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14412000000003

第3章 兵政八團練下(3)

一每團。擇本團一人為團總。四人為團副。責以守禦本團。及聯絡各團之事。平時督同甲長牌長。稽查奸細。訓練壯丁。修飭守備。本團有事。則鳴鑼集近甲壯丁。以赴有事之所。外團有事。則以次鳴鑼。集各甲壯丁。相機救援。聽候調遣。甲長以下。有臨時玩誤者。則以告於官。徇隱者同罪。

一自團長以下及牌副。皆本團本甲本牌紳衿耆老公舉其家道殷實品行端方才具明練者數人。以告於官。官擇其尤者。給札飭辦。

一團內甲內公事。有應稟官及知會鄰團者。由官按各團給戳記一個。各甲則五甲共戳記一個。如官書戳記之式。凡係保甲團練公事。應稟官者。準用戳記。遣人代遞稟詞。應知會鄰團鄰甲者。準用戳記為信。若事與保甲團練無關者。不準擅用。違者照擅用公文印信律重究。

一自團總以下及壯丁。一切耕種生理。仍照其常。有警則團集守禦。其守禦有效。則計功獎賞。由團總稟請縣官。或給頂戴。或給扁額。或給銀錢。團總不準挾私。如有遺漏冒濫。惟團總是問。

一自團總以下。奉行稽查。派撥傳習教演。及一切堵禦要務。敢有藉端需索。希圖肥己。通同舞弊。擾累壯丁居民者。無論有無功名。立行拏究。

選練章程第四

一計戶出丁。除年十六以內六十以上不準充當外。二人出壯丁一名。五人出二名。七人出三名。十人出四名。其餘以次遞推。

一選壯丁之法。縣官責之團總。團總責之甲長。甲長責之牌長。如一戶二人。責其身體壯大心性誠實者一人為壯丁。不得以騃憨無用之人充數。亦不得雇用游手無賴之人頂替。惟壯丁內實有探親外出。及紳衿耆老力不能持械者。準其選派年壯雇工家丁替代。仍報知團總甲長註冊。

一壯丁另立名冊。所有壯丁姓名年歲疤記。及所習器械。逐一注明。團總照式謄清正副二本。送縣蓋印。一存縣。一存團總處。與戶冊法同。

一團內有武藝精熟之人。團總以報於縣官。派令教演各甲壯丁。勤者獎譽。惰者呵斥。如師生之禮。有不率教者。團總稟請懲處。其教師薪水月費。官為給發。不準收受壯丁錢文。

一甲長擇本甲寬大廟宇空閒平地。為傳授教演之所。名曰教場。教師在教場居住。聽壯丁自來學習。

一壯丁耕種生理。各有本業。赴場學習。原聽其便。惟不立課期。則無以示懲勸。今議定月之朔望。甲長齊集壯丁。會同教師。閱試壯丁技藝。以優劣分上中下三等。報於團總。團總以次親歷教場。於春夏秋冬四季月。定其等第。以報之縣官。縣官示期何日。定場何處。親閱賞罰。如所報不公。則罰其團總甲長。

一壯丁學習器械。各從所好。而臨陣必分隊伍。彼長此短。互相策應。如壯丁至五百人。則火器弓箭手一百。長槍手二百。短刀棍棒雜技手二百。教師演習。約以此數為率。

一壯丁聽受團總甲長稽查約束。如有抗違不遵。及派辦何事不到。及藉端滋事者。稟官立提究處。

防禦章程第五

一每團必須設卡。以為防堵聚齊之所。如八百橋陳堡橋。為儀揚來路。雷官集施官集程駕橋。為滁來全來路。四合墩。為天長來路。葛塘集。為江浦來路。有險可阨。則阨諸險。平原曠野。無險可阨。亦須築土牆。挖濠溝。削竹簽。堆蒺藜。以防賊來衝突。著團總甲長。輪派壯丁分段預備。按戶出力。不準斂費。

一每團於總要路口高岡之上。設立望樓。十里一座。或木支茅蓋。或磚瓦砌蓋。著團總甲長。會同有力之家。商量自為建造。不準勒索。

一望樓每座。輪派壯丁守望。無事之時。每座四人。支更守夜。有事之時。每座八人。片刻不離。設銅鑼一面。螺角一個。遇警。則鳴鑼吹角。如有推諉偷安。虛應故事者。著團總甲長。稟請究辦。

一望樓置備銅鑼之外。牌長家。公置銅鑼一面。居民鋪戶有力之家。各置銅鑼一面。無事不準鳴鑼嬉戲。遇警則鳴鑼。其鑼以隨手連擊不斷為號。各戶立即鳴鑼接應。其鑼亦以連擊不斷為號。各壯丁明火執械。飛出救援。

一遇有盜警之附近各望樓。各牌各戶。一聞連擊不斷之鑼。立即鳴鑼接應。其鑼以連擊五聲為號。擊後再擊。各壯丁明火執械。飛赴鑼聲連擊不斷之村莊救援。

一遇有盜警之較遠之各望樓。各牌各戶。一聞五聲鑼響。立即鳴鑼接應。其鑼以連擊三聲為號。擊後再擊。各壯丁明火執械。飛赴五聲鑼處。以次至鑼聲連擊不斷之處村莊救援。

一救援鄰村之法。於每甲壯丁內。仍分兩班。一班居守本村要地。預備截殺。以一班赴救。朔望互為更換。預先分定。以免臨時推諉。

一甲長牌長聞鄰村鳴鑼。不傳鑼接應者。罪坐甲長牌長。如甲長牌長傳鑼。而甲內牌內壯丁不赴援者。罪坐各家。以黨賊論。如盜警之時。查出一家空虛無人者。即以賊論。

一遇有事之時。各團相距在二十里內者。約期於附近要隘處所。齊集會哨。或施放鎗囗。或演試武藝。以壯聲威。庶彼此認識。不至失守望相助之意。

一有事之時。每甲選壯丁二人。充探報之役。優給口糧。給與探報路票。如探在本境者。其探票內必取團總或甲長戳記。如至鄰省鄰邑。飭令於所到營縣稟請於票內加印。若票無戳印。及稽留後時者。稟官嚴究。

一每團製朱紅大旗一面。上書某團中隊。此旗隨團總左右。以為眾人耳目。製青大旗一面。書某團左隊。白大旗一面。書某團右隊。囗紅大旗一面。書某團前隊。黑大旗一面。書某團後隊。團副四人。各領一隊。旗亦隨之。各甲就附近地方。分入前後左右四隊。另製小旗一面。如大旗之色。上書某隊第幾甲幾隊。隨各甲長左右進退。聽團總調度。各壯丁於衣上繫號帶一根。書某甲壯丁某人。以便分隊稽查。錯誤者。軍法從事。

一兩牌計二十戶。輪派一人支更。遇有事之時。則每牌出一人支更。傳簽為號。製戌亥子丑寅卯六簽。各牌以次遞傳。本團自為起止。一時一簽。輪流一囗。遇警。則傳簽飛報。遲誤者。甲長查明誤自何牌。稟官究治。

一遇夜安歇。各壯丁槍刀器械。俱要隨身安放。刻不可離。以防事起倉卒。

一刻下攔江鐵鍊鐵囗狼牙木檔篾纜之屬。預備齊全。撤防後。量其丈尺稱其斤兩。數其件數。登冊存庫。遇有事之時。分置官河汊港。再按舊法製聚囗涉鍼水毛蝟水蒺藜。置之水中可無虞矣。

一軍興以來。刀槍器械。十戶已有其五。今計戶出丁。不能計丁授器。徒手何能應敵。不知手法步法身法。習練輕便。則耰鋤鍬叉。皆可為兵器之用。或竹槍木棍。省費而易辦。或拋灰飛石。熟極而生巧。其法難以枚舉。團總甲長教師。仿而行之。事半而功倍焉。

禁止章程第六

一私囗宜禁也。遇有不平之事。小可理論。大可稟官。私囗逞兇。即為亂民。除用兵器傷人者。如律擬罪外。即拳棒相加。團總甲長稟官懲治。

一臨時遷徙宜禁也。有事之時。移家他徙。最易搖惑人心。違者罰產充公。

一有事之時響器宜禁也。民間宴會作樂。例所不禁。而有事之時。聞聲囗傳。易於驚恐。一概停止。違者議罰。

一囗言宜禁也。無行之人。好造謠言。煽惑人心。一切禁止。違者嚴究。

一客民開山宜禁也。向來客民買屋開山。原與土著無異。但祗許自耕自種。不準展轉招人添棚築屋。以致匪徒藏匿。違者並本人驅逐。

武陽團練論

楊金監

常州府治。附郭武進陽湖兩縣。東界無錫。南界宜興。北界江陰。為京口至蘇省水陸必由之孔道。距吳淞福山諸海口。纔三百餘里耳。民情懦弱。風鶴可虞。雖經  聖上命將遣師。蕩平在即。而海氛遠竄。漢奸之解散者。無所得食。難保不煽誘逃兵土匪。擾累地方。欲求豫備之方。誠莫如團練。夫團練與召募異。召募者。捐貲雇募。聚易而散難。團練者。各保身家。宜靜不宜動。蓋團練即古守望相助之義。歷代用之皆著成效。而用之之法。微有不同。緩用之則為具文。驟用之則又駭眾。且有宜古不宜今。宜此不宜彼者。誠熟悉民俗。因勢而利導之。則禁暴詰奸之策。莫善於此。今且以武陽兩縣之情形論之。夫武陽地方。百數十里。皆平原曠衍。無要隘可守。又無兵力可恃。民雖庶而多貧。俗尚文而輕武。非特簡營伍警塘汛練民壯繕城堡凡事之在官者宜亟也。一旦有事。悉官兵民壯。不過數百人。戰則不能守。守則不能戰。若非城鄉自行團練。勢且岌岌不支。近奉 諭旨令沿海州郡居民自行團練。並奉常鎮道憲出示勸諭富戶捐貲團練。而士民且遷延觀望。至今未見舉行者何哉。蓋愚民無知。恐未見其利。先受其害。是以不顧後日之患。且紓目前之急也。夫團練之所以為害者。事前則苦需索。事後則苦徵調。捐貲召募。則累及富民。按丁科派。則累及貧民。何以言之。團練則必編牌冊料丁壯製器械習技勇。事繁而費重。紳士素不能號召鄉里。則將以事權屬於官。官不能不假手於佐貳胥役。一經胥役之手。而編查有紙筆之費。下鄉有供應之繁。故事未成而民已困。所謂苦需索者其患一。團練之在鄉者。以大村統小村。在城者以大廂統小廂。常郡城守單弱。一旦有故。知某村某廂有壯勇可用。且將按籍而稽。從權調撥。夫團練之所以足恃者。以其各保身家。故雖有良莠強弱之不齊。自能各出死力以相救護也。一經調遣。則無身家田產可戀。勝則悍而敗則逃。無事則鳥散。官與民兩無所利。而實交受其困。所謂苦徵調者其患二。地方之有富戶。所以養貧民備緩急也。武陽富戶之極大者。家財不過十萬金。且皆田產而無財粟。而地方之游手好閒者。居十之三四。上年芙蓉圩偶有偏災。紳商竭力捐輸。築堤散賑。幸得安集災黎。而其先尚不免有土棍煽誘饑民搶劫之案。今以團練之資。責成富戶。則富戶少而貧民多。供億不勝。久長難計。稍有不遂。則聚眾而譁。富民不安。而貧民更無所恃。所謂捐貲累富戶者其患三。武陽民多而田少。壯丁多旅食四方。在城者為尤甚。其無業者。類皆煙賭無行。不可用。其可用者。如農工販豎。皆有職事以供衣食。欲囗其人以習器械。則妨其職業。勢不能枵腹以荷戈。欲贍其身家。而勢又不能囗給。所謂科派之累貧民者其患四。誠除其患而興其利。則事不煩而民不擾。安見團練之必不可行哉。行之奈何。官總其大綱。而紳士之賢良者分任其事。則需索之患除。官行其激勸。而冊籍總於紳士。則徵調之患除。富戶捐貲。聽各紳士料量勸募。則富民之患除。鄉民練習。聽各人自願入冊。則貧民之患亦除。除其患則利可興矣。

夫事莫難於刱始。非笑為迂。即指為害耳。迨害之既去。又慮無人無餉無器械也。苟當創始之時。於城之四隅。鄉之四周。各舉一二公正紳士為眾所信服者。使之即所居之地。編查戶籍。囗料丁壯。置備器械。演習武藝。即以其冊存於本團。互相稽查以為眾倡。然後擇一二村坊之辦有成效者。官為激勸。以勞其成。由是以達於附近村坊。約十餘家公議推一團長。十團長推一團總。十團總推一團董。各團有事。均由團董以達於官。其他船隻責成埠頭。僧道責成廟主。皆設四柱冊循環簿。歸本處團總稽查。以杜容隱外奸之弊。如是。則人足矣。各保身家。各謀衣食。各備器械。其有不給者。或需刀銃火藥金鼓油燭之類。就本團富戶量力捐貲。存公給散。儻為時稍久。捐項不敷。聽民體察情形。公同酌量。城則按丁。鄉則按田。均勻攤捐。仍嚴禁土豪惡棍。藉端私派抑勒善良之弊。如是。則餉足矣。人足餉足。而團之法行。又於本城設武舉學。專請教師。聽民學習。其各團中有曾經學過拳棒及有膂力手足便捷者。由各團長保送到學。聽教師挑最優者留學演習。俟教演精熟。分教各團。擇適中公所。聽壯丁早晚自行習練。庶貧民無妨生業。俟練有成式。則由團董教師擇日合操。比試給獎。然後申以步伐之齊守望戰攻之要。則練之法亦行。官以為吾欲為民謀身家。不若使民各謀其身家。則民不勞而易勸。其有益於團練者。官為力助之。其有妨於團練者。官為驅除之。已行者官為給賞而濟其不逮。未行者官不苛責而勉其速成。於是民亦以為我有身家而官護之。固已父勸而兄勉。懦立而頑廉。而況官不責我以難能。反助我以不足。有不率教者。官為我助之。無慮鄉里結怨也。有敢擾累者。官亦為我治之。更無慮豪強侵抑也。其有不欣然感奮者。豈情也哉。其他節目之詳備。操縱之機宜。則以其繁瑣者聽之民。而官總其大綱。以寬嚴者輔而行。而不苛其小節。因地制宜。隨時妙用。有兵皆寓於農。籌餉無累於 國。豈獨武陽為可行。特就武陽行之亦已可耳。其人存。其政舉。在今日庸可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