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中华1873
16007300000043

第43章 山雨欲来

在多次请示过东京之后,花房义质终于给了夏云桐一批物质援助,并明言这是最后的福利,包括250吨大米和一批西药。

按每人每天1斤6两的口粮标准,250吨大米可以维持义勇军一万将士差不多一个月的供应。

一天1斤6两大米,似乎不少,事实上这个时代生活水平低,普遍缺乏副食品,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饭量一般都大的出奇,1斤6两只能维持最低消耗,根本谈不上吃饱。

大米对于此时的日本,可以算是重要的战略物质,可见日本人用心良苦,诚意满满。

1874年初的台北地区,正是一派火热景象,义勇军的军演一场接着一场,多达数万的民兵队伍也已经准备完成;道路、大屯山炮台防御体系、电报网、基隆港、月眉山等等,各项建设都在加速进行。

而丁守存耗尽心血,也终于研制出了“拉发式跳雷”。

将一个铁铸的南瓜般大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大量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用德国进口电机制作的发火装置,而发火装置内拉出导火索,一直通到防守壕沟内。

一旦敌人进入预定位置,守军拉动导火索。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两三米高,在空中爆炸,由于木柜以及地雷里都装置了大量的铁珠,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

这种地雷对正在冲锋的步兵队伍来说,将是一种地狱般的噩梦。

尤其是依靠导火索发动,也不必担心敌人的侦测和破坏。

由于需要大量材料,为保证精确可靠,还要大量进口昂贵的德国电机,因此这种地雷只能少量生产。

夏云桐决定跳雷将主要用于月眉山战场。

与此同时,日本的战争狂热日甚一日,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分析出兵前景,街头巷尾都在热议能在战争中得到什么好处。

明治初期农民暴动与武士作乱此起彼伏,但现在农民想着参加政府军,武士们则不断集结,都憧憬着在战争红利里分一杯羹,美好的前景分散了注意力,尖锐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但在由谁主导出兵问题上,政府却与武士阶层有着巨大的分歧。

至1月11日,日本陆军已经完成了整编,将原先注重防御性的镇台,改编成了进攻性的旅团。

东京,名古屋,大阪,仙台,广岛,熊本六个镇台,每个镇台改为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3449人;其中每个联队为1721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560人,下辖四个中队,每个中队136人;

旅团编制里还有一个炮兵大队,512人;一个工兵大队,408;一个辎重兵大队,622人。加上旅团司令部37人,因此一个旅团总兵力为5028人。

而作为天皇御林军的近卫第一旅团,则是6275人。

以这七个旅团为核心的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6443人。

在海军方面,以2530吨的龙骧号、1947吨的筑波号、1500吨的日进号这三艘大舰为核心,再加上凤翔、春日、云扬、甲铁、富士山、千代田形、清辉、延城、孟春、迅鲸、第一丁卯、第二丁卯等,大小共十五艘军舰,组成了一支联合舰队。

舰队司令是海军中将川村纯义。

与此同时,武士阶层也在厉兵秣马。

作为武士阶层的领袖,近卫大都督西乡隆盛深感必须将武士组织起来,整合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派自己的弟弟西乡小兵卫,以及原萨摩藩的藩主岛津久光,在鹿儿岛集结士族,存储军用物质,并开设炮兵学校和步兵学校。

与传统的武士不同,西乡隆盛并不排斥枪炮,武士的内涵在于精神世界,而手中拿着什么武器并非关键。

鹿儿岛就是原来的萨摩藩,武士的力量最强,讨幕维新出力最多,相应的失业武士也最多,怨恨最深。

加上西乡隆盛在武士中的威望,废藩置县后,这里俨然成为武士阶层的大本营。

日本各地武士闻讯倍感振奋,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鹿儿岛,不过一月时间,鹿儿岛县的武士数量就超过了四万。

全日本都在摩拳擦掌,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清醒,大久保利通就是其中之一。

他坚持认为扩张的时机尚不成熟,即便要出兵台湾要谨而慎之,要以政治外交为主,军事进攻只能是辅助手段,是政治谈判的筹码。

如果任由武士阶层乱来,局势就可能会失控,最终将日本引上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

因此他在政府内一再阻挠西乡隆盛,使其无法向鹿儿岛调配更多资源,同时还派人监视武士军队的动向,甚至计划搬走鹿儿岛的几个军火库,这些都让他成为武士阶层的“公敌”。

夏云桐通过上海、香港等各个渠道了解日本的动态,结合前世对日本的深刻了解,对日本的走向能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日本决策阶层正在失去理性,只要一个重大的刺激,就能将其推入战争的深渊。

但是假如准备不足,让日本在台湾得逞,反而是将自己推入深渊,让日本提早二十年占据台湾,自己反而成了民族的罪人。

他不相信自己能对抗整个日本,但若是计划成功,就能让日本与清廷都拖进来,让甲午战争提前二十年爆发。

想到这里,他命令军法处去执行一项特别任务。

在台湾的东北海域附近,有几个小岛,主岛名叫钓.鱼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正处于台湾与琉球的中央,是东亚海域的主航道上,从日本前往台湾的船只,除非刻意绕远路,都会经过这一带。

他要求袁世凯发展一批渔民暗探,在钓.鱼岛上设立观察哨,伪装成渔民休息场所,让暗探驾驶小型快船轮班去钓.鱼岛周围打鱼,以此为掩护,时刻监控那片海域。

想想一旦开战,全岛都可能成为战场,出于民族大义,夏云桐还好心给台南的周懋琦写了一封信,提醒他小心防范日本。

从1月中旬开始,夏云桐开始有计划地储备物质。

为了不影响本地市场,他都是派人跨越海峡从大陆采购,包括被服、粮秣、建材、西药、中药材、火药、战马、布匹,以及绷带、防水胶布、帐篷、望远镜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于是在沪尾港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本地的大米照常出口,从大陆运进来的大米同样堆积如山,同时还有一袋袋标着醒目日文,借贷来的日本大米。

2月初,与克虏伯、毛瑟以及李鸿章签的后续合同也得到执行,大批后备弹药陆续运抵台北。

这一切都在低调中进行,但规模却是越来越大,有心人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在李鸿章看来是在认真预防日本;在花房义质看来这是在准备造反;而在存了心病的周懋琦看来,两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