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被淘空的村庄
17619400000001

第1章 工业化语境下的底层叙事和精神还乡

周齐林是我市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青年作家,在《青年文学》《山花》《作品》《鸭绿江》《福建文学》《散文选刊》《青年作家》等三十余家纯文学期刊发表作品,曾获过华语民间散文第一大奖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成为该届最年轻的获奖者。像许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孩子一样,生活中的他沉默寡言,踏实勤奋。

《被淘空的村庄》,这部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南方工业生活气息,有着厚重的乡土情怀,工业生活气息来源于作者在南方多年的漂泊经历,乡土情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赞歌和怀旧,而是深入到当下乡村生活的内部,对工业时代下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精神肌理和生存境况的剖析。

散文集《被淘空的村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创作,其文本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社会意义,读来令人触动。

对南方漂泊经历的深层抒写。周齐林大学毕业后来到南方多年,辗转漂泊于珠三角多个城市,最后在东莞稳定下来。对东莞这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情感,这里已成为其第二故乡。多年的漂泊状态,作家用真诚的笔触,通过对其自身个体命运和生存境遇的抒写,来传递出当下工业时代底层边缘人群的精神困境。《家族生存图谱》这篇一万多字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自己身边亲人的生存状况,视角新颖,情绪控制得当,读来令人潸然泪下,通过对家族成员生存境遇的扫描,构建出工业时代背景下底层群体生存状况的缩影。作者把笔触伸向自己内心的同时,也聚焦到了身边的底层群体身上,写出了时代巨轮下,底层边缘群体在时代和个体命运的双重挤压下,所呈现出的卑微与伟大,心酸与温暖。《南方工业生活手记》这篇散文通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写了打工者离开家乡,在颠沛流离中,始终怀揣梦想,从这个小镇辗转到那个小镇,从这个出租屋搬到那个出租屋,仰望天际,渴望像鸟儿一样飞翔,字里行间一股淡淡的忧伤和细小的温暖交织着。“全文凸显出超越作者年龄的冷静和从容。冷硬的铁件、逼仄的居室、脏乱的空间、荒凉的情绪,物质技术的强大冒进,与人类美好情感的萎缩空败等,这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下元素,被作者照相式地呈现出来,有一种真相剥离中震撼人心的在场力量。”《病历》《沉重的肉身》等篇目都从自身经历出发,从不同视角呈现了这个主题。

故乡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作家对故乡记忆和现状的不断抒写,拓展了故乡的厚度与深度,实现了对故乡的超越。工业化时代下,在城镇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村庄不断陷落沉沦,记忆中的故乡已面目全非,难已辨认,这种变化是由表及里的。当故乡难以回去,作家通过对故乡记忆的不断咀嚼不断寻找,来实现文学意义上的精神还乡。城镇一体化语境之下,乡村与城市不再是静止的地理空间,而是动态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空间。全球化时代的乡土文学不再局限于以往乡村和城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乡村与城市不再是彼此隔离的封闭空间,这个空间逐渐变得密不可分。

散文集《被淘空的村庄》试图通过工业化语境下,城市的扩张和乡村的沦陷和溃散,来不断呈现乡村精神萎靡中触目惊心的一面。《沦陷下的乡村生存镜像》这篇长达两万字的散文,通过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以及留守80后等具代表性的个体命运的扫描和透视,把当下赣中农村生存困境毫无保留地描绘出来,读来倍感震惊,显得苍凉而又厚重,这为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亲情的不断回顾和对生命终极问题的不停思索成为散文集《被淘空的村庄》里的另一大亮点。《破碎的声音》《一个人的死亡》《奔跑的河流》《圆圈》这几篇有着较高的语言修辞艺术,其对生命意义的不停追问,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这种追问是紧贴大地的,这给散文集增添了不少哲学思辨色彩。

周齐林的创作是真诚的,紧扣时代主题的,对故乡的精神守望和对当下工业时代底层个体命运的关注,凸显出其作为一个作家的担当和责任。

柳冬妩(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东莞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