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绝美凤凰目
15262300000823

第823章 美姬钟儿

如果是别人,昭明可能就推脱不见了。可是这个“良士诀”有点特别:首先他送过两件宝物,昭明都给我用了,有点爱屋及乌的心理;二来昭明也想知道:“良士诀”在兀竺国的情况;第三,这家伙这时候突然进京,是有什么事情要做呢?”

昭明笑了笑,吩咐请“良士诀”进来面见。

“良士诀”得了天子的诏命,洋洋洒洒而来。

昭明请“良士诀”入座。开口问道:“听闻昊翼先生在兀竺国为相,今日前来,不知道有什么来教诲朕?”

“良士诀”正色庄严说道:

“臣前些日子上京面圣,得蒙圣恩,赐臣相印。兀竺国乃蛮夷之邦,臣焉敢弃陛下而贪图兀竺国之功名?臣前些日子久居兀竺国,是因为当今天下,北有戎狄,南有兀竺。戎狄尚有北方数十国遮挡,而兀竺只有一江水为界。诚恐他日为天子忧患,所以一探虚实。非真心为相。”

昭明听闻此言,略有沉思,说道:“先生既然有心为朕一探虚实,不知兀竺国国内情况如何?”

“良士诀”朗然说道:

“陛下想知道兀竺国的情况,请听臣回禀。兀竺国大约开国于中古,境内有两大江。一名淦江,一名源江。水陆辐辏,江山交会。其树木经冬不凋谢,奇珍怪物,也不同中原。其良木有木兰梫桂,金丝楠木;其奇兽异禽有孔翠犀象、白雉猩猩。”

昭明叹道:

“诚如先生所言,兀竺国气候湿润,多川渠膏腴之地,物产珍稀,非中原能够拥有。当年神农氏品尝百草,多有记录。朕也是百闻不如一见。风土如此,不知人情如何?”

“良士诀”畅然说道:

“要说人情,也迥乎中原。当地的人每户人家都擅长煮盐,几乎家家都有盐泉之井;土壤广袤,每户人家都有橘柚之园。民风剽悍尚武,以强为尊,不讲道义。喜欢歌舞,巫神祭祀,喜聚不喜散。”

昭明点头赞许。“良士诀”说道:“臣在兀竺国,还听闻两桩奇闻,禀报陛下。”

昭明请他说下去。“良士诀”说道:

“兀竺国有两大奇闻,匪夷所思。一个就是神火。原本是一口深井,一日电闪雷鸣,一道霹雳从天而降,然后井中呼啦啦蹿出万丈火焰,腾高数丈,至今火势犹在,经久不熄。这种火可以生在水上,真乃奇而怪之,都说是陛下的圣德所在。”

昭明微微一笑,问道:“不知道另一个奇闻是什么?”

“良士诀”说道:

“另一则奇闻,也是匪夷所思,就是在兀竺国有神山,山为红色,山上产奇物不死之药,名为丹砂。”

昭明点头,说道:

“朕在古书上曾经看到:兀竺国开明山之东有灵山,灵山居住十巫,名唤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他们在灵山上升降,用不死之药对抗死亡。”

“良士诀”赞道:

“天下之事,没有陛下不知道的。臣在兀竺国听闻,近日有一位得道的仙人,名唤茅盈老祖,在大白天当着众人面,驾龙升入天空,当地人许多都亲眼目睹。据说这位仙人还经常出没在神山一带。”

昭明笑道:

“天下之事,无奇不有。朕不知根底,所以不敢妄断。风俗奇闻,先生都已经教化朕,但不知兀竺国的政治如何?”

这才是昭明最为关心的事情。“良士诀”微微一笑,说道:“臣正要回禀。”

“良士诀”给昭明施了一个礼,说道:

“臣在兀竺国为相,观察其朝政情况,发现其朝政多乱,朝臣不安分,公孙茂为人轻佻好名,政令多出,百姓疲惫。臣以为,兀竺国不足为陛下患。”

昭明听了这话,似乎对良士诀有了一些好感。因为良士诀对兀竺国和公孙茂的判断,和昭明基本一致。昭明请他用餐,“良士诀”说道:“臣在赴京途中,还遇到一件事,禀告给陛下!”

昭明点头。“良士诀”说道:

“臣子赴京途中,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想必陛下也曾听说过:曹国原来的世子,名唤弃子。说起来可怜。当初曹国国君不守礼法,与其庶母沟通,生下这一个孩子。后来做了国君之后就将这孩子立为世子。弃子长到十六岁,国君为他聘下美姬名唤钟儿。谁知这曹国国君听闻钟儿美貌,将弃子派出国去,自己趁机纳钟子为夫人,反叫弃子认钟子作庶母。钟儿心里忌讳弃子,自己又生了个儿子,谗言屡进,国君竟然把世子当成了眼中钉,借机陷害。弃子无奈逃奔犬戎国,曹国国君竟然发兵追拿,一定要诛杀弃子才肯罢休。大周礼仪之邦,曹国国君不顾礼仪,人伦丧尽到了这种程度。”

昭明说道:“这件事情朕知道了。这个弃子也是,原本生下来就是乱伦之物,如今又遭受如此境遇,生又何欢?实在可怜。”

“良士诀”说道:“曹国国君如此无道,陛下为何不管?”

昭明说道:“不是不管,只是碍着有些人的脸面。这个曹国是夏宇国的盟国。这件事情还得襄王出面。”

“良士诀”说道:

“襄王如今灭了幽独国,迁移邢国、杞国两国,沃野千里,兵车万乘。前番以生铁冶炼富国强兵,如今又用明信侯之九招九策,励精图治,用黄金台招贤纳士,声威日著。他又屡建功业。如今天下都在议论,恐怕襄王之志,不利王室。”

昭明哼了一声,说道:“襄王乃朕的功勋诸侯,屡建奇功。他虽有平定天下之志,可是他尊王攘夷,是朕的得力臂膀。”

“良士诀”说道:

“如今夏宇国越来越强大,诸侯畏惧。犬戎国如今也不敢收留弃子,唯恐惹祸在身,只得将他放出。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王孙公子流落京城街头,实在可怜,所以收留了他,因此才将其冤情告知陛下。”

昭明说道:

“既然先生已经收留了他,就让他暂且在你那里,好生看待。曹国国君如此混乱不伦,恐怕给天下人产生恶果。朕自然会想办法处置此事,一定使恶行昭彰于世,以杜绝后来仿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