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佳状态
17528800000008

第8章 学习的最佳状态——乐学(2)

这么一来,要搞定这些单词就显得很轻松了。在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的时候,我的头脑中经常会想到一些幽默搞笑的场景,越想越有趣,越背越开心。很快,我就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每一个单词都能准确地认出来、都能清楚地知道它的中文意思。

后来考试结果一出来,我考了班上第二名。考第一名的同学对此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他学了一年,而我只复习了两周,考的分数竟然跟他差不多。他后来问了我几次是不是有什么学习秘诀,我笑而不答——因为那时我的方法还不够系统,也不知道该怎样分享背单词的秘诀。

后来,在我进入记忆力训练和全脑教育行业之后,我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背单词的心得,总结出一套系统完整的“五爪金龙单词记忆法”,也帮助了许多学员提高英语单词记忆效率,轻松提高英语成绩。不少同学开始懂得运用想象力来记忆英语单词之后,发现原来枯燥乏味的单词,也可以变得这样有趣可爱,从此他们对学英语再也不觉得头痛了。

第二节 学习状态

要想做到高效率的学习,就需要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就是那种“轻松地专注”的状态。

在“轻松地专注”的状态下,我们会感觉到身体放松、内心喜悦,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这样的学习,自然会充满乐趣。

学习效率高的人,通常比较善于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拿起书来就可以很快投入到学习之中。

而学习效率低的人,之所以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几乎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当各种情绪来的时候,就会牵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们前面说过,情绪发生在我们的胸膛正中,受我们的心灵所主导。

因此,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其实是跟他的内心(也就是胸口的部位)有很大关系。

《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在学习的时候,如果烦恼等各种情绪袭来,心中的气血就会动荡不止,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牵引到各处,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心不在焉

在读大一的时候,周一到周五每个晚上,我都会到教室去进行晚自习。

然而有一段时间(夏天的时候),当我来到教室,书本一翻开,还没有看到两行文字,就开始走神了。

我的大脑止不住地会去回想当天打篮球的情形(我通常下午课程结束后就会跟几个同学一起去打篮球),哪个环节球没有运好、没有传准确、没有投中,我会把整个过程回忆好几遍。然后又想,如果哪个地方能调整一下,必定是个精彩绝伦、令人惊叹的进球。

就这么想着想着,当我猛然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流走了。然后才收拾心情草草地看一会书,就回去睡觉了。

这种心不在焉的现象,大概有持续一两个月之久。

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为什么会不断回忆当天打篮球的细节,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虚荣心作怪而已,希望自己每一场球都能显示出高水平,让同学们惊叹和佩服。在赛场上没有表现出那样的水平,就在赛后通过大脑添油加醋地演绎,幻想出一幕幕精彩的环节,来满足一下自己渴望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

当我看清楚自己内心的这个需求之后,意识到这种自我满足的幻想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表现,没有实际意义,后来这种心态就慢慢被放下了。

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内容并不是那么有趣,而学习之外的干扰又很多,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在我读高三的时候,在还没有进入那个最佳状态之前,我也时常会受到各种烦闷情绪的干扰。

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能安静下来,我就有意识地去看一些能帮助调整心态的书。那个时候看得比较多的是《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还有《菜根谭》、《道德经》等修身养性的书。

我发现《菜根谭》对调节烦闷的心态非常有效,每当我觉得烦躁,无法继续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的时候,就会翻开《菜根谭》来读一读,有些句子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例如:“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又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样细细读着,用心去品味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内心的波澜慢慢就平复下来了,然后再继续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在晚自习课上读《道德经》的时候,被班主任看到了,他就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这么紧张的复习时刻,还有心思去看课外书。我说,就是因为烦闷啊、没心思学习啊,所以需要用这些书来调节一下心态,磨刀不误砍柴工嘛。还好班主任老师比较开明,只是叮嘱我说少看一些,尽量不要耽误学习就行。

回想起来,我现在之所以对国学经典有浓厚的兴趣,高三那段时间的阅读经历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种子了。

轻松地期待

要做到善于进入状态,有一个秘诀,就是:轻松地期待。

小时候,这种轻松期待的心态会让我们很开心、甚至略带幸福。例如:学校要组织看电影,或者要去郊游,或者要过什么节日,或者爸爸妈妈要给我们买什么礼物,等等。一想到这些,我们就会很期待,内心雀跃不已。

事实上,即使所期待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仅仅只是那种轻松地期待着的状态,就已经让我们很幸福了。

与小时候那种轻松的期待相比,成年之后我们的期待常常会变得凝重,例如:期待升到一个更高的位子,期待在股市里大赚一笔,期待自己所买的房子、黄金能够快速升值,期待自己功成名就、誉满天下,等等。

这些期待之所以显得凝重,是因为里面包含着很大的得失。正如《论语》里所说的那样:“其未得之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在这样强烈的得失心的干扰之下,怎么能轻松得起来呢?

当然,偶尔有一些得失不大的事情,我们也会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例如:期待公司组织旅游,期待放假休息,期待去看一场电影大片,期待去吃一个大餐,期待去参加一个很棒的活动,等等。

这些轻松的期待,就会带领我们进入很好的状态。

对于学习,也需要有这样一种轻松地期待的心情。

大学时代,我最喜欢阅读的就是柯云路老师的著作。每次买到他的新书,我就会以一种略微兴奋的期待心情,端正身体、收拾心情,然后才细细地品读起来。

在这种轻松而期待的状态下来阅读柯老师的文字,我常常会进入一种清澈、空灵的境界,仿佛进入一个美丽的花园,里面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让人倍感亲切、心旷神怡。

这样的阅读体验,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心生喜悦。

对于那些自己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如果抱着一种轻松的期待心情,是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的。

09年11月4日,我第一次参加张庆祥讲师主讲的黄庭禅课程。之所以来参加这个课程,是因为看到张德芬老师的强烈推荐,说张讲师是一个了悟大道智慧的人。我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变得更有智慧,所以,对张讲师以及他的课程充满了期待。

课程是4号下午报到,晚上正式开课,连续4天4夜的时间(初阶和进阶课程连着上)。

报到之后,我就下定决心,放松身心,这几天什么都不想,工作也暂时抛到一边,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去,享受智慧的洗礼。

在正式开课前,与各地来参加课程的同学们一起进行晚餐。吃饱之后,我放下筷子,喝一杯热茶,热水融入血液之后,忽然升起了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只觉得一股暖流在刹那之间充盈了整个身体,舒畅通泰,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目光迷离,声音缥缈,只觉得身边的人与事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远,身边仍然嘈杂热闹,但内心却无比安宁。

这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饮酒》中的意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身体虽然处在尘世中,但内心却超脱在红尘外了。

在这种轻松而又充满期待的心态下,我非常投入地连续学习了4天4夜,认真听老师讲解,同时积极参与各项体验活动。短短的4天下来,我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做人智慧,什么才是值得一辈子勤学不辍的学问,并从此对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些学习上的挑战,时间跨度比较大,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让自己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呢?

方法是有的,就是:把大挑战划分为许多小挑战。

例如高考,虽然真正的挑战只有高考考试的那三天,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复习阶段。复习阶段的时间,可能是两个月,也可能是半年,甚至是一年,时间比较长。

如果我们把胜利完成整体复习任务作为一个大挑战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大挑战再划分为几个小一些的阶段挑战。例如:可以把完成英语单词记忆、完成语法练习、完成古诗文记忆、完成作文素材准备、完成数学复习任务等作为阶段挑战任务。

而每一天,也可以把当天的学习任务作为一个小挑战,每天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期待着圆满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如果胜利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挑战,我们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而这个小小的成就感,就足以让我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来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事实上,在我们的整个人生当中,高考复习阶段,是最容易、也是最应该进入最佳状态的。

一方面,高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比较容易激发我们的决心,比较容易调动强大的能量。

另一方面,高考复习阶段,我们的干扰比较少,基本上除了学习本身之外,再没有其他引起我们牵挂的东西,心态非常单纯,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有利于长时间保持最佳状态。

而到了成年之后,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挑战,都会有工作、生活、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干扰,让我们有许多担心和顾虑,因此很难做到抛开一切全身心投入。

第三节 为什么学?

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习?或者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有些人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学习,有些人为了赚钱而学习,有些人为了多一些技能或多几个文凭而学习,有些人为了教育孩子而学习……

无论为了什么原因而学习,学习总归是好的。

然而,同样都是学习,有些是乐趣很大的,而有些则是缺乏乐趣、甚至令人痛苦的。

学习需要动力。有些事情,带给我们的学习动力是弱小的、短暂的;有些事情,带给我们的学习动力是强大的、持久的。

我们要善于找到那些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为了竞争而学

我在跟中小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努力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不是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因此我们的回答常常是大而化之的答案:“为了有更好的前途啊!”或者:“为了考上更好的学校啊!”

其实,他们想问的,不是为什么要学习——我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是愿意学习的,他们真正想问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学习,为什么要这么费劲地学习。

如果是为了有更好的前途,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那么一定要很努力地学语数外吗?其实,对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数学和英语都用得很少,语文学那么多也不一定能派上太大的用场。要把生活和工作搞好,其实需要的更多是其他的知识。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们那么努力地学好语数外等科目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赢过其他孩子,从而能够考上更好的初中、高中、大学,然后才比较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工作。

事实上,许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背上了一个要战胜别人的包袱,这个包袱一直要背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为了自己能有美好前途、美好生活而学习,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来考虑这个问题:

自己的美好生活一定是要建立在战胜别人而不是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吗?我们的成长过程一定要建立在竞争而不是合作的基础上吗?

这个从小就养成的竞争意识,不知道是不是强化了我们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心态?不知道是不是强化了我们追求自我享受、而不愿奉献的心态?不知道是不是强化了我们不断掠夺大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心态?

我想,多多少少是会有一些影响的。想想看,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十多年读书生涯,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发展自己内心的真正爱好,而是为了怎样赢过别人、怎样脱颖而出,这种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踏入社会之后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转变过来吗?

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是为了竞争而学,那么,当有一天,不需要竞争了,或者竞争减弱了,或者他们对竞争已经彻底厌倦了,他们还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吗?

为了竞争而学,不仅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不利,而且这个学习的动力是很难持久的,看看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的厌学状况就知道了。

为了工作而学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几年的学习动力,更多是为了能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很多同学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学好英语,甚至继续考研、考博,或者考公务员。

学生时代努力了这么多年,最后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寻求踏实的物质基础,这或许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态。

然而,对于学习来说,这样的动力会持久吗?估计不会。

所以,很多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就再也提不起学习热情了,也根本不知道继续学习有什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