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枫叶红了的时候
17546600000012

第12章 西施别传

宫院里那树桃花益发旺了。

昨夜,春雨悄然而至,催开了待放的苞蕾。到天亮,云彩又不知跑哪去了。熏风拂面,蝶来蜂往。才自寝宫懒散出来的西施,却是抚胸蹙眉模样,似乎并不受用眼前的胜景。

她轻声支走了丫环,径直到一簇最大花蕊前边,袅袅斜立,秀目含波,不免又叹了一回气。声未息,看那粉面上早潜了两滴清泪上来,晶莹莹的,看了叫人心痛。

这几日,吴王不幸,宫内人慌,西施是何等聪颖,早料出了几分端倪。

昨宵恰又得了越王的密报,国仇欲雪,狱牢将拆,含辱忍诟的日子即将结束。这位佳人不禁大哭了一场,欲将这多年的委屈,一一吐尽。

她吹灭蜡烛,泪眼向窗,刚巧望得乍从薄云里穿出的一轮满月,清光幽幽,自窗外泻了屋里满地,极似家乡的晨霜。此刻,故国的晨炊轻烟、里巷的犬吠、村前的涓涓溪流……莫不带了浓浓的乡愁,随着那天际的月辉占据了她整个的身体和灵魂。

想起浣溪旁边碰到的那位,明眸皓齿的阳刚男儿,哭声不禁又长了一会儿。

痛哭罢了,情犹未尽。好个佳人点燃烛火,铺开素绢,把两个字一遍遍地写了满章:“范蠡、范蠡……”末了,忽又觉得放浪不妥,一时汗颜。托腮思忖,回身将那写满大字的布绢,付于烛火上燃着了,闪烁之火,轻袅之烟,带了素绢墨汁的香味,丝丝入鼻,深吸一口,甚觉醇爽。间或一吹,那灰烬,便化身小巧的黑蝴蝶随了气流翩飞……目睹此景,一种不祥之感,自西施心底油然而生,兼之万籁俱寂,静极生变,不祥的兆头似乎愈加翔实起来,西施呆呆地瞅了灰烬出神……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佳人边摇头、边望月,岂料月被云遮了,后来竟自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这层变化,不觉让女人的疑思更重了一层。

四更时分,西施终于冷静下来。只见她缓缓起身,关紧窗户,拉上帷幔,步至台前,铺开素绢,咬破手指,作诗二首:

(一)

浣溪河水清且长,悔自竟遇意中郎。

吴越争胜须眉事,何必粉黛陪国殇。

…………

这边西施黯然神伤,一病居然不起。

那边吴越战事进展迅猛。

越国励精图治多载,兵强马壮,吴国哪里招架得住?吴王夫差叹道:悔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耽于淫乐,无面见他呵!涕零之后,无奈只得差人向勾践请和。勾践问范蠡,范蠡说:以前会稽之耻,是上天赐越给吴,吴不要;如今是上天赐吴给越,越不能不要。勾践遂命乘胜进军。夫差闻讯自杀。

越国大军进至吴国境内,勾践想起尚在姑苏宫中的西施,问范蠡如何打算?蠡沉吟许久,只说出了四个字。

后人司马迁《史记》载:范蠡助勾践雪耻后,弃官从商,子孙满堂。却不曾有片言记述范蠡之妻。倘范蠡之妻为大美人西施,司马迁岂能在此处惜墨?实则范蠡另娶佳人了!国人一厢情愿,总期盼中国式大团圆,便有吏笔随其俗流,谬传至今。遥想绝世红颜,更委身敌王,结局难免让人泪满衣襟喽!

《墨子》“亲士”篇记载,范蠡回勾践的话说:太盛难守!

于是,勾践遣快马密探西施。

快马回报的消息让勾践先是一惊,尔后出了一口长气。范蠡获悉,怔了很久,神色怆然。

后来,越王将西施厚葬其故乡。

故乡溪水悠悠,流走了二千多年,坐落于今浙江诸暨境内的西施墓,芳草萋萋。

当时,越国大军攻入姑苏宫。西施自缢的消息不胫而走。

勾践念及西施大功,亲往西施寝室荷花厅凭吊。这时,早有人将美人平放床榻。越王近得前来,只见西施肤色依旧,神态怡然。细看,却见她眼角的泪痕犹在!勾践不禁叹了一回气。慢慢转身,忽然瞧见书台上的西施遗诗,整幅素绢,血迹深深。阅罢,不觉又叹了一回气,遂命亲将细心收藏了该诗。

多少年后,很多人仍为该诗嗟叹不已。

全诗如下:

(一)

浣溪河水清且长,悔自竟遇意中郎。

吴越争胜须眉事,何必粉黛陪国殇。

(二)

独倚深宫烛光残,日临帘窗蜡自完。

来生不为毛嫱女,素面朝天享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