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14984300000183

第183章

《正字通》云∶今俗呼足跟冻疮曰灶瘃。

蒋示吉曰∶冻疮乃肌肉寒极,气血不行,所谓死肌患也。初起紫斑,久则变黑,腐烂作脓,碧玉膏主之,生肌敛口。(《说约》)澄谓∶热肌经冷风所激,凝滞成片作痒,此是冻风,切勿火烤。亦忌热手摸擦,越摸越甚,一经紫黑破损,即成冻疮,宜楝树果煎汤洗,极效。

冻疮门主方

冻疮开裂。

桐油(八两) 白蜡 黄丹(各一两)熬膏贴之。

又方 楝树果煎汤淋洗,即以楝树果擦之神效。

又方五倍子 牛鼻中绳( 灰,各等分)研末,填冻裂处。

又方松香(二两) 黄蜡(一两)熬匀,瓦罐收贮,先以热汤洗,令皮软拭干,将药于慢火上炙化涂之。

冻耳冻跟 端午日取猪板油四两去皮膜,加乳香二分,轻粉三分,雄黄五分,研入米烧酒内拌匀,再入油拌过,俟收干放悬屋檐下阴干,搽之。

手足开裂经春夏不愈者。

生姜(捣汁) 红糟 食盐 腊猪油共研烂,擦入皲内,一时虽痛,少顷便软皲合,再用即安。

免冻疮法杏仁 天花粉(一两) 红枣(十枚) 猪胰(三副)共捣如泥,用好酒四杯浸于瓷器内,早晚搽手及头面。

冬月冻疮皮裂疼痛 黄蜡一两熔化,入松香三分搅匀,每以温汤洗拭裂处,用前药熔化,滴入裂缝,经旬即愈。

冻疮未破者,白矾研末一钱,百沸汤半盅搅和,鸡毛扫涂烘干,擦去患处白屑,再扫再烘,药尽自愈。

洗冻疮 秋茄根煎汤,乘热洗之。如皮破以螃蟹壳 灰掺之。

又方 白芨二两煎汤洗之,如烂破者,洗后用橄榄核烧研为末,搽之。

又方陈锻石、黄狗屎露天久者,变成白色,用炭火 过,各等分,研细末,以麻油调之敷上。虽成疮溃烂,敷上即止痛生肌。

冻疮久烂不愈 糖塔饼杓内炒成灰,研末一两,加冰片少许,干掺。

又方 独蒜煨,杵烂贴。

又方 熬熟桐油调密陀僧末敷。

又方 五倍子研末和牛骨髓填缝内,即好。

又方 荆芥煎汤洗之,三日愈。

又方 生附子为末,面水调敷。或加楝树子肉捣敷。

又方 麻雀脑子涂之。

又方 猪脑子加热酒洗。

又方 腊月羊油悬挂屋内,愈陈愈妙,搽之立愈。

又方 白芨末调敷裂处。

又方 羊屎不拘多少, 令存性,砂糖调敷。

又方 狗骨 存性,研末,香油调填裂拆内。

又方 附子皮煎汤洗。

又方 陈蜡烛油同白蜡搽之。

又方 糟汤浸洗,姜汁涂之。

脚指冻风烂化 棉花烧灰掺之。

冻疮 油胭脂搽之。

又方 玉红膏搽之。

又方 五倍子、猪油捣成膏,填入裂缝。

冻耳 姜汁煎涂。

冻跟 茄根煎汤洗。

免冻 樱桃擦耳,擦脚后跟。冬季不生冻疮。

冻疮 旧貂毛 存性,搓。

又方 冻疮已破者,用黄柏末七分,生皮硝三分。未破者,用黄柏末三分,生皮硝七分,俱用冷水调搓。

又方 鸽粪煎汤洗。

又方 蟹壳烧枯研细,菜油调搓。

又方 先用胡椒煎洗拭干,再用胡椒研细掺上,外以新棉包裹,用布扎好。

又方 鲜蚕豆梗叶煎汤洗。

又方 雪擦洗冻处。

又方 鱼胶熬化,摊膏药贴破裂上。俟长平自落。

又方 甘草甘遂煎汤热洗二次。

冻风裂开。

败荷叶梗(烧存性) 头垢桐油熬过调膏,捺成一块,卧用切作小条,桠在裂缝内。

又方 腌菜卤煎汤滚洗。

汗浙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肥人夏月久不洗浴,被汗淹浙皮肤,渐烂成疮,痛不可忍,名曰汗浙疮。(《启玄》)

汗浙疮门主方

验方真蛤粉 滑石(各等分) 研匀扑之。

皴裂疮门主论

凡撑船推车,打鱼染匠,辗玉木瓦辛苦之人,手足皴裂挽动出血,痛不可忍,名曰皴裂疮。(《启玄》)

皴裂疮门主方

验方(《启玄》)宜用地骨皮、白矾煎汤洗之至软,再用蜡月羊油顿化,入研细轻粉一钱,搽之神效。

蜘蛛疮门主论

陈实功曰∶蜘蛛疮或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蚁游走而成。初生白泡红根作痒,日渐开成簇作痛。(《正宗》)申斗垣曰∶此疮生于皮肤间,如水窠疮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簇,亦能荫开,可用苎麻在疮上揉搓出水,即以苎麻烧灰为末,掺在疮上即愈。(《启玄》)汪省之曰∶蜘蛛尿着人身上,即生疮如粟粒累累,似蜊虫螫痛,亦能恶寒发热,即以犀角磨汁涂之则愈。不然以苎麻搓去疮内水汁,用金黄散搽之。(《理例》)

蜘蛛疮门主方

验方 公鸡涎扫之。

又方 公鸡嘴、爪甲 灰敷之。

又方 用蟾酥丸同陈京墨磨,掺。

又方 苎麻搓疮令破出水,以雄黄、枯矾等分研细,干掺。

漆疮门主论

陈实功曰∶漆味辛热火象,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而成。先发作痒,抓之渐似瘾疹出现皮肤,传遍肢体,皮破烂斑,流水作痛,甚则寒热交作。

忌浴热汤,兼戒口味,不然即变顽风癣癞矣。(《正宗》)申斗垣曰∶漆疮令人浑身上下肿起,如痱如火,刺刺而痛,皮肤燥裂三五日,比风热疮或疼或痒为异。(《启玄》)又曰∶宜韭菜捣汁,调三白散涂之。

澄曰∶木形人遇漆起泡发痒变疮,肢肿作痛,甚者寒热交作。此疾虽小,有受者遍身头面似疹癞,浮肿生疮痛痒,毛发脱落,心神恍惚不得眠者,因疗之迟,遂为他证,或成风癫,真可畏也。

漆疮门主方

验方栗树皮(去净外面黑皮,用里面青皮炒焦)煎水冷洗三四次。

又方 木匠店木柿煎汤洗之。

又方 皮硝不拘多少,用熟水化开,新笔扫之。

又方 生蟹取黄涂之。

又方 老柳树皮煎水洗,一日三次。

又方 干荷叶一斤,水煮浓汁洗。

又方 柳叶煎汤洗二三遍,内服香油一二碗,外搽生蟹黄。

又方 铁匠店磨铁槽中泥,涂之即愈。

又方 蟹沫涂之。

又方 磨刀泥涂。

又方 蟹壳、滑石研细,干者蜜和涂之,湿者干末掺之。

又方 石膏、轻粉、韭汁调搓。

煎方(《集验》)。

元参 知母 石膏 人中黄 黄连 升麻 连翘 牛蒡子(各一钱) 甘草(五分)淡竹叶二十片煎,不拘时服。忌浴热水,兼戒口味,否则变为顽风癣,愈而又发者多矣。

又方 柳叶搓烂,煎汤洗。

又方 生鸡蛋黄涂,干则又涂,不过三五次。

又方 捣韭菜洗之。

又方 新鲜松木打碎,煎水洗。

又方 频以盐汤洗之。

凡素常遇漆味即患漆疮者 川椒三四十粒捣碎,涂口鼻上,即不能为害。

恶疮门主论

王肯堂曰∶恶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肉湿,湿热相合,溃败肌肤,浸淫不休,不可以定名命之,故谓之恶疮也。

然有辨焉,如疥癣瘾疹之属,拂郁气血,在皮肤腠理间者,可以表而散,《内经》有谓汗之则疮已是矣。若郁气血在肌肉之分,外达皮肤,作寒热而生脓者,或七情所招,或膏粱之变,皆宜解内热,不宜汗也,张仲景所谓疮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痉者是矣,一疮而有宜汗不宜汗之戒,盖热有浅深表里故也。故疮在皮肤,则当因其轻而扬之,汗之浴之,外以杀虫润燥,皆解凝结涎沫之药敷之;疮之在肌肉,则当因其重而减之,泻经络之热,清凉气血,外以化脓生肌膏 之;疮在头巅则当射而取之,须酒制寒凉剂,更以风药升而上之,外以杀虫解热药敷之。能明此三者,其于治疮思过半矣。(《准绳》)

恶疮门主方

验方(《种福堂》)杏仁(三十粒,去皮、尖) 雄黄(一钱五分) 轻粉(一钱)研末。洗净以猪胆汁调上,二三日即愈。百发百中。

当归蒺藜煎(张景岳)。治痈疽疮疹,血气不足,邪毒不化,内无实热而痛淋漓者,悉宜用之,此与芍药蒺藜相为奇正者。当酌其详。

当归 熟地 芍药(酒炒) 何首乌(各二钱) 荆芥穗 炙甘草 防风 川芎 白芷(各一钱) 白蒺藜(炒,捣碎,五钱)或酒或水煎服。然水不如酒以行药力。阳虚不能化毒者,加桂枝,再加干姜、附子;气虚不能化毒者加人参、黄 ;毒陷不能外达者,加山甲、皂针。

芍药蒺藜煎 治通身湿热疮疹,及下部红肿热痛诸疮。

黄芩 龙胆草 木通 山栀 泽泻(各一钱五分) 生地 芍药(各二钱) 白蒺藜(连刺捶碎,五钱,甚者一两)白水煎服。如火不甚者,宜去龙胆草、山栀。

一切恶疮不愈,白蜜敷之,必效。

诸肿毒疮,疼痛不安,人所不识者。取独头蒜三四颗捣烂,入麻油和研,浓敷肿处,干再易之。

又方 初起即用赤小豆,井水调敷立消。

丹毒恶疮 马齿苋捣敷。

顽疮门主论

陈远公曰∶人久生恶疮,或手足、头面、胸背。经年累月不愈,臭腐不堪,百药无效,人所谓顽疮者,言其冥顽,医功无所施力也,然亦治之不得法耳。人身气血和,必不生疮,即间生疮,旬日速愈,是生疮者乃气血不和也。其不和者或因湿浸,或因热盛,或湿热寒邪交至,以致气结不宣,血滞不散,结于皮而皮生疮,结于肉而肉生疮。久则脓血不净,因而生虫,人又用杀虫之药伤其皮肉,则气血更虚,力难兼到,弃皮肉于膜外而罔顾,则成疮矣。故治疮必以行气活血为主,而虫与毒不必计也;然行气活血亦不易也,非补气血不可,盖气得补而气自行一身,血得补而血自活于遍体也。救顽汤∶当归、白术、黄 、熟地、麦冬各一两,山萸、茯苓各五钱,生甘草三钱,柴胡、防风、连翘各一钱,熟附子一片,半夏二钱。水煎服。二剂疮口必肿,此乃药助气血与疮战也,乃速愈之兆;又二剂不疼而痒矣;又二剂不再发。(《冰鉴》)此方单去行气活血,得补之力也,气行血活,虫将安寄,故不必杀虫,顽疮自愈矣。

又曰∶有内股生疮,敛如豆许,翻出肉一块,宛如菌状,人以为虫蚀外翻也,谁知肝经风热血燥之故乎!夫肝热则生风,风乃内风而非外风也;外风清凉,内风蕴热,故外风宜散,内风宜清。然清其风而不补血,则热不能解而风不能疏也,必于养血之中,益以清热之味,则燥者不燥,热退则风自静也。清风汤∶白芍一两,人参、当归各五钱,白术、黑栀、丹皮、沙参、花粉各三钱,川芎二钱,柴胡、连翘、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数剂疮口自敛。此方滋血以养肝,非消肉以化毒,何以敛疮而愈?盖疮成于肝木之旺,平肝而血无过燥之虞,自然风散而热无炎灼之患,苟不平肝而内用降火之品,外用追蚀之法,则蚀而又翻,翻而又蚀,其肉愈大,其气益虚,变出非常,恐难援救耳。

席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闾,当用马屁勃软衬,庶不致损而又损,昼夜呻吟也。病患但见席疮,死之征也。(《启玄》)《心法》曰∶席疮乃大病后久而生眠疮也,乃皮肉先死,不治。

席疮门主方

验方 马屁勃垫之。

又方 小麦麸绢装成垫褥,垫之。

又方 盖屋陈烂草,研细垫睡。

血箭门主论

陈实功曰∶血箭乃心经火盛,逼血从毛窍中出也。治以桃花散凉水调敷,或金墨涂搓自止;内宜凉心凉血。(《正宗》)冯鲁瞻曰∶有毛窍中出血者,名曰肌衄。因阳气怫郁于内,不能敷扬于外,以致阴血上乘阳分,留淫腠理,日久阳气开发,则阴血不能归经,故血从毛窍出也,宜开郁清气凉血之剂。如相火内动而乘阴分,以致热血沸腾者,宜滋阴降火之剂。前人主乎肺热,以肺主皮毛也,用男胎发烧灰扑之。有因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而溢于表者,宜凉心以敛之。(《锦囊》)岐天师曰∶如有人足上忽毛孔标血如一线者,流之不止即死。急以米醋三升煮滚热,以两足浸之即血止,后用人参一两,当归三两,穿山甲一片火炒研末,以参归汤调服,即不再发。此乃酒色不禁,恣意纵欲所致,世上人多有之,方书未载。(《秘录》)

血痣门主论

陈实功曰∶血痣乃肝经怒火郁结。其形初起色红如痣,渐大如豆,揩之血流,须用冰蛳散枯去本痣,以珍珠散搽去生皮;内服解郁平肝之剂。如血出不止,过甚者,凉血地黄汤主之。(《正宗》)

血疳门主论

窦汉卿曰∶血疳乃脏中虚弱,邪气相侵,真气衰少,风毒闭塞腠理,发于肌肤。

初如紫疥,破时出血,疮生遍身,行处成疮,损伤皮肉,痒痛难禁。治法先宜养血清热,次宜清肌渗湿。(《全书》)

疣门主论

经曰∶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脘五寸,虚则生疣,(疣与 同,疣音休,俗乎鸡眼子是也。)小者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薛立斋曰∶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火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盖肝热水涸,肾气不荣,故精亡而筋挛也,宜以地黄丸滋肾水以生肝血为善。若用蛛丝缠、螳螂蚀、着艾灸,必多致误。大抵此证与血燥结核相同,故外用腐蚀等法,内服燥血消毒,则精血愈虚,肝筋受伤,疮口翻突开张,卒成败证矣。

《正字通》云∶疣小者,俗谓之瘊子。

疣门主方

验方地肤子 白矾(各等分)煎汤洗数次,瘊子尽消。

又方 天雨鸣雷时,有疣者不与人知,自己立于檐下,迎着雷以手抹去瘊子,口中默念∶雷打猴子快走,念七遍,抹七遍,向天井外抹即自落。

千日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千日疮一名疣疮,又名瘊子,又名晦气疮。此疮如鱼鳞,生于人手足上,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用鸡肫皮擦之自愈。一法用蕲艾在初生第一个上灸之,余皆自落而痊也。(《启玄》)

千日疮门主方

验方(谷裕丰)。用铜钱一个套在千日疮上按定,取草纸卷了点着烧透,熄下的纸煤子放疮上,以香点着,烧过吹去,又放纸煤烧之,不过五七次,其疮根随手自落,并不痛楚。

又方(杜秘)治身上忽生竖头肉,肉猴子并斑痣。

新锻石 碱(各等分)烧酒泡一时即可用,每周扫上即起紫泡,挑破出水结疤,如点 痣,须以针微挑破,点之。

又方(王德山)。用蛇蜕擦之,即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