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续修台湾府志
15154300000011

第11章

罗汉门在郡治之东;自猴洞口入山;崇冈复岭,多不知名。行数里,为虎头山;诸峰环列,树惟槺榔。过大湾崎、芦竹坑、咬狗坑,又东南经土楼山,壁平如削;上则狝猴跳掷,虞人张罗以捕。稍前,为迭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门关岭,回望郡治,海天一色。去关口里余,中为深堑,可数十丈。缘崖路狭,不堪旋马;一失足,便蹈不测。五里,至石头坑。四里,至长潭;清莹可鉴。潭发源于分水山后,由罗汉门坑入冈山溪,同注于海。自番子寮迤逦至小乌山后,入罗汉内门。峰回路转,眼界顿开;沃衍平畴,极目数十里。东则南仔仙山、东方木山,隔淡水大溪为旗尾山;西则小乌山,南为银锭山,北为分水山、目猫徽山。层峦迭巘,苍翠欲滴;暝色尤堪入画。民庄凡三:外埔、中埔、内埔;居民约二百余口。内埔汛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匀昆诸地,则寥寥三十余人而已。先是,由长潭东南行,至夏尾蓝、脚帛寮,转北至外埔庄;后以逆党黄殿潜踪内埔,而瓮菜岑、鼓坛坑尤为奸匪出没之所,禁止往来。外埔东南,由观音亭、更寮仑、番子路头至大崎,越岭即为外门。去大杰巅社十二里,中有民居,为施里庄、北势庄。庄尽番地,往年代纳社饷,招佃垦耕;继以远社生番乘间杀人,委而去之。今则茀草不可除矣。自社尾庄、割兰坡岭可赴南路,由木冈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羊肠鸟道,触处皆通;峻岭深谷,丛奸最易。土人运炭辇稻,牛车往来,径路逼狭,不容并轨;惟约昼则自内而外、夜则自外而内,因以无阻。夏秋水涨,坑堑皆平,则迷津莫度矣(「使槎录」)。

上淡水在诸罗极北,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旷野。南连南嵌,北接鸡笼,西通大海,东倚层峦;计一隅可二百余里,洵扼要险区也。外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鸡柔)在港北。两山对峙,夹束中流。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朥湾,行四十余里;北河源出枫仔屿,行百余里。俱至大浪泵会流,出肩脰门(即关渡门)入淡水港,曲折委宛五十余里而归于海。圭柔山麓,为圭柔社。由山西下数里,有红毛小城高三丈、围二十余丈,今圯。城西至海口,极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营所驻也。两山南北,重冈复岭,灌莽丛翳。南则武朥湾、里末、摆接、秀朗诸社,北则麻少翁、外北投、内北投、大浪泵、麻里即吼、枫仔屿诸社。磺山在内北投滨河,山仅数仞,寸草不生。自淡水经枫仔屿上下十里,过港至鸡笼;山高多石,山下即鸡笼社。稍进为鸡笼港,港道狭隘。港口有红毛石城,非圆非方,围五十余丈、高二丈。远望为小鸡笼屿,番不之居,惟时于此采捕。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难诸社;深箐鸟道,至者鲜矣。南路界尽沙马矶头,相传地脉直接吕宋。凡舟赴吕宋,必由此东放大洋;有澳名龟那秃,北风时大船可泊。沙马矶头之南,行四更至红头屿;皆生番聚处,不入版图。地产铜,所用杂物俱铜器(同上)。

竹堑过凤山崎,一望平芜;捷足者穷日之力,乃至南嵌。时有野番出没,沿路无村落,行者亦鲜;孤客必倩熟番持弓矢为护而后行。野水纵横,或厉、或揭,俗所云九十九溪也。遇阴雨,天地昏惨,四顾凄绝。然诸山秀拔,形势大似漳、泉;若碁置村落、设备御,因而开辟之,可得良田数千顷(同上)。

关渡门从淡水港东入,潮流分为两支:东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仔峙;西南内武朥湾至摆接,各数十里而止。包络原野,山环水聚,洋洋乎巨观也(同上)。

淡水至鸡笼,有东西两路:西由八里坌渡炮城,循外北投、鸡柔、大遯、小鸡笼,金包裹诸山之麓至鸡笼内海,可一百二十里。沿路内山外海,多巨石巉岩碁跱,相去数武;其下涧水浅深不一,行人跳石以渡,失足则坠于水。东由关渡门坐蟒甲乘潮循内北投、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溯滩河可四十里而登岸。踰岭十里许,即鸡笼内海(同上)。

淡水者,台湾西北隅尽处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与闽之福州府闽安镇东西相望,隔海遥峙,计水程七、八更耳。山下临江陴囗〈阝儿〉为淡水城,亦前红毛为守港口设者。郑氏既有台湾,以淡水近内地,仍设重兵戍守(「稗海纪游」)。

缘海东行百六、七十里至鸡笼山,是台之东北隅。有小山圆锐,去水面七里,孤悬海中;以鸡笼名者,肖其形也。过此而南,则为台湾之东面。东面之间,高山阻绝,又为野番盘踞,势不可通。而鸡笼山下,实近弱水,秋毫不载,舟至即沉。或云:名为「万水朝东」;势倾泻,卷入地底,滔滔东逝,流而不返。二说未详孰是(同上)?

淡水登舟半日,即望见官塘山(一作关童)。自官塘趋定海行大海中,五、六十里至五虎门。两山对峙,势甚雄险,为闽省门户。门外风大鼓荡,舟甚颠越。既入门,静渌渊渟,与门外迥别。更进为城头(土音亭头),十里至闽安镇,数十里至南台大桥(「稗海纪游」)。

澎湖岛北起北山,南尽八罩澳。北山、龙门港、丁字门、西屿头,倭所必由,为最要地。妈宫前里澳,为次要地。春汛以清明前十日为期,驻三个月;冬汛以霜降前十日为期,驻二个月。浯、铜二寨分兵为声援。汛毕,险要地各有兵船哨守,命曰小防(「漳州府志」)。

泉州顺风二昼夜至澎湖,沟水分东西流。一过沟水,则东流达于吕宋;回日过此沟,则西流达于漳、泉(同上)。

水至澎湖渐低,近流球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风发,漂流落漈,回者百无一(「续文献通考」)。

观澎湖诸岛,夏月正值南风,由妈宫澳入港,顺驶最易。惟出港逆风,未前时计;或收入八罩,从挽门潭上岸。登天后山四望,则三十六岛屿形势尽在目前(「赤嵌笔谈」)。

澎湖岛在琉球国,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兴化、漳州四郡界。天气晴明,望若烟雾(「明一统志」)。

海中岛屿最险要而纡回,则莫如澎湖。盖其山周回数百里,险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海中旧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东则海坛、西则南澳,诚天险之设,何可弃以资敌(「方舆纪要」)?

福州海中有澎湖岛,相去三千里,晴日仿佛可见;有参将领兵驻之。自福州顺风而往,不半日至也(「玉堂荟记」)。

澎湖僻在兴、泉外海,其地为漳、泉南户;日本、吕宋、东西洋诸国皆所必经。南有港门,直通西洋(「福建海防志」)。

郑成功窃踞台湾,用澎湖为外薮。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将军施琅统兵自铜山攻破,据之。八月,遂克台湾(「诸罗杂识」)。

澎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齿寒;不特澎湖可虑,即漳、泉亦可忧也。北港在澎湖东南,亦谓之台湾(「方舆纪要」)。

澎湖妈宫、西屿头、北港、八罩四澳,北风可以泊舟。若南风,不但有山有屿可以寄泊,而平风静浪,黑沟、白洋皆可暂寄,以俟潮流。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贝沉嶕一线,直至东北,一目未了;内皆暗嶕布满,仅存一港蜿蜒。非熟习深谙者,不敢棹至(「海国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