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东方奇人传
15965900000002

第2章 序

胡德培

文艺创作与实际生活及作家感受是永远联结在一起的。

不管创作者本人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是单一的还是多角度的,是外露的还是隐曲的……任何文艺创作皆是与客观的现实生活和作家的生观体验不可分离的。

经过比较长期的农村生活和部队生活的锻炼与积累,刘玉民始终紧紧追随着时代前进的足迹。我认识他,正是在他创作和修改长篇小说《骚动之秋》那个时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骚动之秋》和其他认真的创作一样,那都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结晶,是作家多年生活积累的艺术表现。可是,当完成了那部为人们注目的作品之后,他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又扎进了今天正在剧变的广阔现实生活之中去,对于新型的农民企业家,对于有卓越眼光的创造发明的支持者,对于有首创精神和坚韧毅力的黄河大桥的设计者,对于气功大师神秘的功法及魅力……进行了一个一个深入地探寻和挖掘。这便是他这部报告文学集《东方奇人传》的孕育和诞生。

这是小说作家对另一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尝试,也是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的一种方式。从一定角度来说,报告文学这种形式与小说创作相比较,因为真人真事及具体环境和视野的局限,往往对作者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有一些制约和局限,对那些习惯于小说的虚构和艺术的驰骋的作者是不太有利的。但是,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对于小说作者、特别是比较年轻的作者来说,又常常会带来许多好处。首先是逼迫作者必须反复地认真地深入到生活里面去,往往更能真实而直接地了解生活和人物的原貌;其次是逼使作者去思考,去挖掘,带着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倾向性,促进作者对生活和人物的敏锐性与穿透力,增强作者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还有,在艺术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也是进行新的艺术试验和艺术训练,不仅给作者带来创作上的新成果,而且也为作者超越自己、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玉民具有今天许多年轻作家身上常见的一个共同特征,即对现实生活抱有满腔的热情和思辨的眼光。他们善于将诗意的抒情和独立的思考融会在一起,因此作品里常常热情澎湃,不时闪现理性的光彩,从而使其作品具备着相当的感染力和启迪性,让人爱读,发人思索。

我深信,这种思索,这种热情,随着作家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愈加丰富,其历史的穿透力和艺术的震撼力也一定会愈加强烈。

刘玉民这些报告文学作品,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他不像前一段时期某些“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那样,较多停留于一般理性的思辨和浮泛的个体热情之上,而是努力去把握形象,刻写人物,为一个一个东方奇人塑像,将他们神奇而曲折的成长经历和动人故事活现于纸面,因而有相当的形象魅力和感人之处的。这种艺术实践,尽管现有的形象表现,受到真实人物和故事的局限,束缚了作家的艺术集中和想象,由于被描写对象不愿多谈自己的内心世界及隐秘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对人物精神面貌的充分把握和深入剖示,使作品的形象描绘中,某些地方的刻画稍有不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作家从这些报告文学的种种现实生活和人物故事中,无疑地为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相当明显地进行着多样的艺术探索,这会使他今后的创作受益不浅的。

从刘玉民的身上,从他的这些报告文学作品及小说创作里,使我想到这样一个艺术道理:作家在艺术实践上多方面的求索和进步,是与生活变革的多种启示、与现实环境的不断促进紧密相关的,任何作家也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和环境条件而钻入象牙之塔里去从事艺术的超越和创新;相反,只有紧紧地抓住现实,利用环境,善于从生活吸取营养,从环境赢得助力,作家才能在智慧的高度和艺术的高度上蓄积更大的超拔之勇和腾飞之力。

我相信,以刘玉民的勤奋和敏锐,以他对新时代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加上不断地对文化艺术的广泛修养和深层探索,他是一定会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突破的。

我们殷切地期待着。

玉民要我为他这本《东方奇人传》作序,谨以上述话语聊表寸心。

1990年5—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