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14412000000075

第75章 兵政十九勦匪一(2)

蓋臨陣之閒。所以決勝負較強弱者。不在乎兵在乎將。將不在乎力在。乎膽。有膽而力乃見。不在乎勇在乎智。有智而勇乃成。不在乎多兵以虛張其聲勢。在乎練兵而使之有節制。不在乎常常出隊小獲小勝。在乎不失其可乘之機會。可以一戰而成功。不在乎外有調發增益之兵。在乎內無縱寇貽患之兵。不在乎外有招募新來強勇之兵。在乎內無互相囗嫉害其成功之兵。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置之死地則必不能生。置之危地而後存。不置之危地則必不能存。然則當今滅賊之方可知已。謀國者誠能求將才而與之共事。以將兵得兵心。而與之同心以殺賊。由是知分竄不可不防。而防之必力。則未被賊患之處。賊氛可以靖。知接濟不可不斷。而斷之必盡。則已被賊患之處。賊勢可以孤。知滅賊不可以不制要害。而從事於制其要害。則久被賊患之處。賊之巢穴可破而渠魁可得。而且兵事雖興。而民事不忽。則民心益固。民心益固。則天心益順。夫重民事以培國本。求將才得兵心以勦除寇賊。定攻守之大計。究勝敗之所由。求立法之美善。合行事之機宜。用是道也。雖天下長治久安可也。夫何不能滅賊之有。

平賊策

徐有珂

平賊之策。重將帥尤重守令。今請言賊所以不平之故。殺賊須兵。兵卻賊偪。未戰先擾。則民潰。兵勁賊逸。橫決四出。則民亦潰。粵匪捻匪之流毒長江上下大河南北經年累月而莫之制也。職此之由。今將制賊之命。必先使民不潰。欲使民不潰。必先藏兵於民。此非重守令不可。重守令奈何。曰。請周圍賊藪。依軍功例。擇卓異者。悉置世職守令。俾從容布德化。展韜略。以藏兵於民。而悉統於制軍。堅裹密布如鐵網。其經略大帥。則統猛將精兵。扼關河險隘。相機進勦。庶幾一網可盡耳。夫兵何以必藏諸民也。官兵不足。故以民兵輔之。一省軍餉。無事各安生業。有事各具資糧。不仰食於官倉。無絕餉扣餉譁譟之變也。一省徵調。在城保城。在鄉保鄉。人皆素習。奸細難容。比戶相聯。無遠征久戍室家離散之苦也。嘗見郡邑告急。大營調兵。其閒道朝發夕至者。為索餉索賞計。必迂道多過州縣。遷延四五日矣。其步兵本當陸行者。必捉民船坐載。橫行無忌。致閭閻驚擾矣。夫兵貴神速。望救者刻不待緩。而如此泄泄乎。惟各民兵自守郡邑。則無須大營顧彼顧此。而練民兵之法。則又在練勇議中。其不屬營汛而必屬守令者。守令與民相親。平時聽斷廉平。化導悱惻。扶良除莠。推誠布公。蚩蚩易感。囗死恐後。且守令有版圖可稽。得權其地之賦。以供賞卹。備非常。不待撥於他境。況近賊之地。欲徵賦給客兵。民未必踊躍。惟散賦於本地之民而收兵之用。官則不徵賦與徵賦同。民則徵賦與不徵賦同。官與民兩利焉。此其所以宜於守令也。然不予世職。則德化無從布。韜鈐無從展。何則。近時上官多言調劑。實授者十無一二。借置暫攝。苟且為治者。比比皆是。至虎口危地。兵差絡繹。必令官囊充足者往。許以數月或半年即調。奉檄者不得已至此。方拮据奔走東塗西抹之不暇。何暇計及於百萬生靈。如何安撫。積年凶寇。如何掃蕩。即一念及此。力能辦此。而一木難支。呼吸不應。公府傳舍。民未親信。則欲有所為而不能。於是有本心者引退。而苟且僥倖者囗至。夫粵匪捻匪之起。其始亦由守令不培禮教。致有奸民。其繼又復因循隱諱。釀成巨禍。兵興以來。守令又借軍需搜括。無所不至。人心渙散。政體乖違。蓋守令但顧今日在此獲利。不顧明日遺害而去也。但顧吾身片刻苟安。不顧吾民受累無窮也。惟予以世職。則徙其家於縣。利民即利身家。害民則害身家。不職則禍且不測。功成則名且不朽。其有經濟膽識願囗忠者。乃甘委身焉。必統於制軍者。有所統。則聲息潛通。警報立達。且平時察其不法得更置也。周圍賊藪。距賊二百里州縣。皆練民兵。賊必不能竄出。然二百里以內。有平原空曠山澤阻深無人煙相接者。若以民守則重擾民。故必待經略大帥別統精兵駐此。專主進勦。進勦得地。即以官兵屯田。則官兵與民兵。不相擾而相衛。其網愈堅愈密。賊雖多亦易盡耳。而非重守令以藏兵於民。則將帥兵力將不支。故曰。平賊之策。重將帥。尤重守令也。

請安閭閻以消反側疏道光三十年

呂賢基

臣於前月恭閱邸抄。據廣西柳州平樂潯州梧州思恩慶遠等府紳民等。以匪首張家祥等各領匪數千。到處攻劫。民不聊生。紛紛逃避等情。在都察院呈控。業經奏聞。奉 旨據都察院奏廣西舉人李宜用紳士莫可升等各遣抱告呈控並生員何可元自行控告逆匪橫行種種不法前已有旨諭令徐廣縉會同鄭祖琛勦辦。又於本月初九日。奉  上諭廣西匪徒滋擾見已調派各路官兵合力勦辦並著戶部籌撥銀兩迅即解往以備要需欽此。仰見  皇上愛民如子。除惡務盡之至意。然鋤莠所以安良。而去疾必先固本。竊計廣西全省。共領府十一。而匪徒蹂躪之區。已及十分之七。居民逃避紛紛。迄無安土。若非妥為撫綏。其孤弱者必轉填溝壑。其強黠者且竄入賊黨。為害愈大。今日平賊之法。宜以保民固本為先務。安民之道無他。恤死亡撫流離而已。至於反側之徒。暋不畏法。弱肉強食。誠堪痛憾。業已調兵合勦。方期埽盡賊氛。然而該省山峒繁多。林箐茂密。在在皆逋逃藪。若分兵四出。而兵力稍單。則賊匪愈奔突。郡縣愈殘燬。所謂救火而噓之也。且臣尤有慮者。脅從漸多。則滋蔓漸廣。要必先解散其脅從之黨。而後可以擒渠魁。何者。今日脅從之民。皆前日之赤子也。其勢迫於無可奈何。遂苟且以延殘喘耳。其初未嘗有從匪之心。其後未嘗無自新之念。則凡脅從者。皆可矜之屬也。昔漢宣帝時。渤海盜賊。弄兵潢池。龔遂對宣帝曰。今欲使臣勝之耶。將安之也。上以為選用賢良。固欲安之。遂曰。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惟緩之然後治。遂至渤海。敕屬縣凡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乃為賊盜。賊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悉平。又順帝時。廣陵賊張嬰等寇亂揚徐閒。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嗣後張綱為廣陵守。單車之職。見嬰等問所疾苦。委曲譬喻。示之以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叛。並惕以成敗之幾。利害所從。嬰等聞言感激。將所部萬餘人面縛歸順。迨至唐德宗時。朱泚等自作不靖遠近騷然。陸贄勸德宗宣布赦書。宥其脅從百姓。山東士卒感泣。李抱真見之。以為人情如此。賊不足平也。其後賊果平。可見脅從之眾。尚有天良。全賴在上者有以激發之耳。  皇上若宣布德音。痛斥侵漁之吏。深憐愚昧之民。剴切曉諭。使知  聖主御宇之初。正凡庶維新之日。脅從者果能革面洗心。去逆效順。即飭地方官咨送原籍。令其各歸故土。各守本業。而匪首如張家祥等首領數百人。罪已貫盈。法所難貸。要必設法生擒。不致一名漏網。斯小民咸曉然於  皇上德威交濟之妙用。而無有梗化於其閒者。臣請以漢光武時事徵之。建武十六年。郡國囗盜並起。發兵追討則解散。去復屯結。後乃遣使者下郡國。聽囗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凡牧令守長。皆聽以禽討為效。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惟蔽匿者乃罪之。於是更相追捕。賊並解散。郡國晏然。此其明效大驗。載在史冊。相應請  皇上敕兩廣總督徐廣縉飭該省文武官員。同心效力。以獲匪多少為殿最。居民鄉勇。亦以獲匪多少為賞罰。庶幾匪徒即可殲除。不必勞師糜餉。而鏡清砥平。足以紓 宸衷宵旰之憂矣。

請立民堡收恤難民疏

唐鑑

竊廣西自去年秋季以來。匪徒滋擾。轉掠數府州縣。本省文武率領兵勇。且戰且堵。未能得力。我  皇上至仁惻怛。深念賊勢披猖。小民荼毒。 欽派大臣督率文武勦辦防堵。屢次各省調兵撥餉。以期速就蕩平。仰惟  聖慮憂勤。時深兢業。祗以賊匪未除。斯民失所。賊一日不靖。民即一日不安也。臣聞粵西之民至不安矣。賊過一村則一村擾。過一墟則一墟擾。過一縣則一縣擾。逃者幸脫。而家室不知何歸。匿者偷生。而衣食已非己有。男不得耕。女不得織。而生業廢。男為賊役。女為賊孥。而生理亡。聞之心傷念之心惻。是不可不思所以安之。安之之術。莫善於設立民堡。莫急於收恤難民。粵西囗巒重囗。嚴岫回環。中閒墟場村落。所在皆有。或數百家。或百家。或數十家。田畝園場。家有其業。乘其列障回翔之處。於山凹嶺岔。壘石為垣。高可蔽人。外面遇有懸崖挺出。峭壁天成。自然之險。堅城不若也。即或不然。施工剷挖。去夷就險。亦非難事。其在平原。則開溝築垣。溝深廣一二丈。垣亦一二丈。上下相資。內外交備。有溪澗則通為深塹。有林箐則結為重柵。較之山砦多費工力。而粵西形勢。則平原少而山砦多也。其為堡也。合五六村及十餘村為之星散零居之戶。則可併入附近堡中。每堡修廣約方數里。其田產所出。約可食數千人或萬人。堡中議出公正有識者數人為堡長。以司一堡之事。稽查出入。毋為賊所欺。禁止禳賽。毋為妖所惑。勸勉耕讀。毋為驚疑廢正業。講明忠奮。毋為邪慝生妄心。地方州縣。朔望出巡。教之以大義。申之以明罰。推之以誠心。結之以恩意。則堡中人皆為腹心干城矣。每堡四面立望樓數座。堡長憑公輪派多人。晝夜瞭望。無賊則耕者耕。讀者讀。樵者樵。牧者牧。各安本分。不廢職守。有賊則鳴鑼為號。齊起抵禦。發石可以殲遠。揮鋤可以擊近。削竹可以為戟。刺揉木可以為鉤援。火彈噴筒。磚塊瓦礫。皆兵器也。可以應敵。堡中人人自衛。戶戶相保。眾志成城。賊來未有不能堵禦者也。若果府廳州縣囗立民堡。聲氣相連。守望相助。賊至不能得食。退亦無所裹脅。一堡如此。眾堡皆然。一縣如此。眾縣皆然。則民志日壯賊勢日沮。賊恆飢而民恆飽。賊恆勞而民恆逸。賊恆瀕死而民恆安生。賊恆鼠竄而民恆鳩居。久之而從賊者悔。將散而思歸於民。又久之而逃賊者憤。將轉而制命於賊。加以官兵四路進勦。各險要均有扞備。則賊不戰而自窮矣。而且堡之立也。可以為戰陣之犄角。可以為壁壘之應援。官兵窮戰窮追。得堡寨而收指臂之助。堡寨被攻被劫。得官兵而有保障之資。是則兵可以衛堡。堡亦可以衛兵矣。堡未嘗不恃兵。而兵亦未嘗不恃堡矣。粵民遭賊蹂躪擄掠。老弱轉溝壑。婦孺投塘井。愚者被誘而困於無知。怯者被虜而屈於無力。黠者詐從以觀釁。良者四散以逃生。急切無告之時。其可原可憫。亦非一事。而要皆在  天心懷保惠鮮之中。

臣愚以為地方有司之官。急宜仰體好生之德。如傷之仁。各府州縣收恤難民。其鰥寡孤獨。按日給以口糧。壯者有技藝者。或令其隨營為役。或入堡中以備耕作及防禦等事。因人制宜。因事馭眾。要不使一民不得其所。則轉危為安。同登衽席矣。此二者。皆將來善後事宜。所必辦之事。與其辦於賊平之後。不若辦於未平之時。賊正披猖。斯民塗炭。逃竄無門。流離囗野。得此堡寨。以復舊業。而又加以存活。使得回死為生。賊未平而民先安。與賊平而民後安。其得失大有閒也。況得此而民日益多。賊日益蹙。其利害更不相侔矣。所有辦理經費。約計不過十餘萬。即請歸入善後事宜內據實核銷。查嘉慶年閒。辦理川楚賊匪。亦以堡寨收功。部中當有成案可稽也。總之此等烏合。如蜂窠蟻穴。深山窮谷。巢穴存焉。時出時沒。恐撲之未必能遽盡。掃之未必能遽無。而遠調新兵。未諳艱險。縱加習練。必須日時。糜帑無窮。而蕆功難必。不若堅立籓籬。先安磐石。收赤庶為干櫓。假崎嶇為安宅。彼恃險而我即憑險以困之。彼恃眾而我即集眾以殲之。拒賊猶在一時。保民可以百世。而且立堡之需。可案地而約計。不似添兵之費。難先期而預定也。臣愚昧所及。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