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14984300000065

第65章

川芎 当归(各一两) 金银花(三两) 夏枯草(三钱) 白芷(二钱)水煎服。二剂即消,已溃者四剂全愈。(此方以金银花、夏枯草更得祛逐之功,又妙在芎、归补气血,阴阳双益,正气足则邪自难变,安得不愈哉。)柴胡清肝汤 治鬓疽初起,毋论阴阳表里。

生地 天花粉 川芎 牛蒡子 白芍 甘草节 柴胡 当归 防风 连翘 黄芩 山栀(各等分)白水煎,食远服。

鼠粘子汤 治鬓疽初起,寒少热多,头眩作痛,口燥嗌干,渴欲饮冷,二便秘涩,六脉沉实有力,烦闷疼痛者。

桔梗 鼠粘子 赤芍 地骨皮 当归 天花粉 元参 甘草梢 木通 防风 连翘(各一钱)大黄(炒,二钱)白水煎,食远服。

加味逍遥散 治鬓疽七日以上,根盘深硬,色紫 痛。

白术 天花粉 柴胡 牡丹皮 贝母 白茯苓 当归 白芍 陈皮 山栀(各八分) 羚羊角 红花 甘草(各五分) 淡竹叶二十片同煎,食后服。

栀子清肝汤 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

柴胡 川芎 当归 牛蒡子 白芍 牡丹皮 石膏 山栀(各一钱) 黄连 甘草(各二钱)白水煎,食后服。

清肝解郁汤 治暴怒伤肝,忧思郁结,致肝火妄动,发为鬓疽,头眩痛彻太阳,胸膈痞连两胁,呕吐酸水。

熟地 当归 白芍 白术 白茯苓 贝母 山栀(各一钱) 人参 半夏 柴胡 牡丹皮 陈皮川芎 香附(各六分) 甘草(四分)姜三片,煎,食远服。

参苓内托散 治鬓疽已成,坚而不溃,溃而不敛,气血俱虚,身凉脉细,饮食少思,口淡无味及形体消瘦。

人参 白茯苓 川芎 当归身 熟地 炙黄 山药 白芍 白术 陈皮(各一钱)牡丹皮 肉桂 地骨皮 甘草 熟附子(各五分)姜三片,枣二枚,同煎,食远服。

头发门主论

冯鲁瞻曰∶发乃血之余。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脱落,头皮多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风木摇动之象也。病后疮后产后发落者,精血耗损,无以荣养所致也。当滋补精血为主。

《医鉴》云∶过服辛热药而眉发脱落者,乃肝血受伤而火动,非风也。宜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以滋肝血,生肾水。

经曰∶发乃血苗。

《心相编》云∶瘦人发黄,主多贪奸杀。男女发深,必好色。拳发好色,犯刑。发黄者下流。

头发门主方

黑发散 乌须发。

宫粉 真蛤粉 黄丹 密陀僧 锻石(各等分)研匀,水调搽上,俟干,水洗去药,用核桃油润之。

女人发易落而不润者。

榧子(三个) 胡桃肉(二个) 侧柏叶(一两)捣浸雪水梳发,则润而不落。

长头发法 生姜切片,擦落发光皮上,数日即长。

发落不长 川椒四两,用白酒酿浸七日,早晚润秃处,其发自生。

眉毛门主论

《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

冯鲁瞻曰∶眉毛所生之地,皆属肝脏之精气荣养,若其脏之精气亏损,则其地之毫毛不荣矣。

澄曰∶眉毛自落,乃肝虚血少,无以荣养,或风湿相搏,眉毛渐落,即如树木枯槁,枝叶凋零也,治当养血滋肝为主。

《心相编》曰∶眉毛开花,主运不通。男人眉细,主得阴人财帛。眉生黑子,招阴人口舌,又生水厄。

眉毛门主方

长眉法(岐天师) 眉落用桑叶七片,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旧,须落亦然。

发眉疽门主论

《鬼遗方》云∶左右眉棱两处发,名为发眉,不拘在头在尾,宜防未穴已前毒瓦斯攻击,在眉头即攻入眼损睛,在眉尾即攻入太阳,并宜留意慎重。此疽从眉至头生疮黑色,渐渐肿漫,满面疮头,坚硬如石,刺之无脓,惟出黄水,痛不可恶,闷乱呕逆是也。由脏腑积热,风毒上攻而然。(《准绳》)发眉疽申斗垣曰∶眉疽生于阳白二穴之分,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治之诸证渐减者生,甚者死,女人七日、男子二十四日死。(启玄)又曰∶眉风毒,乃肺经受证,但觉寒热往来,筋骨酸痛,或作呕吐,即眉风毒也。

窦汉卿曰∶从眉至头发疽色黑,其腰渐渐肿,气浮满面者死。

《心法》曰∶凤眉毒,一名眉发,生于眉棱,无论左右,皆膀胱、小肠、肝、胆四经积热所致。形长如爪,疼痛引脑,二目合肿,坚硬色赤,按之有根,六日内刺之,得脓则吉,无脓则险,甚则十四朝不溃,烦闷呕逆,不食者凶。

李东垣曰∶眉疽生于两眉之间,灿烂如人眼目,甚可畏也。小儿患此必死,大人患此十痊五六,乃手足少阳经所主,宜用海马崩毒法救之。不然,脓血浸眼,两目先坏矣。

澄曰∶发眉其证极险,类乎疔疮。第一提住疮根,不使根脚散漫,内须托毒成脓,勿投寒凉破气伤脾之药,庶可保全性命。

发眉疽门主方

海马崩毒法 凡三阳发背、对口、手搭、眉疽、乳发初起时,用热水自肘后洗至手六经起端处止,日洗数十遍,以泄热毒,务洗至指甲皮穣,不可住手,直洗至疮势已衰,方可住洗。盖三阳经俱属督脉所领,洗至指甲皮穣者,俾热从根本而解也。此系秘传,慎勿轻忽。

眉心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眉心疽,一名面风毒,属足太阳膀胱经风热壅结,阴阳相滞而生。若黑色痛甚,或麻或痒,寒热并作者疔也。(《准绳》)陈实功曰∶凤眉疽发在两目之间,形长皮赤,痛引脑户,二目合缝,光肿发热。(《正宗》)《心法》曰∶眉心疽,一名印堂疽,乃督脉经风热蕴结,气滞而成。初起色黯根平,硬肿疼痛,至二十一朝腐溃出稠脓者顺,无脓黑陷者逆。如初起色赤,浮肿痛,此名面风毒疡;七日得脓易治。若色黑不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即眉心疔也。

恋眉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飧炙 ,遗热与儿,生后眉间如癣,流脂成片,搔痒不绝,名曰恋眉疮,又名炼眉疮,(《启玄》)

恋眉疮门主方

恋眉疮(《精义》)百药煎(五钱) 生白矾(二钱)研细,麻油旋调搓之。

又方(《启玄》)烟胶 轻粉(各一钱) 川椒(五分)猪骨髓熬熟调搓。

眉风癣门主论

澄曰∶眉风癣乃肝血枯燥,风湿外袭,初起作痒,搔之累累流脂,延蔓额上眼胞者是也。治当养血滋肝,不得妄用斑蝥、砒、 ,猛厉燥烈之药搽擦,只宜紫茸膏涂之,自愈。

眉风癣门主方

眉风癣 黄连三钱研末,以麻油调涂碗内,用蕲艾烧烟熏黑,入皂矾豆大一块,轻粉少许,研匀涂之。

小儿胎毒疥癣,两眉生疮,或延及遍身瘙痒,或脓水淋沥,经年不愈。

松香(二两) 真蛤粉(五钱) 青黛(二钱五分)研细,干掺,或陈蜡烛油调搽。一方加轻粉、枯矾各三钱。

紫茸膏紫草 白芷(各二钱) 归身(五钱) 甘草(一钱) 麻油(二两)同熬,白芷黄色为度,滤清加白蜡、轻粉各二钱,取膏涂之。

眉眶骨痛门主论

冯鲁瞻曰∶眉眶骨痛有二,俱属肝经风热与痰,或作风痰,其治类痛风。然脑为髓海,而肾主骨,多由肾阴不能养,骨髓少,以致脑虚,火起于中,寒束于外,疼之所始也。凡高骨之处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属本脏之精气荣养,若其脏之精气亏损,则其地之毫毛、骨肉不荣矣。故《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由此观之,眉棱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养,而肾水亦不荣于骨矣。故主三年之内,有大风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袭也。治之者,必宜滋补肝肾为主,少佐风药,以使上达,如不知此,徒以辛热发散为事,则阴道愈亏,益增其害矣。(《锦囊》)眉心毒

眉眶骨痛门主方

祛风清上汤 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黄芩(酒炒) 白芷(各一钱五分) 防风 柴胡 羌活(各一钱) 荆芥(八分) 川芎(一钱二分)甘草(五分) 白水煎服。

又方羌活(二钱) 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白水煎服。

太阴发门主论

《正宗》曰∶太阴发,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发于眼梢脸上瞳子穴,(在目外 五分。)赤肿有脓知痛者生;大渴闷乱,血出不止,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出尽则死矣。

太阴发

眼胞菌毒门主论

陈实功曰∶眼胞菌毒乃脾经蕴热凝结而成也。其患眼胞内生出如菌,头大蒂小,渐长垂出,甚者眼翻流泪,亦致昏蒙。治法∶用软绵纸蘸水荫之眼胞上,少倾用左手大指甲垫于患根,右手以披针尖头齐根切下,血出不妨,随用翠云锭磨浓涂之,其血自止。(《正宗》)又曰∶宜内服凉膈散、清脾饮。

《心法》曰∶此证初如菌形,头大蒂小,黄亮水 ,亦有头小蒂大者,渐长垂出,坚凝不痛;有缠绵经年不愈者,以致目病,乃脾经素有湿热,思郁气结而成。初起宜清凉圆洗,即消。

眼胞菌毒门主方

清凉圆当归尾 赤芍 石菖蒲(各二钱) 羌活(五分) 地肤子 川连 生杏仁(各一钱) 胆矾(二分)共研粗末,以大红绸包扎如缨桃大,滚水浸泡,乘热蘸洗。

眼胞痰核门主论

《心法》曰∶眼胞痰核结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枣,小者如豆,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硬肿不疼,由湿痰气郁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浓,频涂眼皮,日数浅者即消,日数深者,虽不能即消,常常涂之。涂令皮薄,微微剥损,以手指甲挤出如白粉汁,即消。

眼丹门主论

陈实功曰∶眼丹乃脾经有风,胃经多热,共结为肿。风多者则浮肿易消,热甚者则坚肿难散,宜如意金黄散敷之。脓成即以针针之,迟则眼头自破,此乃睛明穴,内空难敛,成漏者多,以致变为漏睛疮,久则损明。(《正宗》)申斗垣曰∶眼胞属脾胃,谓之肉轮。如赤肿甚,不作脓者,名曰眼丹。(《启玄》)胡公弼曰∶上下眼丹,虽小儿脾胃部位,其实心经受毒,热传脾胃,热毒升上,血气凝聚而成丹毒也。(《青囊》)李东垣曰∶凡眼丹赤肿作痒,痒后作痛,不治则成脓血,初起宜酒炒甘菊花,或炒盐隔纸熨之。

《心法》曰∶眼丹若肿突下垂,不能视物者,偏于风盛也,浮肿易消;若 红色紫,坚硬者,偏于热盛也,肿硬难消。

上眼丹下眼丹

眼丹门主方

验方 水调银朱敷之,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