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千万人一生的枕边书
17480500000030

第30章 痛苦,才是人生之路(5)

学会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我

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或许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苦难锻炼了人生。

无数成功者的例子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吃苦中苦,为人上人。成功哪有那么简单,不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就收获不了超越常人的成功。

从小我们就以悬梁刺股的故事自励自勉,事实上这个故事来源于两个历史人物。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据说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当其他人都躺在床上舒服地休息时,他总是在伏案看书。后来他怕疲倦影响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用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子的横梁上,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当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于是就清醒了可以继续学习。

而在战国时期,有个人名叫苏秦,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不多,未曾受到重用,而且家人对他也很冷淡,这些深深地刺激了他。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克服疲倦,他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猛烈的疼痛会把他的疲倦赶走,再坚持读书。数年以后,他果然才识过人,成为别人敬仰的政治家。

当然,讲述这些名人传记并不是说你必须做到悬梁刺股才可以成功。我们不宜模仿那些自我激励的做法,然而,这些故事却形象地告诉了我们成功并非那么容易,成功者的背后都是忍受和经历过苦痛和磨难的。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看到了他们耀眼的光环,殊不知“没吃苦中苦,何成人上人”?他们在背后也曾付出千倍于我们的努力,才成为我们所敬仰的名人。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看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同朝代的孙康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但是他觉得睡觉浪费了很多时间。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光,正好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天气很冷,孙康的脚和手都冻冰了,可是他依然坚持读书。这种吃苦的精神最终让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大大超越了那些家中有钱的富家子弟,成为饱学之士。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在浙江省绍兴市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便开始练习书法,17岁时他便阅读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看熟了就练着写,据说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道写完了多少墨,不知道写坏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无论是悬梁刺股还是雪地取光,这些故事都成为激励我们后代人不怕吃苦的典例。要以吃苦为乐,苦是甜的前味,只有敢于吃尽天下苦,方能收获天下之甜。换一种角度来理解生命之苦,学会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我,或许你的人生便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