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乐其实很容易
16837100000020

第20章 分清主角与配角的界线

刚走进办公室的新人,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那是混合着知遇之感和自信之愿的一种情绪。尤其是那些进入知名企业的年轻单身者,在打电话向父母报喜时,父母总会谆谆告诫说:“你是新人,最忌疏懒。有什么额外的工作,人人可推托,你不要推托,而且还要多做分外之事。人积极一点没错的……”这番话对初出茅庐的你来说,不啻有醍醐灌顶之感。从此你自愿承担了办公室里众多的分外之事,整天忙得像一只上足发条的闹钟,而你心里还是瞒甜的:你觉得自己如此用心卖力,该是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吧。如果不是那次在公司里偶然听到同事的议论,你还真以为自己在事业这条盘山路上已经遥遥领先了呢。

然而,关于你的“卖力”和“积极”,别人似乎并不领情,更有甚者,好像还借口怀疑你的才干和人品。总的说来,他们认为你是一个很懂得“作秀”、“太有虚荣心”的人。听到这些议论,除了气愤之外,你不感到一丝无言的落寞和伤感吗?你会想:我如何将我的真心解剖给众人看?为什么我如此卖力却不讨好呢?

其实,这正好表明:办公室的人际关系是一面三棱镜——你希望出现的形象与他人看到的形象常常不是一致的。所以,你要审时度势,及时绕开某些欲速不达的“表现陷阱”。

有新在一家传媒公司负责制版,由于专业对口,工作很快有了起色。一天,他忙完自己的活,见身边的同事正忙着核对一份表格,便说:“我来帮你吧。”同事迟疑了一下,他接着说:“我反正也是闲着,别不好意思。”有了他的帮助,同事这次的活完成得非常好。因此,逢人便夸有新乐于助人,是块好料。过了两天,另一间办公室的同事走到有新身边,见他正在干活,欲言又止,有新知道同事需要帮忙,就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请尽管开口。”那位同事说是急需一盒打印纸,原来供纸的联系人又关机了,所以想请他出去买。有新二话没说,停下手中的活就出去了。虽然为这事让他加了几个小时的班,但同事的一番感谢话,让他很知足。

从此,有新在办公室成了“乐善好施”的形象代言人,只要大家手头有忙不开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无论什么事,只要大家开口了,有新从来没有拒绝过。后来连主管有什么私事也不断请他帮忙。跟他比较铁的哥们提醒他:“谁的活你都接,不累死你才怪呢。再说了,你老帮同事干活,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有新说:“多干点活有什么不好啊,多干一份活就可以多学一份技能,获得好人缘。这样才能进步快啊。”哥们继续开导他:“你说得没错。可你这样大包大揽,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勤杂工。会让人瞧不起的。”

果然,半年公司考核的时候,同事们一致公认他是一个难得的大好人,而主管则认为,“他乐于做这些事,说明他身上有一种‘保姆情结’,是缺乏创见和个性的人,这样的人大体适合做一些被动的工作。”有新知道,主管对自己的评价无疑是升职无望的谶语。他感到莫大的委曲和苍凉。

许多刚进办公室的新人总是想:我是新人,我多做事,总可以挣得正面的印象分吧。其实不然,超过七成的新人以毫无怨言地爱人指派来表现他们的“谦虚”、“肯干”,即使发展到最后,直接上司和资深同事以纯私人的事宜来麻烦他们,他们也会像有新一样,不好意思拒绝。他们甚至认为:“艺术地拒绝别人,是很伤神的,还不如有求必应更省事,也能挣得一个好人缘。”问题是,他们挣得的这个“好人缘”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有没有用?在心甘情愿地陷入大量事务性工作以后,他们是不是很冤枉?为了满足同事们的需求,他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却被说成是个在工作中缺少主动能力和主动意识的人,只能在别人的计划中以谦卑的姿态分一羹吃。他们无不委曲地想:人心不古啊。我这样对待他们,竟换不来他们的感激,反而被他们鄙薄。

事实上,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质变。当一个人偶尔帮助别人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并不再强调自己分身乏术时,别人会感激你,而你应注意的关键一条是:不要过早地拥有配角意识。“配角”们可以做一事务性工作,但这需要同事们也帮他做一些琐事来“偿还”,“配角”不应以做事务性琐事为乐。

摆脱经常受人指派僵局有两条可行的方法:一是要确立“主角”意识,不要一到公司就以“配角”自居;二是可以平和的态度去指派那些指派过你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指派不仅仅是出于善心,也是出于责任和友谊,在你的同事学会换位思考前,不要经常随意接受他们的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