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古墓容情
16690100000122

第122章 鹿台妖孽

亚服和孙仲坐立不安,很是担心主人姬发的安危;姬扶认为姬发在朝歌出事,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没有尽到保护之责;蓝鸿在怨恨自己,没有将师父蓝凰仙子悉心传授的道行法术,很好的运用到实战中去,导致了难以饶恕的失误。融雪和牛二见他们心神不宁的样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特别是看到姬扶在一味的谴责自己,感到十分心疼。

焦急的等待,是一件很无聊和痛苦的事,亚服和孙仲还怀疑虚无和江东的能力:如果救不出主人,就会打草惊蛇,就会危及到主人的生命安全。俩人再也坐不住了,亚服道:“孙将军,已经是第五天了,还是不见回来,我们上白媚山去接应他们吧?”

“你们去接应谁呀?我的两位大将军!”还没等孙仲回话,姬发、虚无和江东已然出现在院子门口,姬发听到了亚服的说话。见三人安然回来,所有人自然异常高兴。亚服和孙仲则向主人问这问那,生怕主人有什么闪失。

蓝鸿见姬发不但安然无恙,而且很有精神,便微笑地调侃道:“二公子,看来狐狸精对你照顾得还蛮周到的嘛!”姬发听蓝鸿这么一说,想起了在白媚山上这些天来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白狐妖王对他的悉心照料和百般挑逗,脸红得像熟透了的桃子,声音微微的道:“蓝鸿姑娘,别笑话我了。”

众人见姬发果然如此,不仅打消了他们的担忧,而且引起了哄堂大笑。就连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姬仁和姬白也跟着起哄,露出了雪白的乳牙、灿烂的笑脸;一百二十多岁的虚无和近八十岁的江东,似乎很解风情,脸上舒展了开心的笑容。此时的姬发有如做错了事的小孩,脖颈都红了。一个胸怀天下、心忧百姓的伟丈夫,居然也有不好意思的时候。

此时,贤淑聪颖的融雪已为大家准备好了晚餐,正好为姬发解了尴尬之局。

正在大家围在餐几准备吃饭之时,在朝歌王宫任卿士的姬道臣回来了,弟弟姬扶为姬道臣和姬发相互引见。姬道臣虽然不认识姬发,却常常听姬扶提起。姬道臣便以大礼参拜姬发:“在下姬道臣,拜见公子殿下。”

姬发连忙将姬道臣扶起:“兄长客气了!我们这么多人在你家叨扰,诚请见谅!”姬道臣高兴地道:“难得二公子和大家的到来,今日姬家蓬荜生辉了。哈哈……无以好酒相待,就以薄酒相敬吧!”众人举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晚餐后,众人各自休息去了。姬发为了了解朝歌王宫情况,则与姬道臣进行了彻夜长谈。姬道臣道出了近年来朝歌之事……

纣王派部下向东讨伐莱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年,自己亲自带兵,攻打南方九苗,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商朝的势力范围迅速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

由于连年征战,本来就消耗了巨大的国力,激起了极大的民怨。可纣王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凸显自己的功劳;为了积财固本,长期驾驭臣民;为了讨好那狐狸精,游猎赏心,不惜斥巨资,建造了一个三里鹿台。

这天,缠绵于床第的妲己还不满足朝歌现有的奢靡,要过上比天宫更优、更美、更浪漫的生活。便嗲声对纣王道:“大王,你打了这么多胜仗,开拓了这么阔的疆域,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享受了?”纣王为了讨好这位媚妖,欣然反问道:“你想怎样,本王全听你的!”

妲己媚眼含笑道:“朝歌虽然有这么多华丽的宫殿,但还不够大气,我们何不建造一座既美轮美奂,又高大气派的宫殿呢?上可与天宫接近,下可与龙宫媲美,这样不是更好吗?有一处地方是一块广福之地,可请仙女下凡,使您长生不老。”其实,就是这只妖狐为了方便与其他妖精、妖狐联络相聚,议商大事。

昏庸残暴的纣王一听,哈哈大笑道:“我的娘娘不但人长得妩媚,很有聪明才智,而且是为了我能长久做天子。好,就按你说的办!那如何取名呢?”妲己想了想后,嫣然一笑道:“叫它鹿台如何?”纣王高兴地道:“好,不管这名称有何寓意,有何含义,就依娘娘之意命名。”

第二天上朝,纣王没有征求意见,不管百官是否同意,就授命北伯崇侯虎监造鹿台。鹿台高有千尺,宽达三里,按照当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估算,这项工程需耗时三十五年。

朝堂上一片默然,没有人敢于做声,更没有人表示反对。因为大家都知道,谁反对,谁倒霉。这时,太师箕子从群臣中站了出来。他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也就是纣王的叔叔;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孔子称他们为“三仁”。箕子对纣王这种做法表示了极大反对:“大王,我们打仗这么多年,国力匮乏、财力空虚、民不聊生。现在朝歌已有这么多宫殿了,如果再行建造,势必增加百姓负担,引起极大民愤。请大王三思!”

箕子之言,尤如石击水面,群臣窃窃私语。纣王看下面反应,也就半天没有做声。但妖狐妲己生怕自己的提议泡汤,便对纣王撒娇道:“大王,这么多人只有一个人反对,就说明绝大多数人是赞同的,你就定了吧!否则,你的威严何在?今后,无论你说什么就会有人反对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有毁你的威信,损你的长寿啊!”

纣王细细一想,妲己说的对。如果听凭他人之言,我还当什么大王?便对百官威严地道:“崇侯虎,本王令你即日动工,用三年时间,建造好鹿台!”

当崇侯虎正要站出来答应之时,箕子却先行了一步,义正辞严地道:“大王不要轻信他人之言,要顾及大局,想到天下百姓。否则,将危及大商根基!”纣王一听勃然大怒:“今大商疆域辽阔、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建一座区区鹿台就会有损大局、‘危及大商根基’吗?分明是妖言惑众!念你为叔父份上,暂且放过于你。否则,定斩不饶!”

箕子见纣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便不再与他理论,丢下一句:“如此偏信他人,不听忠告,大商迟早会毁在你的手里”后,愤然跨出了大殿,拂袖而去。

纣王虽然气走了太师箕子,但他的决策还是照样进行。崇侯虎领命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启禀大王,不知修建鹿台的人财物将如何解决?”纣王听箕子之言后,本来就余怒未消;现在又听得崇侯虎这么一问,更是火上浇油。便没好气地道:“这个问题你北伯崇侯虎不能解决吗?我不管你用何方法,只要将鹿台建好就行。”有了纣王这句话,崇侯虎也就心中有数了。

这北伯侯崇侯虎对纣王忠心不二,很受纣王器重。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告密者”——

姬昌、九侯、鄂侯,被纣王封为三公。当时,九侯的女儿不但有如出水芙蓉,长得特别好看,而且自小接受母亲教诲,知书达礼,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她优良正直的品德;父亲九侯,教她骑马射箭,成就了她骁勇刚烈的性格。真善美集九侯女于一身。

不久,九侯女被好色成性的纣王看中,将其纳入朝歌后宫,成为了商纣王的妃子,但九侯女不愿与纣王荒淫嬉乐。她有如一匹刚烈骏马,纣王无论如何也降服不了。万般无奈之下,凶残暴敛的纣王不但将她杀了,而且将怒气发在了九侯身上,把他剁成了肉酱。

鄂侯得知后,气愤纣王过于残忍,便与他发生了争辩。谁知没有丝毫人性的纣王,又把鄂侯给杀了,并被做成了肉干。

姬昌听说这件惨事后,暗自感叹纣王的暴虐和残忍:天下哪有这样的君王?视臣子性命如草芥!真是无道昏君,暴虐阎王!可是姬昌哪曾料到,被忠于纣王的崇侯虎知道了。可恶的崇侯虎添油加醋地将此事告密给了纣王。纣王听后勃然大怒,将姬昌囚禁于羑里。

崇侯虎接受监造鹿台后,只为纣王尽忠,哪管百姓死活。于是,他将能干活的劳动力都集结于鹿台,将能吃能用的东西都放在了鹿台,一时间,鹿台成为了人间炼狱。不少家庭在为劳动力去了鹿台,家里成了荒废之地;即使有老弱病残在家,因无米下锅,不久也被活活饿死。

为了赶超工期,崇侯虎根本不把建设者们当人使,不但没日没夜地干活,而且要忍受饥寒交迫的煎熬。在鹿台修建期间,哀号不断,伤殍遍野。就是在这样悲惨的场景下,需要三十五年才能完成的浩瀚工程,仅用了两年半时间。

鹿台四周群峰高耸,奇石嶙峋,古树参天,花卉芬芳,莺歌蝶舞。台前有各种走兽巨石,安然而恬静,有如守护卫士。台下一泓潭水,深不可测,清澈透亮。微风吹拂,波光粼粼,四周绿柳,倒映生辉。由于建筑高大,云遮雾罩,让鹿台呈现出蜃楼海市般的幻景。

在这里,还建造了大批宫廷楼榭。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无与伦比。建成之初,纣王携妲己及一群歌女,饮乐三日,以示庆贺。

鹿台,成了纣王搜刮民脂民膏的历史见证,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丰碑。“剥民膏脂作台堤,作起台堤日已西”,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鹿台修建耗资之巨、敛财之多;同时,也为纣王敲响了丧钟。

妲己为了哄得纣王开心,常在鹿台举办群狐会。这群狐狸化为一个个漂亮无比的女人,在纣王面前谎称为下凡仙女。从此,纣王将这里当成了他的乐园,很少过问朝政。少师比干得知后,力谏纣王,要他废了妲己,以正朝纲。

比干,与箕子一样,为纣王叔父,前后辅助帝乙、帝辛(纣王),他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有“亘古忠臣”之称。此时的纣王已被妲己这只狐狸精妖孽完全迷惑,哪里还听得进叔父劝谏?将比干之言当成了耳边风,置若罔闻。

但妖狐妲己生怕比干多事,便在纣王面前不仅大进谗言,而且说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如果大王将其挖出来吃了,可保长生不老。鬼迷心窍的纣王信以为真,在与众妖狐狂欢作乐之后,叫来比干,当众将他的心脏剖开。

本来与常人没有两样的心脏,妲己对其施以妖法。纣王以为真是“七窍玲珑心”,便将其带血吃下。可怜这位辅佐父子四十三年的“亘古忠臣”,最后却落得个剖心的悲惨下场。

姬发听了姬道臣的述说后,不但对崇侯虎和妲己的无耻行径咬牙切齿,对纣王的荒诞残暴行为恨之入骨,而且对箕子、比干的忠义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可见这位西伯侯的二公子是一个有情义、有正气的君子。

姬道臣心想,作为一个臣子本不应该侍候两主,但在纣王这样一位昏庸残暴的君王手下当职,有履薄临深之感,每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唯恐一个不小心,便性命不保。先前听弟弟姬扶说起西岐之事,就有了动摇之心;现在一看姬发表情,更坚定了他叛逆纣王的决心。

姬道臣为人比较稳重,想再试探一下姬发:“二公子,你对帝辛大王有何看法?”却不料姬发微笑着反问姬道臣:“不知兄长是否愿意侍奉帝辛这样的君主?”

姬道臣望着姬发,脸上现出复杂的表情而言他:“这位帝辛大王还有更为可笑可恨之事呢!”

姬发和姬道臣是否能猜透对方的心思吗?纣王还有什么“可笑可恨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