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王朝
16994300000328

第328章 兄弟反目

进入至順九年春,大元朝廷尽管遇到了内外危机,好在宁宗已经逐渐成年。性格尽管依旧懦弱,没有什么主见,但是能力上有所提高。加上申通身体好了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军事掌控,大敌当前之下朝堂内争也少了很多。如此局面一直持续了四五个年头,直到齐王完全恢复正常,重新回到京师主持朝政为止。

“大都督,也先求见!”小六子步入大都督府,亲自领来了刚被释放的也先帖木儿。

经过一番密谈,也先帖木儿感激涕零地出了大都督府,陪伴新任江淮总督小六子,带领几支火枪营、炮营、其他重装部队,并押解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迅速开拔,去了淮水流域,兄长脱脱的大营。不久之后,前线总指挥脱脱回到京师,因为无功而返被降职为参政,具体负责道路建设、工程水利、农业生产等,也算保全了政治生命。

“报告大帅,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说是与您有亲戚,非要见您呢!”一名卫兵进了朱八的帅府,没等朱八答复,身后一名魁梧的青年和尚出现在帅府门内,顿时让只把恼怒起来,正要喊人,那和尚指着惊怒的朱八说道:“你是重八?让他们都退出去,我有话说!”

“你!”朱八更闹心:这秃驴,好大的派头,即便是宋王都对自己低三下气的,你算哪根葱,竟然对本帅指手画脚的?但是静下来看着对方,似乎有些眼熟。再加上对方进门就喊出了自己乳名,脑子也短时内乱了起来。挥手赶走了卫兵,朱八跳下主座,向前走了几步,仔细打量着这个多少有些肥胖的魁梧和尚,不确定地问道:“你认识我?”

“混下子,我是你三哥,朱三戒,奥,是朱三六!”和尚既有生气,也带着浓浓亲情低声说道。

“三个,你真是三哥?”朱八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此打量一番对方,急忙拉着朱三戒坐到了主座上,手忙脚乱就要倒水,同时对着门外喊道:“快去通知火头,给本帅整一顿上好酒菜,要快!”

“饭菜就免了,你先坐下!”朱三戒依旧板着脸说道:“你现在可是风光无限啊,这手下兵强马壮的,能够呼风唤雨了!我问你,你的师父是谁?又是什么身份?”

“这!三个,咱兄弟多年未见,先不说别的,吃完饭再说话好吗?”朱八带着乞求的语气说道。

饭菜很快上来了,朱三戒依旧无动于衷,双眼逼视着自己兄弟,等待他的回答。朱八无奈,只好说道:“不怕告诉三哥,我师父就是当今亲王齐王爷。但是,据说他老人家已经失踪很久,而且这朝廷也太不像话,竟然开河、变钞、修路,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因此导致了官逼民反。你看看这江淮之间,哪里还有一块净土?无数仁人义士都是顺应天意民心揭竿而起,如此下去,估计这蒙古政权不会长久了!”

“说得好!”宋王突然从后门走了进来,一声叫好让朱三戒讶然而起;朱八恼火异常。心里话:你个老小子,咱家兄弟正在话家常呢,你******跑过来掺和啥?但是没等他发火,外面亲兵报告,说是门外来了一位儒士,说是大帅曾经派人去延请的什么刘居士。

“嘿嘿,有意思!”朱八心中暗想,嘴上急忙说:“快快有请!”自己赶紧站起来向门外迎了过去。大老远就看到一位青春洒脱的青年跨进了大院,盯着他仔细地打量一番,直到朱八开口问候才拱手施礼,口称:“大王别来无恙啊,学生刘基前来投效,还请接纳!”

等进了大堂,三个人都是愣了,那宋王和朱三戒不自觉地手指刘伯温,吐出一个字:“你!”就没了下文。

“你们认识?”朱八好奇地说:“太好了,大家都请坐,咱们边吃表聊如何?”

“哼,与狼为伍,与肘为虐,告辞了!”朱三戒蹭一下子站起身来,甩着袖子出了大堂,真让其他三人感到有些尴尬。所谓道不同不与为伍,三人虽然有两个年纪尚幼,但是这阅历和智力都是上乘,目送朱三戒出门,也没话好说,一会之后,朱八作为主人,压下与自家兄长反目的不快,马上招呼其他两个大神,坐下来就大吃大喝起来,一直天色昏暗,还是谈得热火朝天,尤其是刘伯温,面对朱八不耻下问侃侃而谈,一系列让朱八赞同甚至佩服的高论提了出来,即便是经验老道的宋王都心下佩服,直呼奇才。

“大帅,现在虽然占了大城集庆,貌似实力得到比较大扩张,但是就周边局势并不是很妙。”刘伯温说道:“且不说朝廷和地方大军环伺;即便是义军也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而且互相互攻讦,内耗不断。因此就政治策略而言,应该内结诸侯,抚恤民众,加强联合,扩大力量;外部则宣示自己政治主张,揭露暴元,举贤任能。军事上当务之急是以攻代守,占据周边要冲,保证核心安全和势力不断扩张。经济上应该大力倡导农生,保证军队供给的前提下,使辖区内民生得到改善。”

“外交上应该择取同情支持义军的势力,屈以结交,晓之以理,析之以大势;同时联络外来力量为我所用。还要扩展贸易,以此补充军粮和武器装备不足。。。。。。”

所谓内讧胜于外忧。那刘福通本来是韩山童信徒之一,论学识智谋远不及杜遵道、盛文郁、罗文素诸公,但是有两个优势:财大气粗,武功高强,手下笼络了不少侠胆义士。而且不仅自己先是任命为平章,掌管了军事,其弟刘六更是掌握了大宋枢密院。因此当杜遵道被推举为丞相,宋王依赖有加,刘平章深感嫉妒,就找了几口派自己亲信部属直接将丞相杜遵道击杀,兄弟战友情谊置之脑后,并以此威逼,夺取了丞相职权,表面上可是风光一时。

话说这杜遵道可是有名的文人,曾经进过国子监,出任过大元朝枢密院可谓少有的才俊,影响力自然很大,结果被自己兄弟加部下活活打死,能不让人寒心。可巧,刘福通与宋王密议,决定兴师北伐,另一位丞相盛文郁、平章罗文素、将军王显忠、韩咬儿见机行事,纷纷请命帅偏师北伐,名义上信誓旦旦,英勇了得,实际上是想掌握一支军事力量,避开这是非之地。说白了就是明哲保身。但是刘丞相和宋王却大加赞赏,自我感觉不错。殊不知,这些人北伐之后西路军跑到了陕甘宁,东路军避到了山东,没一个将领兄弟再打回自己老家勤王,这是后话。

义军兴起之后,兄弟反目、将帅攻杀的可不仅仅大宋一路人马,前有郭子兴兄弟相残,结果让朱八占了便宜;徐寿辉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好不容易打下了数省江山,拥兵百万之众,并且当上了“天完皇帝”,结果被部下权臣大将几番谋害,最后被陈友谅所害,也是一个兄弟反目的结局,真让人感到可惜可叹。

这徐寿辉是罗田人,商贩出身。人长得魁梧英姿,相貌堂堂不说,还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的秉性,因此在大别山区享有很高的民众威望。当北面的韩山童等人起义的时候,他感到时机成熟,马上联络了铁匠邹普胜等人,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揭竿而起,也称红巾军。首义之后,马上进兵罗田县,一举攻破县城,声震四乡八里,民众多来投效,又迅速打下了圻州和黄州。打败前来镇压的威顺王宽撒不花,在圻水建都城,称帝。接下来设置了元帅府、枢密院、中书省,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