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
15856200000003

第3章 积极心理学缘何风靡哈佛,乃至世界(2)

3.积极心理学给予我们看见幸福的眼睛

听过沙哈尔积极心理学课程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感受——他并没有讲出什么有关幸福的秘密。因为沙哈尔认为,幸福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中大多数人都知道怎样才能更加幸福,只不过因为工作太过忙碌或者对结果太看重,才会忽视了过程中的快乐,这才让自己感觉不到幸福。但只要稍微被提醒一下,我们就会睁开发现幸福的眼睛,而积极心理学恰恰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慧眼。

对此,沙哈尔是这样说的:“我希望听过我课的人能够对我说‘感谢你的提醒’,而不是‘感谢你让我知道了这些’。”

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与幸福就像是一对如影随形的朋友,我们懂得了积极心理学,也就学会了幸福。

心理启示录

幸福,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极目标。无论是营营役役地经营财富,还是谨慎地算计得失,又或者是小心翼翼地行事,这都是为了获得幸福。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幸福一直就在身边。当我们像积极心理学所引导的、沙哈尔所提醒的那样去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在过程中感受幸福时,我们就会发现,幸福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

通过积极心理学去成功

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说过:“无论你对命运怀着积极的期望还是消极的预期,你最终都会发现你的预期多半是正确的。”简单地说,吉尔伯特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你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暗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往往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然而,现实中,自从心理学诞生以来,无论是一般人,还是心理学家们,他们所关注的、所倾力研究的往往是人心理的消极方面,如沮丧、自卑、焦虑、怯懦等。人们期望通过对这些阻碍个人成功的消极心理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幸福,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让自己更加纠结。这似乎是一个怪圈,却有一定道理。毕竟,人们越是关注什么,最后就越容易产生什么样的结局。当我们太过关注自卑、焦虑、沮丧、失败等负面事物的时候,就容易被它们困扰,进而让我们成功的难度增加。

相对地,人们对积极方面的关注似乎少了很多。对此,你不必感到怀疑,看过下面这组数据你就会了解。

1887~2000年的《心理学摘要》中大多是关于消极层面的文章。如其中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的有70856篇。相比起来,关于积极层面的文章却太少了,如关于欢乐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的也不过2958篇。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约为14∶1。

由此可见,人们对消极方面有多么关注,而对积极方面又有多么忽视。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引导人们关注那些与成功息息相关的心理因素,如勇气、创造力、毅力、恒心等。而这种对积极事物、品质等的关注,会让人们变得更加积极,从而更加接近成功。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即使在人们真正失败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关注积极的一面。与不停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将自己的自卑、急躁等缺点一一细数比起来,关注自己优秀的一面,如希望、激情、毅力等,会更有利于我们成功。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心理学家奥里森·马登也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相信自己是足够优秀的,对前景非常乐观,那么他往往能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进而快速成功。

或许睿智的你已经注意到了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如果我们对未来有着种种不好的预期,心中充满了焦虑、担忧,那么事情就可能真的变得让我们焦虑、担忧。这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呢?

当我们过度关注事情发展中消极的一面时,我们心理上的自我创造系统就会提前进入一种失败的境况,尽管这种境况并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但我们的心理系统有一个本能的特性,那就是始终不断地调整以适应个体的各种感受,也就是说让现实与幻想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那么,当我们因为过于关注事物消极的一面而将心理状态提前置于失败之中时,我们的心理系统就很容易当真,从而使得那些有助于我们成功的心理潜能无法被调动起来。也就是说,这时,我们的潜意识是朝着失败行进的,由此,失败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相反,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关注事情发展中积极的一面,那么我们就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成功预期,让心理提前感受到实现成功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状态,从而将各种有利于成功的心理潜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推动我们真正地实现成功。

因此,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虽然我们惧怕那些不利于成功的消极心理,但却不应该过多地关注它。要知道避免它成为现实的最好方法就是恰当地忽视它,而去关注那些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积极事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心理能量以获得成功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但这并不等于过度乐观、自信,完全没有忧患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阻碍的前提下,去关注事情的积极面。用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做最坏的准备,抱最好的希望。

心理启示录

当我们学会关注事情的积极面时,我们就能够产生一种非常积极、有力量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中,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富有创造力、自信、热情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样的心境有利于我们利用潜意识的力量来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以及活跃自己的思维,进而离成功越来越近。

积极心理学能带给人舒适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往往决定了其快乐、幸福与否。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都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到不舒适。著名积极心理学家沙哈尔曾经说过:那些“最幸福”的人并非没有焦虑、压力、挫败感,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遭遇这些,他们之所以更快乐、幸福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免疫系统”——舒适的人际关系。

没错,如何才能拥有积极的、舒适的人际关系,如何让舒适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效果等,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在传统观念中,朋友都是越多越好,人际关系越广越好。这或许对成功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容易给人带来负担,形成压力。沙哈尔认为,适度的社交才更有利于人的自我潜能的激发,有利于人在平衡中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当然,这个“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因人而异。

比如,有的人只需要几个关系好的朋友、几个亲密的朋友就可以了,过多的朋友或与朋友过于亲密的接触反而会让其不安;而有的人需要很多朋友,且与朋友始终保持密切联系才会觉得快乐,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否则他就会有挫败感,从而影响潜能的发挥。

适度社交不仅有利于人的积极情绪,也有利于成功。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参加完社交活动或演讲后,往往需要独处来使自己的心理得以恢复,以保证下一次再积极地投入到社交中;而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虽然喜欢交朋友,但在面临重大考试时,也需要安静地独处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考试之后他通常也需要找朋友进行一定的社交活动来进行自我恢复。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这种适度社交无论是对人的心理体验还是对成功,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在这种适度的社交中,人们最容易获得让自己舒适并有利于自己成功的人际关系。

贝洛克从小就是一个就非常上进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进取之心,他才能进入大学学习。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贝洛克就开始比以往更加努力地经营自己的人脉。对美国流传的“一个人的成功有80%以上取决于人脉”这句话,他深信不疑,而这个人才聚集的校园正是他积累优质人脉的好地方。因此,贝洛克参加了许多社团,如演讲社、经济研讨小组、化学俱乐部等,每逢有社团活动,贝洛克更是不会错过。

就这样,虽然贝洛克有时也想独处,不想去参加那些多如牛毛的社交活动,也会有心理疲惫的感觉,但他的确成功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结识了许多朋友。

很快,贝洛克迎来了他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考核,这时,贝洛克理智地暂停了自己的各种社交活动,想要静下心来学习。然而,他却难以集中注意力,即使集中了,其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很自然地,贝洛克在考试中低分通过,他沮丧极了。

后来贝洛克邂逅了《积极心理学》课程,他更正了自己的观念,开始学习适度社交。此后,他不仅能够愉快地进行自己喜爱的社交活动,也不再有那种疲惫的感觉了,而且他想静心的时候也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并且他的人脉也在这种平衡中稳定、扩大。

从贝洛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交观念、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积极的、适度的社交。

心理启示录

一件新事物被人们所接受,往往是因为它符合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要。而积极心理学——一个如此年轻的心理学领域,被如此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甚至是追捧,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它那新颖的观念、研究视角、方法能够带给人舒适而有效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