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15202000000009

第9章 把握市场交易的内在规律(4)

人才过剩的首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不足,因此,导致了人才的相对过剩。其次的原因是供给过度,即因为高等院校的发展速度过快、规模扩大过急,因此,导致人才供给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的时期内,超过了人才需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于是,需求的不足与供给的过度,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人才相对过剩现象。

如果就业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的话,那么,人才过剩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由于人才众多、而合适的岗位相对较少,因此,供求竞争的结果势必导致人才“自动”降价——于是,那些愿意接受较低价格的人才就可以顺利地找到工作。这就好像家电产品的价格战那样,最终的结果是那些敢于削价的商品可以吸引顾客,从而进入消费者的家里。不过,历史证明: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解决失业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人才的过剩问题?首先,应当尽量促进经济发展,以便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应当适当限制盲目扩大招生的倾向,把单纯追求人才培养的数量转变为追求人才培养的质量。

无论是牛奶过剩还是人才过剩,其实都是供求规律在背后起作用。认识了供求规律,便能看穿所谓“过剩”的实质。

第二节价格与价值

没有用途的物品不值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简单来说,使用价值就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空气、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我们为什么要购买某种物品,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这种商品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大瓢无用”的故事。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粒大葫芦种子,我把它种了下去,没想到培育出来的葫芦太大了,竟然能在里面存放五石粮食。我想用它来存水,可是这皮太脆,没有力量承受;我把它剖开当瓢用,可是它太大,没有水缸能够容纳它。它太大,大到了无所适用的地步,所以我一生气,就把它给砸碎了。” 庄子回答说:“现在先生有一个可放五石粮食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剖开做成小舟漂浮于江湖之上。”

庄子重点论述了大瓢的使用价值,大瓢不能存放粮食,不能当普通的瓢用,但是仍旧有它的使用价值——可以做成小舟。通常情况下,同一事物蕴涵着多种使用价值;同一使用价值又可由多种事物表现出来;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使用主体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事物对于同一使用主体在不同使用时间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又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沉香和沉香木可以用来雕刻佛像,制作念珠,制作供香,装藏供佛,配制中药等,具有十分广泛的使用价值,而普通树木却不能有如此之多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决定了两者价值相差极大。我们购买商品,其实购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购买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商品。

生活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总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因而是在人与物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离开了这种关系,物品就无所谓使用价值。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一种商品时,的确只对该种商品的具体的有用性感兴趣,即看中的只是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之所以购买粮食,是因为粮食可以满足吃的需要,之所以购买衣服,是因为衣服可以满足穿的需要。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劳动的每一产品都有一种使用价值。不过,“使用价值”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我们说一件商品有使用价值,但有时我们只说使用价值,把使用价值本身看成一件东西,比方说,我们说一个社会只生产使用价值,这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个社会中的产品是为了其直接消费而生产的,不管由生产者本人来消费抑或是由消费者来消费。

除了使用价值之外,人类劳动的产品还有另一种价值,即交换价值。有时候,一件产品不是为了生产者或富有阶级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了在市场上交换、出卖而生产的。一大批为了销售而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复是单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是商品的生产。因此,商品便是为了在市场上交换而创造出来的产品;相对而言即非为了直接消费而生产的产品。每一件商品都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不然就没有人愿意买它了;购买者关心的是最后消耗掉这商品,关心的是借此购买以满足他的某一项需要。一件商品若对任何人都没有使用价值,最后的结果便是卖不掉,形成了无用的生产,正因为它没有使用价值,所以也不会有交换价值。

但在另一方面,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却又不一定都有交换价值。一个产品有没有交换价值,要看产生这产品的社会本身是否以交换制度为基础,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参加社会交换,那就无所谓交换价值了。

发达到某一程度的分工,是交换价值以及更进一步贸易及市场的基础。如果要让产品不致直接被生产者消耗掉,首要条件是不要让每一个人都生产同样东西。一个社会如果毫无分工可言,那么显然不会有交换现象存在。一般言之,两个麦农之间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交换的。但是,只要有了分工,只要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两个社团一有接触,便会发生交换。起先他们之间也许只是偶然交换,但随后交换会变得更平常、更固定。这样,逐渐的,在生产者只是为了自身消费而制造的产品之外,便出现了为了交换而制造的产品,亦即商品。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生产也仍并非完全都是商品的生产;有两类产品仍然仅具使用价值。第一类仅具使用价值的产品,是农民为了本身消费而生产的产品,即农民生产出来而被农民直接消费掉的产品。这种目的在于农民自身消费的生产,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也依然存在;当然,这种产品在其整个农业生产中只占极微不足道的一个部分。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农业愈落后,其农业生产中供农民自身消费的比例便也愈大。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平常很难准确估计这种国家的国民所得。

现代社会另外一种只有使用价值而不构成商品的产品,是家庭中自己生产的一切东西。虽然极可观数量的人类劳动都属于这种家庭生产,但是它仍然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不是商品的生产。煮一碗汤、缝一颗扣子,都是生产,但是却不是为了市场而进行的生产。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反映了事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大千世界里各种事物以千姿百态的使用价值为人们所喜爱,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这些事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是什么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商场里,每种物品的标价各不相同,例如香皂、卫生纸、洗衣粉等,虽然同是生活用品,价位却高低不一。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它们各自的价格?

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认为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弗里德曼在其文章中强调,既然谈到供给和需求,就不得不提到供给量和需求量。

(1)需求规律:在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同其价格有反方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在研究和运用这两个规律时,要清楚一点,这两个规律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影响商品需求量(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不变”。因为现实中,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因素很多,而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只研究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屏蔽其他因素对研究的干扰,就必须先假设其他影响需求量(供给量)的因素都不变。

根据弗里德曼的分析,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商品在市场上的一般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接下来,我们就来看需求和供给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形成均衡价格的。他认为,在市场上,首先要了解需求和供给是如何变动的,然后才能研究两者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所谓需求的变动,指的是某商品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外,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更具体地说,根据需求的定义,需求变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有了变化。

一般,可以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有收入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

而供给的变动是指因为产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同样,也是根据供给的定义,供给变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有了变化。

一般,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有生产成本的改变等。举个例子来说,2007年,由于国际市场上部分地区因受灾几乎颗粒无收,而增加了对大米的需求(即在各个价格下,消费者需要的大米数量都增加),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即大米的供给不变),则将使得大米的数量供不应求 。

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看它们是如何决定市场上一种物品的价格的。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处于自发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现在以商品甲为例,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对商品甲有不同的需求量,而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有不同的愿意提供的商品甲的数量。

若在某一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多于消费者所要求的需求量,结果就会出现过剩,这些剩余的产品没人买;而在另一价格上,如消费者的需求量多于市场上生产者能提供的商品量,结果就会出现商品的短缺。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甚至浪费。

然而,在同一市场里,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够获得满意,商品甲的供给和需求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动下,自动地被推向供需均衡。直到商品甲在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时期,在某个价格上,数量刚好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均衡价格。在这一情况下,供给和需求刚好都能满足,市场不存在剩余和短缺,此时,价格也不会再变动。用弗里德曼的原话说就是:“均衡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一经确立,就将被维持下去。”

这时市场上最稳定的价格形成了,需求者和供给者都会以这个价格来提供或消费货物,结果,供给和需求最终共同决定了这个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过这种均衡状态会在需求和供给再次出现变动时被打破,然后均衡价格也将重新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价格同我们息息相关,它的波动带动着我们消费金额的波动。一般,当价格上涨的时候,我们手中的钱能买的东西就少了。当价格下跌的时候,我们所能买的东西就多了。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为价格的上涨抱怨,为价格的下跌欣喜,但大家是否仔细想过,价格具有哪些作用呢?

(1)价格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指示器。借助于价格,可以不断地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在市场上,借助于价格,可以直接向企业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价格的水平又决定着价值的实现程度 ,是市场上商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标志。

(2)价格水平与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而当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过高时,消费者也就可能作出少买或不买这种商品,或者购买其他商品替代这种商品的决定。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起着改变消费者需求量、需求方向,以及需求结构的作用。

(3)价格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价格所显示的供求关系变化的信号系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信息。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预示着这种商品有缺口时,国家就可以利用利率、工资、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和诱导这种商品生产规模的增加或缩减,从而调节商品的供求平衡。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