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终于找到安身的客栈,这也算是不错的了……
客栈的老板表现得相当热情,看到李墨宸他们几个穿得如此华丽,也知道是财神爷来了。
“客栈之中已经许久都没有客人了,几位客官,你们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啊……”
这个客栈掌柜的忙前忙后,忙得脚后跟都要打后脑勺了。
进入可客栈之后,李墨宸大概地看了一下,除了这个店掌柜的小老头之外,其余的,一个人都没有,甚至店小二都没有的。
由此可见,店房虽说在营业,但也仅仅是勉强度日而已。
“几位客官,你们要吃点什么?今年城中大旱,粮食蔬菜什么的已经不多了,但是酒肉干粮管够。”
一听到这些,包括李墨宸在内,众人多安下心来。
他们这种整日东奔西跑的,身体最需要的就是能量了,宁愿多吃些肉,蔬菜什么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掌柜的,我们已经赶了一天的路了,肚腹饥饿,有什么现成的东西,尽管端上来就是,临走的时候,我们一定多多给钱,这个你不用担心。”
林夕堤说着,从怀里掏出两大块银子,放在了桌案之上。
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见过银子这个东西,看到之后,掌柜的眼睛都有些发直了。
“好,好,客官们,小老儿这就下去给你们准备,我这里大饼馒头倒有不少,另外,后院之中,还有十几只鸡,我去挑两只肥的,一并做给你们!”
老板说着,笑呵呵地向后院去了,看得出来,此人倒也蛮实在的。
十几人就在客栈的大厅之中,占了两张桌子,先吃着大饼和干粮充饥。
“陛下,看出来没有?这客栈之中,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人居住过了……”
林夕堤凑近李墨宸的耳朵,轻声说道。
李墨宸依旧没有什么言语,也不知道此刻的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约莫过半个多时辰,掌柜的分两次端着巨大的托盘返了回来,托盘之中,放着炖好的三只肥鸡,还有一些熟牛肉之类的。
虽说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但能够吃到这些,众人已经非常满足了。
李墨宸连同他的这些同伴们也真的是饿坏了,这便对着这些肉食一顿猛造。
三只肥鸡,几斤的熟牛肉,时间不大,便被大家吃了个一干二净。
店掌柜自然高兴,一边用围裙擦着手,一边笑嘻嘻地问着。
“客官们,这些食物够不够,不够的话,后厨之中还有些。”
“掌柜的,再切几斤牛肉来,若是有白米饭的话,再好不过。”
李墨宸扔掉一只鸡腿骨头,对掌柜的说着。
掌柜的倒是一点也不吝啬,十分敞亮,答应一声,这就又钻进了厨房之中。
再回来的时候,在他的手里又多了几斤诱人的熟牛肉,还有整整一木桶的白米饭。
这下子,可算是让在场的人都过了瘾。
米饭,牛肉依然被消灭得一干二净,这次,大家吃的真是差不多了……
一边喝着水,李墨宸一边朝掌柜的招招手。
“老先生,来,闲着无事,我有些话想要问你。”
这个小老头笑了笑,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但最终,还是坐在了李墨宸旁边的凳子上。
“我听说方圆百里的地方,都遭了旱灾,百姓们苦不堪言。有不少人为了寻找出路,都跑到了其他的地方,甚至另投别国,为何你这店房还在营业?”
小老头也是老长时间没有何人交流过了,李墨宸既然主动问,他也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位公子,你有所不知,我们这小镇之中,的确有不少人都跑掉了,去其他的地方寻求出路,可我是个光棍,亲人有都死绝了。”
“唯一挂念的,也就是这经营了一辈子的店房,就算是走,我又能走到哪去?走了之后,这店房又依靠何人呢?”
“好在我们这小城也算是在咽喉要道上,隔三差五的,也会有客商经过,哎……就勉强度日了,过一日说一天,想不了那么多了。”
李墨宸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城中百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难道说旱灾发生之后,朝廷一直都没有任何的回应?”
“回应?哼,老百姓的死活,终究没人在乎的,皇上都去打仗了,老百姓的死活,他根本不会在乎。”
“都说现在坐镇京城的是皇上的兄弟,是个了不起的王爷,纯属瞎说,在他的心里,根本没有我们老百姓的位置,就说我们城中的父母官吧,就因为连上几道奏折,朝中一点反应都没有。”
“粮食也不发,灾银也不给,急得都要上吊了,像他这样的官员,又有几个呢?哎,当老百姓的,本不应该说这些话,可憋在心里,又难受得厉害,当官的,官职越大,心越黑呦……”
说罢,小老头站起身来,端着众人吃剩下的骨头盘子等物走开了。
放在桌上的拳头,李墨宸攥得紧紧得,简直都能够听到骨头咯吱咯吱的响声。
了解了这么多的事情,到现在,李墨宸的心里也有了数。
先前他心中的猜测,已经可以确定下来了。
李哲涵一定是在搞着什么动作,临走的时候,李墨宸曾嘱咐他,一定要好好管理国家的一切,可眼前的这情况,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去休息吧,明日一早,继续赶路,朕倒要看看,李哲涵这家伙到底在搞些什么,他的心思都放在了什么地方!”
低声说完,李墨宸便气呼呼地回房去休息了。
……
且说众人就在这家破败的客战之中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天刚刚亮,再次踏上了返回大梁的路程。
临走的时候,李墨宸特地吩咐林夕堤,让他多给开客栈的这个小老头多留些银子。
之后的几天之中,李墨宸他们又经过了不少村庄镇店,也到了不少颇具规模的城池,可这一了解,百姓们的生活根本就是一团糟。
凡是同他们攀谈过的人,都在发着朝廷的牢骚,说现在掌朝人的心已经变了,根本就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挂在心上。
凡是受旱的地方,无一例外,百姓们都是这样的态度。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接近大梁城的时候,才改变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