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世纪
可曾想象,一个名符其实的山国,原本竟是一片水的世界。
两亿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历了18次升降运动和3次褶皱运动,地覆天翻,石破天惊,才变成了如今的贵州高原。
贵州足龙的故乡没有人见过龙,但却没有人不知道龙。
龙是神话传说中最有渊源、最有来头的吉祥动物,高傲而且尊贵。
中国是龙的故乡。
“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地势险峻,山峦连绵,而山恰恰就是真正的藏龙所在。
“龙”来到了贵州,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
故事得从1957年说起。那一年,有一个叫胡承志的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来到贵州,意外地收集到了8件古生动物化石,稍后,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又在同一地方采集到了同样的“遗物”9件。这是巧合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知名学者杨钟健教授根据这些标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立刻震撼了整个考古学界:这些化石原来是两亿年前突遭灭顶之灾的贵州龙的“骨骼”,其存在年代距今约2亿4000万年的中三迭纪。为了纪念胡承志的最先发现,这种龙最终定名为贵州龙科贵州龙属“胡氏贵州龙”种。
“怪不得,我们这里发得这么快哟,原来是坐在了龙脉上。”
寨上的老人惊叹道。
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其实只是一个居住:300多户人家、计有1500余人的小村子——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地处东经105°00"36"’,北纬25°09’12”。村子的周围,是一座座在贵州怎么也排不上号的石山。裸露的岩石与参差的林木错落交杂地点缀其间,像是在有意地疏淡它可能引发的种种神奇。山峦相连,沿着一条粗实的弧线扣在一起,围出一片平坦的坝子。一个个布依族、苗族、汉族混杂居住的村寨就牢牢地贴着山坡的壁沿排列着。寨子中间,随处可见茂密葱茏的林木果竹连在一起,成片成带。中间的小坝子,自成一个盆地,肥沃而又宽阔,俨然一派如画的绿荫景致。
出绿荫村向左走约500米的山路,是一个当地百姓称之为“光堡堡”的地方。它是一座大山主峰的侧面,横中没来由的凸起一个巨大的小山丘,如一座从无人照料的坟塚:光秃秃的页岩漠然而又冷涩,岩隙间几簇稀疏的荆棘刺丛,凭添了几分荒凉的萧然。事实是,这里确实是一座坟塚,只不过里边埋葬的不是人,而是惊世旷古的贵州龙化石群。沿着“龙脉”探寻,考古工作者又在附近找到了两处这已经绝后了的家族遗址:一处是与“光堡堡”紧邻,相距不过100米的一座小山岗;另一处在绿荫村后1000米之外的烂泥湾。都是很不起眼的小地名。
可是从这里发掘出来的“龙种”一点儿也不平凡。专家们说,贵州龙化石是代表原始鳍龙类在整个亚洲的第一次发现。
它比欧洲的属更为特殊。它生成的相,与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中特率耐石炭相十分相近,极具生物l-和地理分布上的意义,具有极珍贵的科学价值。它们在埋藏沉积后,保存到现在,组成了三叠纪地层中的贵州龙动物群,里面不仅有成年化石,还有发育成长的幼年个体,显示出该动物群的多样性。贵州兴义是我国已知的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三叠纪爬行动物和鱼化石的产地。如此众多的爬行动物化石和鱼化石在一个相同层位中发现,在国外相关的海相地层中也是罕见的:。
一龙引出百龙呤。短短的几年里,在贵州境内又陆续发现了大方中国弯曲龙,以及未定属种的仁怀、赤水、贞丰、息烽、平坝等地发现的陆生恐龙。但更多的还是海生的龙种,诸如“意外兴义龙”、“宋氏清镇龙”、“邓氏三桥龙”、“黄果树安顺龙”、“周氏黔鱼龙”、“新铺中国豆齿龙”、“茅台混鱼龙”以及产于关岭、兴义、安龙、盘县等地许多未定属种的贵州龙、幻龙类等等。
在贞丰牛场下坝,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龙的脚印。
可曾想象,一个名符其实的山国,原本竟是一片水的世界。
两亿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历了18次升降运动和3次褶皱运动,地覆天翻,石破天惊,才变成了如今的贵州高原。
水滋养了龙,山埋葬了龙,不知道是一种自毁还是一种绝恋?或许是龙真的不愿离去,毕竟家园的情结不是轻易就能割舍的……
龙行贵州
贵州多山。龙埋千年难免会显出龙的骨架。造型也罢,写意也罢,那渊源都可以上溯千千年、万万年。纵是摆古的人不说,山也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开它旷远的追忆……
山又发源了水。有水的地方,说不定龙也许还活着。
沾了龙气的“黔山第一山”龙是死了,可是龙的精髓未散,走进贵州的山山水水,依然随处可见龙的踪迹。贵州有一句话如是说:“山走龙脉,水流龙势”。
梵净山自然是沾了“龙”气的。“你知道梵净山原来叫什么名字么?”老人们的摆古常常从这儿开始,“叫九龙山。要不的话,它哪会这般风光……”领略过梵净山的人一定忘不了这般景致:登临山巅,与佛结缘,凝目屏视,但见飘忽山间的云海,瞬息万变,常有一团突然从天际坠落下来。每当“佛光”闪现之前或雷电照彻夜空的时候,天上会出现“幻影”,人与物的影子反射天空,突然放大若干倍。静坐梵净山顶,更是奇幻无穷:阳光从背后射来,云端闪现三道迷离的光环,外圈是太阳,中间是人影,靠下是金顶。“知道不?这叫祥龙驾临哩。想想,没这点仙气,国舅李颖会在此建刹、李太后会来这里坐化、万历皇帝会敕赐‘古茶殿’的匾额么?这里呐,明朝万历以前,香火就很盛了,到今天也还没有衰减,就是这个原因……”说话的语气亦满怀虔诚。
是为“黔山第一山”,想来也该不是浪得虚名。沿松桃的百乌寨一路前行,直抵印江的木黄,可见一段由19个形态各异的山堡联成一体的山系,其长约10千米,当地人称之为活龙山。
乍看一眼,最前面的那个山堡确实如一具硕大的龙头,在百乌寨后高高昂起;末尾的一个山堡,则像龙的尾巴,在木黄河边雄劲的翘起;中间的17个山堡,宛如正在蓄势扭动的龙身。纵是认真作一番测量,19个山头的距离也仿佛预先便设置好了的,搁落得十分均匀,山头的大小,也好像刻意修葺过了的,高矮适度,颇得动静相间的意韵,再加头尾一脉相连,倒真的像一条蜿蜒前行的巨龙。
是真的龙。龙势显然。不同的季节,站在活龙山的不同位置观瞻此山,确实龙味十足:夏如青龙出洞,莽莽苍苍;冬如银蛇起舞,气势恢宏。意想中的龙自然是没这般气派的。果然,一遍遍的触摸,一次次的聆听,龙的“真味”便从那古老的传说中醇香四溢地淌了出来:话说从前百乌寨有个叫文公的人特别喜好龙,为此他经常朝思暮想,有时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一天,百乌寨上空突然迸射万道霞光,千重紫气密集,一条真龙腾云驾雾从天而降。只见这条龙摇头摆尾,浑身蠕动,闪闪发光。寨上的人被这奇幻的景致吓傻了眼,纷纷退避。唯有文公,不但不退,反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并跑到近前与龙亲近起来。他时而抚摸它的头,时而摆弄它的尾,接着又给它烧香化纸,一边还万分虔诚地作揖叩头。没想到文公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龙,兼之这里溪水潺潺,清泉叮咚,树林苍郁,龙于是定居下来不走了,天长日久,龙越长越长,越长越大,便化成了今天的活龙山。
贵州多山。龙埋千年难免会显出龙的骨架。造型也罢,写意也罢,那渊源都可以上溯千千年、万万年。纵是摆古的人不说,山也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开它旷远的追忆……
黄果树瀑布与龙宫山又发源了水。有水的地方,或许龙还活着。
听说黄果树瀑布下的深水潭便有一条蛟龙在渴饮。果真如此的话,这水的滋养也够尽心的。千年不断的供给不说,还舍了命从那七八十米高的地方摔下来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黄果树瀑布的得名缘于此。
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也来于此。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瀑布边上住着一对专种黄果的老夫妻。从他们爷爷的爷爷那个时候起,就听说瀑布下边的深潭里尽是金银珠宝,天上那绚丽的彩虹便是潭底的金银珠宝放射出来的光芒。俯首下望深潭,确实可以看到灼亮的金光在闪烁。
有一年,老夫妻种的100棵黄果树,虽然棵棵开花,却只有一棵结了一个果子。一天,来了一个商人,说这是一个宝,愿出1000两银子买下这个宝,并相约100天后来摘取。临行前,商人留下50两银元作为定钱,并叮嘱他们不要把这件事对任何人讲,还交待要日夜轮班守候树下,不许人摸,不准鸟碰。按照商人的吩咐,老夫妻只好依约日夜守候树下,一月,两月,黄果越长越大,到第九十九天,黄果已长得如同南瓜一般。可是老夫妻由于连日的轮流守候,早已筋疲力尽,再也支持不住了,于是就提前一天把黄果摘-V放到屋里收藏起来。第二天,商人来了,得知黄果已被提前摘下,心中稍有不悦,然已成事实,说也没用,也践约了。得了黄果,商人就一溜烟往瀑布边跑。到了瀑布近前,商人一甩手便把黄果丢下了潭。接着,奇迹出现了:潭水莫名其妙地干涸了,潭底的金银珠宝盘成一圈古怪的图案堆积着。商人放下绳梯不顾性命地爬下去。一块一块地扳呀扳,直到太阳西下了也不停歇下来。突然,那“图案”动了,并撑起了硕大的头颅,发出了一声轰鸣。立刻,山顶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瀑大水便飞了下来……“原来,那是一条金龙呢。”
以后,老夫妻逢人便说,“金龙,动得么?”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动了。而那飞瀑而下的水,只要潭里的龙不死,就会永远流个不停……
当然,鼎鼎大名的龙宫自然便是龙的宫殿了。龙为大,所以龙宫敢称“天下第一洞水”。在其间游历,确实可以处处得见龙的踪迹。有一个叫“龙吟虎啸”的地方,据说当年这里曾经是一个叫龙潭寨的村子,后来被石头掩埋了。传说是这样讲的,远古的时候,南山上的猛虎常来这里威武吼唱,而卧在水中的龙王三太子鳄鱼龙十分不服气,也天天游到卧龙池边引吭高歌。
它们的歌声震动了山林,激起了喷泉,但却惹怒了龙王,龙王在一夜之间把它们都变成了石头,尽管龙没有现,但它的功力却已经可见一斑了。
“响龙窝”是唤龙之所在。龙宫的早晚云雾,就从这里升起,而这云雾的升起,却是很蹊跷的:只要牛一发声吼叫,云雾就会立刻升腾起来。当地人的解释是:接此信号后,天上的游龙便要来此歇脚唱歌了。
天池可是龙的大手笔。当地民间是这样传说的:当年,神龙想要从山中伸出头来,没料想,一支龙角穿破了山岩,住在这里的人家连同他们的房屋、土地和树木通通塌陷了下去。这一下就露出了天窗,于是,龙找到了出口,一扭头顺势从天窗直奔了出去,变成了龙门飞瀑。那龙一经出洞,就飘然而去,呼风唤雨不知行踪。而龙角穿破的地方则留下了一个深坑,它带来的水就从那里涌出来。水流不断,越积越多,便形成了这个幽深的天池。
“有龙,它总要现的。即使不现,也能感觉得到。”这话确实有点玄。
龙脉卜的村寨名川大河,沾附着可望而不可即的龙气,这原本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人们也期望获得这样的理解。可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也求得了龙的庇护,这就难免让外人嫉妒了。
知道巴冶么?这是一片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良上乡的高娄山下村寨。这里居住着一群古老的“嘎呆吊勒”,即:“唱‘勒’地方”的苗族。“勒”是巴冶苗族对歌的总称,“唱‘勒’地方”的苗族是这一群落对自己的称谓。地理位置上,它处于黔东南“千里苗疆”的东北端——三穗县南部与剑河县北部交界处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约8千米的狭长山谷地带,里边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寨头、上坪、小台力、石坪、中坪、平寨、小巴冶等29个自然村寨,团聚着21000余人。“嘎呆吊勒”世代聚居在此已经好几百年了。
和所有古老的村寨一样,巴冶也有它古老的传说。只是一掉进巴冶的传说里,便触摸到了龙。老人们说,巴冶是五龙归位之地,可是龙到了这里却没有水,鬼师把酒烧香问过祖先,祖先说龙被石山挡住了,要把龙引到有水的地方去。于是,人们就在山脚修了一座引龙桥,当年,巴冶只有12户人家,每家就修一个桥墩,一共修了12个桥墩,修好了桥,人们就赶着水牛,从高娄山老屋基那儿把龙引了过来,从此,山泉就幽幽地流进了这片土地。
黔东南州镇远县的报京大寨有个芦笙堂,更小,面积只有800平方米左右,可是方圆百里闻名,就是因为占了龙气。报京大寨人更是以此为自豪,说起它的故事,总是追溯得很远很远,叙述得很细很细,唯恐遗漏了一点点。“我们的祖先最先是从剑河迁移过来的。初到报京时,先住在寨底,后搬到景雄。率先过来的是周姓人家。当时大寨这地方还是深山老林,其间多有猛兽出没,所以寨子只好远而避之。可是蹊跷得很,当时一周姓人家喂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大水牛,每天早上放出圈门,便径自头也不回的往这边奔来,傍晚回去,总是全身鲜血淋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