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茅山志
14755400000007

第7章

東西楚王澗,舊記崇禧觀東二澗是也並華陽西洞三水合流,直至崇禧觀前。昔楚威王游憩于上,故名。《隱居》云:隱居今所住之東面一橫壟,西南有大石壁,內有洞,外數步便有一湧泉水,冬夏清流,即下解所資。近外洞口又有一湧泉,水勢迺駛上者,冬溫夏玲,正對邏前小近.o下復有一穴湧泉,特奇,大水大旱未嘗增損,色小白而甘美,柔弱灌注無窮,但恨盡在山西,自不得東流耳。按,橫壟即洞嶺,下解即崇禧觀,此水迺楚王澗也。

鶴臺澗,《隱居》云,度積金壟,東南有一石穴,水東流極好,其處隱障,甚可合丹,正菌山之前,陶塘澗。

宜春澗,在中茅東,任真人就東流水合丹,正古洞天綰之前也。

九曲澗,支流自大茅左臉而下達于萬蒲潭也。

大澗,在金菌山東。

流杯僩,在雷平山西。

碧標澗,在大茅西二里,郭四朝真人嘗於其處種棣。

白李溪,在小茅北,展上公種白李處。

蒼龍溪,在良常山西,俗呼玲水澗。

喜客泉,在大茅北垂方池,數尺。客至,泉即踴躍津津然,或臨以聲勢,則凝不為動,亦一奇也。一庵事孫寒華香火。

益人泉,在大茅東嶺上《登真隱訣》云,天市壇左右有泉,皆金玉之津,飲之益人,。故名。

玉蝶泉,在颼輸峰,西垂,二口貯泉,至冬一冰一溫,又名陰陽井。

白玉泉

靈泉,在積金山上。

洞泉,通仙橋一池是也。

玉砂泉,在中茅西。司命君埋西胡玉門丹砂於中茅玄嶺,泉水飲之益人。

朱砂泉,在小茅西。

鹿跑泉,大羅源之左,古人精修,仙鹿為發此泉。

百丈泉,在拱辰峪。

鎖飲泉,在大茅南垂,泉作乳色。

海眼泉,有二,舊記一在楊尚書山房,泉湧能應潮候,當積金中茅之西,今西園一泉是也。一在石墨池西。

丹谷泉,慶雲洞之東。昔有道人取水合丹,童子易他水,道人識之,由是得名。

田公泉

陶公泉在皇甫峪。

玉液泉,有二。其一在仙人捧石之北,其泉甘香,微若乳色,能已腹中諸疾,今見其正白,亦呼為白泉。一在三角山玉液庵。

撫掌泉,一名冬溫泉,在昭明讀書臺下,聞擊掌聲,泉湧如沸,方池常湛如也。

一勺泉,在昭明讀書臺後巖上。

天池,在大茅頂,神龍所都,大旱不涸。

豢龍池,在天聖觀,大中祥符問勸取龍子,御製歌送還山。

碧玉池,在天聖觀碧玉天帝殿前。

放生池,在常寧鎮東。

石墨池,即莒蒲潭。漢費長房學道于此。書符滌硯,澗石悉為墨色,至今用池水合藥,有奇驗。

玉津池,在崇壽觀前。

周真人池,隱居弟子周子良池,在靈寶院。

雷平池

郭干塘,在長隱山東數里,村名郭干,迺郭四朝真人外解,有一塘水常滿,鄉人涸之,輒有雷電。至今請雨有驗,每朝真日,異香襲人。定錄君受言。四朝往曾使人種植於此地,年年四朝每行,皆過詣此山,以造思和,游看原阜。

赤石塘

梅家塘,在海眼泉西。

陶塘,在雷平山西。

護軍潭,在丁角路傍許長史之外解。每自外還,先於此沐浴、齋潔,方入山,其精虔如此。

白龜潭,在銜珠山前。梁天監中,隱居弟子周子良築靜室朱陽館,因積茅覆屋,後有殘茅,周往斂積,見一白龜,長可六七寸許,身形皮甲,通白如滑石,唯靨上有黑文,狀如符書,不可識,捉取玩弄,復放之潭,去數百步外,來此積茅中,是表真瑞也,。詳見《周氏玄通記》

大羅源在中茅西。

桐華源,在鶴臺澗上。

霞架海,在桐華源上。

丹砂泓,在燕口洞東。

陽谷沂《太元內傳》金陵福地詳之矣。《隱居》云陽谷沂,源出中茅前,大茅後,數水相注,合為一濟。諸水無註者,事見稽古蹟篇。

壇石橋亭

九層壇,有二。其一在乾元觀,朱觀妙所築。一為上清宗壇。

禮師壇,在雷平頂,南唐王貞素建。

火院壇,在玄洲精舍。

八卦臺,在茅洞東。

仙女臺,在疊玉峰。

釣魚臺,中茅嶺南危石是。

鶴臺,在金菌山後。

鶴廟頂,在中茅西。

鳳凰阿,在鶴臺前。

金星峴,在疊玉峰南,金沙布地。

青玉峽,在丁公山束,奇石林丘,即深秀軒故址。

捫霞磴,在碧巖下,徐楷大篆石上。

陶公醉石,在中茅嶺。

仙人捧石,若有人山阿,當大茅西垂也。

雲根石,在白雲峰下。

棋盤石,在白雲峰上。

動石,在中茅頂,一人可撼,多人不能動。

降真橋,在小茅西句容路三十里。

通仙橋,直元符宮嶺下。崇寧間,劉先生建宮時創。

常寧橋,在常寧鎮。

燕洞石,橋橫絕兩崖,形如按劍。

繡衣亭,相傳但云是大司命君受九錫處。今指大茅西嶺,上二三大石危立向西,南崖下小平處,為故基也。

九錫亭,在南洞,以覆九錫文碑石柱篆,刻自然弟子徐楷敬謁華陽洞天,唐宋題名餘皆缺折。

碧巖亭,在碧巖洞下所,存宋相史公浩囗書榜。

嶔蚩亭,在碧巖洞上。

繡羽亭,在福鄉井,上覆井銘碑。

朝真亭,在華陽西洞門。

朝山亭,在大茅北垂。

半山亭,在大茅半嶺。

宜春亭,在拱展峪。

彤霞亭,在中茅前。

白雲亭,在中茅北。

西龜亭,在柳沃上。

迎恩亭,在常寧鎮北。

常寧鎮,在句容縣束南五十里、金壇縣西六十五里。宋天聖問,朱觀妙請于朝,為游人行估憩息之所。

北鎮,在玉晨觀西。

西園,在積金山西平地。

鹿墳,在山南大路傍,事見《劉先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