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好的人生,是做足八分刚刚好
17358700000008

第8章 留有余地才会得到空间(3)

汉武帝末年,发生了“巫蛊之祸”,祸及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人受到株连。当时,后来成了汉宣帝的病已刚生下来几个月,也因卫太子的事被牵连入狱。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丙吉知道卫太子被害并无事实根据,因此,对于皇曾孙的遭遇很是同情。丙吉就暗中让两个比较宽厚谨慎,又有奶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若是没有丙吉的关怀爱护,可怜的皇曾孙或许早就死在狱中了。

后元二年,汉武帝生病,有一个会看天象的人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之气。”汉武帝便下令将监狱里的囚犯统统杀掉,并派郭穰连夜来到监狱。丙吉得知后立即关闭监狱门,不准郭穰进去,还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又可怜的皇曾孙,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的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啊?”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双方一直僵持到天明。郭穰进不了监狱,便回去向汉武帝告丙吉的状。汉武帝听了禀报后,有所醒悟并说:“这大概也是天命吧!”于是下令把监狱里关的死囚一律免去死罪,皇曾孙得以保全下来,但是皇曾孙体弱多病,在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给皇曾孙起名叫“病已”,意思是病已全好了,再也不会得病了。

丙吉知道把皇曾孙长期放在长安监狱中总不是办法,他听说有个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驾车把皇曾孙送到她家抚养。汉昭帝继位后不久,就死了,由于昭帝无子,造成了无继承王位之人的局面。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便商议如何立新帝。丙吉此时任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等职务。他对霍光说:“如今国家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将军手中了。皇曾孙病已寄养在民间,现年已十八九岁了。他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平日行为谨慎,举止谦和,是理想的继承人。希望将军明大义,参考占卜的结果,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待天下人明白真相后,再决定大策,辅立即位,这是天下人的大幸啊!”霍光采纳了丙吉的奏议,辅佐皇曾孙登基,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即位后,封丙吉为关内侯。

丙吉为人深沉忠厚,从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丙吉对病已在危难之中有养育呵护的大恩大德,丙吉绝口不谈自己的护驾之功,因此,汉宣帝根本就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朝中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大恩大德,丙吉依然毫无怨言地为国事尽心尽力。等到霍氏被诛灭,宣帝亲政,并亲自过问尚书省的事情。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一位名叫则的宫婢说她曾经有保护养育皇帝的功劳。汉宣帝诏令官员查问此事,宫婢就说:“此事的详情丙吉都知道。”丙吉认识这个宫婢,她根本就不是喂养过皇帝的乳母。丙吉指着宫婢说:“是曾经让你照顾这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你还有什么功劳好讲的。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征卿才是对皇帝有恩的人。”这样汉宣帝才恍然大悟,知道丙吉是自己在大难之际的救命恩人。汉宣帝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他有如此大的功德,平日却只字不提,真是难得的贤臣。于是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临到受封时,丙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皇帝就让人把封印纽佩带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丙吉依然是那样的谦恭礼让,一再辞谢。当他病好后,正式上书辞谢对他的赏赐,谦虚地说:“我不能无功受禄,虚名受赏。”

汉宣帝感动地说:“我对你进行封赏,是因为你对朝廷确实立有大功,而不是虚名。可是你却上书辞谢,我要是同意了你的辞谢,就显得我是一个知恩不报的人了。现在天下太平,没有太多的事,你尽管安心养病,少操劳,只要你把身体保养好了,其他一切事你就放心好了。”就这样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赏,从此,为朝廷更加尽忠尽职。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腥风血雨中,丙吉冒着生命危险,不但救了皇曾孙的命,将他抚养长大,而且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此恩可谓深似海,此德可谓比天高。但是丙吉却绝口不提。这既说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现出了他深沉的处世智谋。

因为,从处世的智谋说,大德不言谢,是一种避祸自保的韬晦之计。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是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

丙吉对此是不会不知道的。

八分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谦而不争,可以赢得他人的敬佩。而在领导看来,对一个稳妥的下属,也会比较信任和器重。

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尊重你

齐桓公是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齐桓公就是后者———公子小白。当时,管仲跟随公子纠,而他的朋友鲍叔牙则跟随公子小白。当齐国发生内乱时,纠与小白分别逃到邻国。后来,齐国君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率鲍叔牙等人,公子纠率管仲等人,分别向齐国进发,争夺王位。两股队伍在山东路上相遇。管仲为把公子纠扶上王位,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而且正好射中。管仲等人都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便带着公子纠慢悠悠地向齐国前进。然而,公子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只射在了衣钩上。他带领人马加紧前进步伐,抢先回到了齐国,于是登上了王位,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为了感谢鲍叔牙,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并下令捉拿杀死管仲。

鲍叔牙却推荐自己的好朋友管仲为相,自己情愿当副手。齐桓公很是想不通,但鲍叔牙却说:“那时我与管仲都是各为其主,管仲在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我们二人相比,管仲要强我千万倍。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成就霸业,非得用管仲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得衣带钩呢?”于是,齐桓公便不计前嫌谦恭地拜管仲为相。

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渔盐和矿藏,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当管仲被拜为相后,他心里万分感激,衷心效主。为相后果真不同凡响,对内积极地推行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实行经济、政治、军事诸多方面的整顿改革,使齐国国力骤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组织齐、鲁等八国,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蔡、楚两国,另一方面又帮助燕、卫等国反击少数民族的进攻,终于使齐国成为众诸侯国的领袖,齐国也由乱而治,称雄于诸侯,并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除了齐桓公谦恭得管仲外,齐桓公还谦恭礼待下士深得人心,为他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氏春秋·下贤》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为请教霸业之事,齐桓公去拜见小臣稷,他一日之内去稷那拜访了三次,都没有能见到稷,跟随齐桓公的侍从们都不耐烦了。侍从们说道:

“尊敬的万乘之君,您去见这么一个小小的官吏,一天之内来了三趟都还没见到,就此作罢,别再去了吧。”齐桓公回答道:“那怎么能行?蔑视权贵的臣子,固然会轻视他的主人;而蔑视霸业的主人也会轻视他的臣子。纵然你蔑视权贵,我哪敢轻视霸业呢?”侍从们听后都暗自佩服齐桓公的宽阔胸襟和谦恭待士的高贵品格,都不再多说什么了。

于是,齐桓公锲而不舍连续五次拜访后最终见到了稷,虚心向他请教霸业的事情。稷得知齐桓公已五次来访的事后很受感动,与齐桓公促膝长谈。

齐桓公受益匪浅。这件事很快就传为了佳话。大家都说:“桓公都能礼贤下士,何愁国家不兴?”于是,众士归之。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齐桓公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