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4953700000439

第439章

赵云:按《尔雅》,大山宫小山霍。《疏》云,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然卷末《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霍山为南岳。《注》引《尔雅》作大山宫小山曰霍。则彼文仍是,莫谓善长真误读《经》也。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会贞按:《晋书 郭璞传》作 亭,与《高僧传》同。《类聚》七引宋支昙谛《庐山赋》亦同。又不如郦所云。然慧琳《一切经音义》谓字书无 字,以 为误。而《古今译经图记》作囗亭,又误之误矣。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守敬按:《神仙传》,庐山庙神,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行各相逢。《初学记》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宫亭湖庙神甚有灵验,涂旅经过,无不祈祷,能使湖中分风而帆南北。《寰宇记》,分风擘流,上下皆得举帆。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守敬按:毗字辅佐,谯国人,所著《文笔》十五卷,传于世。见《晋书 文苑传》。此称咏,则是四言诗,而《诗纪》失采。昔 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赵云:按《搜神记》云,张璞,字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纪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守敬按:《御览》六十引此,祠下作女戏庙像,其妻夜梦神人致聘,觉言于夫。至明,恐怖遽发,船引中流而不行。合船惊惧,曰:守敬按:《御览》引此,曰上有妻字。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朱无目字。赵云:《广记》引《搜神记》有目字。会贞按:《庐山志》引此有目字。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朱遥作径。赵改云:《御览》引此作遥。戴改同。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会贞按:《初学记》十九引谢灵运《江妃赋》宫亭双媛,即指此事。故干宝书之于《感应》焉。会贞按:此条见今本《搜神记》卷四,《汝水注》载王乔事云,干氏书之于《神化》,此又云,书之于《感应》皆《搜神记》原书篇名也。

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朱《笺》曰:照水未详。赵云:按下云,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即石镜所照之水也。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赵作影。守敬按:黄本、吴本并作形,《初学记》五、《文选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 注》并同。《御览》一百一十七引山谦之《寻阳记》亦同,是此文作形不误,赵改影非也。晨光初散,朱散作曜。赵云:《名胜志》引此作散。戴改同。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守敬按:山东有石镜以下,《浔阳记》文,引见《书钞》一百三十六。又《御览》七百一十七引《幽明录》,山门有石数枚,形圆若镜,明可以鉴人,谓之石镜。后有行人过,以火燎一枚,遂不复明。今石镜 在星子县西二十五里,庐山。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守敬按:二泉详下。《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守敬按:《庐山记》白水二字作一泉

字。然《寰宇记》称瀑布亦名白水,盖沿此《注》。《书钞》一百五十八引《庐山南岭精舍记》,东接黄龙山,山下有洞穴,世传有黄龙出焉。《舆地纪胜》,黄龙山去南康军三十里。《浔阳记》云,能兴云致雨,有黄龙之像,故名。在今星子县西三十里。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井,朱脱成字,孙潜校增。守敬按:《庐山记》有成字。其深不测。其水下入江渊。守敬按:此周景式《庐山记》文。《御览》七十一引之。《舆地纪胜》,瀑布水在开先院之西,庐山南。瀑布无虑十数,皆积雨方见,惟此不竭。李白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也。《庐山纪事》,汉阳 之泉,东流为开先二瀑,在东北者曰马尾水。在西南者,则自坡顶下注双剑 背邃壑中,汇为大龙潭,绕出双剑之东,下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循崖东北逝,[二三]与马尾水合流,出两山峡中,下注石潭。石碧而削,水练而飞,潭绀而渊,为开先佳境。二瀑俱奇观,而西瀑尤胜。在星子县庐山秀 寺西。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七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会贞按:各本并作始皇三十六年。据《史记》,始皇出游至云梦,浮江下云云,在三十七年,则作三十七年方合。《御览》四十一引《寻阳记》,上霄 在庐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霄汉相接,因名。高处有刻石之字,大如掌,皆隐起焉,仅百余言。《路史》引《舆地志》,紫霄 下有石室,室中有禹刻篆文,有好事者缒入摹之,凡七十余字,止有洪荒漾余乃六字可辨,余叵识。后复进寻,已迷其处。[二四]今紫霄 在星

子县北二十五里,一名上霄 。此刻石欧、赵皆未著录,《一统志》今亡。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会贞按:此《寻阳记》文,引见《御览》五十二,今名德星石,在星子县南五里湖中。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会贞按:《寰宇记》引《图经》,昔有星坠水,化为石,当彭蠡湾中,俗呼为落星湾。是湾又以石为名。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会贞按:《搜神记》,宫亭湖孤石庙,有一估客下都,经其下云云。《御览》六十六引《九江记》,彭蠡湖心有大孤山。今大孤山在德化县东南湖中,又名鞋山。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异。会贞按:《初学记》五引梁朱超《咏孤石诗》,独高成不 。又引陈定法师《咏孤石诗》,独拔 外,孤秀白云中。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会贞按:《御览》六十六引《九江记》,大禹刻其石以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辨之也。戴辨上增合字。会贞按:此刻石欧、赵皆不著录,盖已佚。此篇先总 庐山,次 山北,次 山南,末带 湖中落星石及孤石,词旨秩然。二石不 于上篇彭蠡下,而 入此《注》,乃互见之例。郦氏全书,往往有之。

校记

[一]「一名洭水」按:朱《笺》本「洭」讹作「汇」,《清一统志》三百五十二连州下山川有汇水,又有洭水。《汇水》引此《注》讹文为证。沈钦韩《疏证》钞本云:「按近人不知《水经》之汇水即洭字之误,《统志》于洭水外别载汇水,而引《水经注》之讹文为证,遂于《水经注》之水别多一水,不得已而云『汇水一名桂水』。不知洭水、湟水、桂水实即一水,而汇水终无安顿处。」

[二]「《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也」按:戴按「县下近刻有也字」,又郡下无也字。朱《笺》本作「《经》书桂阳者县也,本隶桂阳郡。」沈炳巽本同。依朱沈则文当云:「《经》书桂阳者,县也,本隶桂阳郡,后割属始兴。」文从字顺,当从。

[三]「引盛弘之《荆州记》并作横溪」按:《御览》七十《泉水》引《水经》此《注》与今本同,下「岂谓能污其真乎」,「污」正作「渝」,戴改,杨氏谓作「汨其真」,当据通行本,景宋本作「渝」。

[四]「《明统志》且实指建武郡治,即今西门城址」按:《明统志》卷六十四古迹桂阳郡城下无此文。

[五]「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按:沈氏《疏证》,圈去「江」字,云:「江」当作「陵」,按《晋志》及沈约《志》云太康三年,此误。诸本皆误,至沈始订正,下距杨疏《要删》之刻八十五年矣,所见相同。

[六]「《元和志》……云,太康三年,立南康郡,疑此五为三之误」按:《元和志》二十九立郡在三年,南康县则云:「献帝初平二年析南野置南安县,晋太康五年改为南康。」

[七]「辅遂进取庐陵」按:《通鉴》建安三年僮芝自擅庐陵《注》云:「庐陵县,属豫章郡。」僮芝所擅是县非郡,熊据《纪胜》孤证,又系讹文,不能自圆其说,乃以「吴长沙桓王」五字当是后人所加,嫌武断。《元和志》作「兴平」,亦以为后人改,都无左证。

[八]「《汉志》……作南水,王念孙谓当依此《注》作牵水」按:王氏《读书杂志》四之六云:「隶书牵字或作囗,与南相似而误。」

[九]「建安中,更名西安……《宋志》……吴曰要安……要安又是西安之误」按:标点本《宋志》有《校记》云:「西安各本并作要安。」据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改。钱氏引《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武宁县,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 立西安县。晋太康元年,改为豫宁。」《三国志 潘璋传》「迁豫章西安长」,是吴时县名西安之证。《校记》亦引此《注》赵氏说。

[一〇]「《吴书 太史慈传》数为寇于艾、西安」按:赵氏文过省,据《传》为寇者刘盘。

[一一]「而《齐志》又以豫宁为豫章」按:标点本作「豫章」,《校记》一四云:「疑《齐书》旧本亦作豫宁,此豫章疑亦豫宁之讹。」是也。

[一二]「《齐 王俭传》,袭封豫宁县侯」按:王俭袭父爵是袭封,今补「袭」字。

[一三]「全氏疑有二贾萌,乃曲为调停之说」按:全云:「岂同时先后之间有二贾萌,又皆为南州郡牧守耶?」此非存疑或两可之说,而言岂有则犹言不可有此事。杨氏讥其曲为调停,过当。

[一四]「此所云蔡君即廓也……安得以太守属兴宗耶」按:顾氏《方与纪要》亦误以为「兴宗」,

沈氏《疏证》驳之云:「兴宗是廓之子,廓于元嘉二年卒,兴宗才十岁,而云景平初为太守,误之甚也。」

[一五]「南昌左尉」按:沈氏《疏证》云:「《续志》凡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应劭《汉官》曰:大县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按杨州所领县,惟南昌与吴称令,故此南昌有左右尉也。」沈书《自序》所谓单词微吐皆中书掌故,亦略究所出也。

[一六]「赵云:按六字《注》中注」按:赵氏未检《汉书 梅福传》,六字句读致误耳。依本传是「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

[一七]「或以今都昌南五里之 矶山当之,误矣」按:此指《清一统志》二百四十三南康府古迹下 矶邸阁条。

[一八]「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 立」按:沈氏《疏证》云:「按《续汉志》有明文,而此元帝永光误,殿本与赵本皆不之觉,读书之难如此耶?」杨《疏》更引《寰宇记》所引《豫章记》文以证其误。此为后贤突过前贤之明证,亦前人之诤友。凡此校勘者皆可喜之事,初不必龈龈于因袭与创见之争矣。熙仲今此点勘,重历代学者后来居上之进,不敢效前人之狭。

[一九]「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按:《通鉴》建安三年,番阳民帅别立宗部。胡《注》宗部,即所谓江南宗贼也。时县民数千家,自相结聚,作宗伍。

[二〇]「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修水也」按:赵作「修」,戴作「循」与朱《笺》本异,沈钦韩以朱笔改

「修」字,从朱、赵不从戴。

[二一]「三情互爽。戴改三作二」按:《大典》本讹作「二」,戴沿其误。

[二二]「《庐山志》载刘同升《三石梁记》……」按:此见《庐山志》卷十四《艺文》,而钞略其词,其中多省略处,今参原书点句。

[二三]「循崖东北逝」按:《庐山志》卷五「崖」作「壑」。沈氏《疏证》亦作「崖」。然依上文,似作「壑」为是。

[二四]「《路史》引《舆地志》……」按:《明一统志》卷五十二紫霄峰下《注》略同,但云在庐山之西,又好事者摹得百余字与《舆地志》七十余异。沈氏《疏证》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