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诗观止
14641000000005

第5章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呤,看不见赛妇孤儿抖数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浅识】诗言志。写这首诗时,闻一多先生已经是一位令人瞩冃的教授和诗人了。忧国忧民的他,没有象别的新月派诗人一样,躲在艺术的象牙之塔,咏叹风花雪月,他静夜面壁而有所思,思的是国家的穷困和民间的苦难。象牙塔的平和而神秘的氛围,不但不能囚禁一位爱国者的伟大同情心(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相反地,这颗伟大的心,反而跳动得更加激烈。(本诗原题《心跳》,后易名《静夜》)。此诗令人想起古巴爱国者马蒂的一?首同样题材的诗《卧榻与摇篮》。

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一8行),描绘静夜中的安宁景象。第二部分(9一28行)抒写诗人静夜中的忧国忧民情绪。

徐志摩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夭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

【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峡石镇人。18年到1920年,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历任北大、清华的教授。1921年开始写诗,曾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办《新月》月刊,人称新月诗人。

【浅识】《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康桥今译剑桥,是英格兰的一个城市,在伦敦北面80公里左右,靠近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徐志摩曾在剑桥大学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一年,但剑桥的一切,时常萦环于心,六年后,终于写出了这首回忆之作《再别康桥》。

此诗节奏明快,语言清新,意境幽美,感情炽热而又富有分寸感,既是新月派的代表作,也是新诗创作的一大收获。

女郎,单身的女郎,你为什么留恋这黄昏的海边?——女郎,回家吧,女郎!阿不回家我不回,

我爱这晚风吹;

在沙滩上,在暮蔼里,有一个散发的女郎——徘徊,徘徊,

女郎,散发的女郎,

你为什么彷徨在这冷清的海上?

女郎,回家吧,女郎!

阿不;你听我唱歌,

大海,我唱,你来和;——

在星光下,在凉风里,

轻荡着少女的清音——

高吟,低哦。

女郎,胆大的女郎!

那天边扯起了黑幕,

这顷刻间有恶风波,—一

女郎,回家吧,女郎!

阿不你看我凌空舞,

学一个海鸥没海波;——

在夜色里,在沙滩上,

急旋着一个苗条的身影,——婆娑,婆娑。

听呀,那大海的震怒,

女郎,回家吧,女郎!看呀,那猛兽似的海波,

女郎,回家吧,女郎!

阿不;海波他不来吞我,

我爱这大海的颠簸

在潮声里,在波光里,

阿,一个慌张的少女在海沫里,经蛇,嗟蛇。

女郎,在那里,女郎?

在那里,你嘹亮的歌声

在那里,你窈窕的身影?

在那里,阿,勇敢的女郎?

黑夜吞没了星辉,

这海边再没有光芒;

海潮吞没了沙滩,

沙滩上再不见女郎,

再不见女郎!

【浅识】诗家常将自己的理想与怀感,附丽于某象征物上。为文过程中,一明一暗,明则咏叹象征物,暗则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修辞方法,早在屈原的《桔颂》中就开始应用了。文学家寻找灵感的过程,有一种形式就是寻找这种物我两通。于是作品有了内涵和艺术性,于是思想借助形象得以流泻。

五四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诗中那个大胆的女郎或可看作是诗人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诗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女郎对海的恶风险浪,是以挑战的勇敢来回答,直到自身葬身于海的怀抱。诗尾沙滩上再不见女郎的哀念,也是对勇于追求个性解、放,以至为之献身者的赞颂。著名音乐家赵元任曾将此诗谱使此诗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924

【浅识】1924年4月,泰戈尔应邀来我国访问,徐志摩曾陪同并任翻译。是年5月,泰戈尔去日本,徐志摩亦陪同前往,并在日本逗留近2月。这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正是告别日本时,有感于送行姑娘的美妙与真情,即席而就的。据说诗成18首,后来结集时,只留下这首,其余17首全部删去了。

《沙扬娜拉》确实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件珍品,短短五行,日本女郎其形其态其声,跃然人前。而以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来概括这位女郎的形象,既十分准确,又让人有伸手可触之感。举重若轻,一首小诗,活脱脱地表现了诗人对这位本姑娘的惜惜别离之情。诗以沙扬娜拉为题而不译成再见,从而使读者在这句节奏优美的话中,如闻送别姑娘其形其声,并且为全诗拓宽了想象的领域。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跨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倒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1924,12.1

【浅识】拐腿瞎马、黑夜、明星、荒野、尸首、光明,再加上抒情主人公我,这诸多形象,为我们组成了一幅浪漫主义的画面。诗的艺术化过程,有时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过程。只拣几个鲜明色彩的形象,按一定之规排列,便产生意味无穷的艺术力量。

如果要寻找此诗的命意的话,它表现了五四时代的一代青年,追求理想,为了某种追求,情愿力尽而衰,横尸路途的决心。诗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

《为要寻一颗明星》中的音调铿锵,结构工整,色彩怪异,令人想起英国诗人诺依斯的一首爱情诗《弹盗》。

徐志摩的才华是肯定的。本诗向人们展现了他的才华的另一.面:除了缠绵的诗情以外,他同样可以将诗写得具有力量感。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了诲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作者】冯至(1906—)河北畲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大,开始写作诗歌,1930年赴德研习文学和哲学。1935年回国。1939年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执教于北大西语系,1949年以后,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等。

【浅识】此诗是新诗创作初期的代表诗篇,今日看来,不免平平,但仍有入选的必要。抒情主人公以小河自喻,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追求,即便幻影破灭,即便目的地并非仙境,而我仍将奔腾喧嚣地向命定的前方奔去。诗意含蓄隽永,比喻新鲜贴切,构思别致精巧,诗风清新鲜丽,是此诗的主要特征。

一呈于一二?一死难者的灵前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

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

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

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忘却我们?

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你们不要呼唤我们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你们,

咱们合在一起呼唤吧——

正义,快快地到来!

自由,快快地到来!

光明,快快地到来!

【浅识】《招魂》一诗,曾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中产生巨大影响。弥漫在诗中的那种忧愤情绪和命运声音,令人不能不为之所动。诗的抒情口吻和抒情方式,令人想起拜伦《唐璜》中哀希腊的名句。表现这类题材,也许只有用这种口吻才能够淋漓尽致。不同的是,拜伦诗中的三百死者并没有因他的千唤万呼而出,因为生者都是一些孱种;而在冯先生这首诗中,死者挺身而出慷慨悲凉地唱道你们不要呼唤我们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你们,我们合在一起呼唤吧——如此这般,从而使作品充满一种同仇敌忾的气势。

这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好诗,

迟迟

落曰再也没有片刻的淹留,

夜已经赶到了,在我们身后。

万事匆匆地,你能不能答我一句我问你——

你却总是迟迟地,不肯开口。

泪从我的眼内苦苦地流;

夜已经赶过了,赶过我的眉头。

它把我面前的一切都淹没了;

我问你——

你却总是迟迟地,不肯开口。

现在无论怎样快快地走,

也追不上了,方才的黄昏时候。

歧路上是分开呢,还是一同走去?

我问你——

你却总是迟迟地,不肯开口。

1926

【浅识】诗分三节,以时间作为推进的结构,描写一对情人之间的感情波折。落黄抒,美丽的时刻,正如我们的爱一样美丽,这时我要向你问一句话,而你,迟迟不答。夜色渐深,在我苦苦的哀求中,你仍是迟迟不货决断。好了,朋友,夜史深了,我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伤害,黄昏时候那种美好感情已经不多了,眼前恰好走到一条歧路上,咱们是分开呢?还是一同走?我问,你还是迟迟不答。抒情主人公所问的是一句什么话,我们不知,正如冰心女士的那《一句话》一样。但是,诗的第三节中,歧路是分升呢,还是一同去?一句,也许透露出某些端倪,那就是:我们仅仅是这人约黄昏后的关系,还是能够长久地结合,成为夫妻呢?这当然是一件人生大事,所以,少女的迟迟不答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