,御驾亲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