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14412000000200

第200章 工政十水利通論(4)

戊戌三月孫諼壽謹識

疏通大江論

李祖陶

天下之患。有積之數百年之久。已成痼疾。及今治之尚可以救。再遲數十百年。則病入膏肓。其患有不可勝言者。東南之水患是也。蓋大江為東南之紀。凡四川兩湖江西江東六省之水。皆流入於江以入海。此如人身之有腸胃。腸胃通利。則上可納飲食。下可以通大小便。而人無病。否則積之於中。其人必脹塞死矣。道光甲午。予館吉安府鷺洲書院。為張南山司馬書黃梅禦災錄後。謂南紀之有大江。猶北紀之有黃河。黃河水挾泥沙。性善怒。惟有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庶可保全旦夕。南方則厥土塗泥。又處處石山高聳。沿江亙以禦其暴。故水患時有。民亦不致蕩析離居。乃數十年以前。水患未劇。近歲則頻頻告災。無異於河。固由辛卯壬辰癸巳等年雨水過多。然雨止而水不即退。有延至二三月而後田土涸出者。其故何也。則以大江兩岸。處處圍地為田。與水爭地。故致橫潰四出而不可止也。且瀦兩湖之水者南莫過於洞庭湖。湖旁為人圍佔。湖不容而溢於江。荊州沔陽。遂處處為患。通湖北之流者北莫過於漢水。漢水自襄陽南下。折東至漢陽府。下流水面。狹於上流。堤偪水築。水漲無可宣洩。漢川天門等縣。遂長在水中。予丙戌丁亥戊子等年。在湖北學幕。隨使舟上下。熟察情形。嘗作七古一首以言其意。大旨謂湖北不可築堤。無堤則水勢散緩。雖大雨而不為災。譬之一杯之水。固虞其溢。若注於大盤。則見盤而不見水矣。主人與幕中客。皆駭其言。而卒莫之能易也。至黃梅以下則江漢與彭蠡會禹貢所云三江也。水勢洪大。倍逾黃河。而處處圍田。處處作室。江面漸狹。江水遂不能暢流。且地盡墾闢沙土無草根壩住雨即湧入江中。江亦漸淺。夫江面不闊。則容水不多。江底不深。則洩水不快。加以淫雨連。蛟螭怪發。水安得不橫溢為患。黃梅居其中閒。上湧下偪。區區土堤。一觸即破。此韓子所云引繩而斷之。其斷必有處者也。司馬出其全力。為黃梅禦此大災。固非尋常吏治可及。然職守所拘。亦不過眼痛醫眼。足痛醫足。至於洗滌肺腸。流通血脈。上令咽喉可以吞而不致哽噎。下令尾閭可以洩而不致鼓脹者。則未暇及也。他日擢居言路。或持節坐領一方。知必有道以處此矣。其時予尚未與吳竹菴司馬相交。文亦統論東南。而非指江西。後竹菴以所著此君園付予校勘。見中之文。有與予暗合者。其記登新吳文昌閣也。謂文昌閣居考棚之中。西望遠山隱隱。杳與天際。相與論棚民開墾之勤。稻畦竹林。與山俱上。桑麻雞犬。如在雲端。然而地方盡開。則山皮亦破。驟而衝激。往往淤塞良田。填高河路。桑海變遷。將有貽患於數百年之後者。乃生息既蕃。無田可耕。遂至斬山布種。跨嶺植松。固緣人力之勤。亦迫謀生之亟也。落落數言。禍之根已揭出矣。其為石鐘山新洲記也。謂石鐘山臨水為高。石皆峭骨玲瓏。水則穿穴激盪。風來湧之。則呼吸有聲。此石鐘之所以名也。丙申冬。舟過湖口。望上下石鐘山。皆屹立平地。水竟不至其足。緣近年傍山漲出一洲。與西岸土勘相植。岸既狹。則受水之地。不能廓其有容。將水流之地。漸且滯而難暢。則此洲之繼長增高。所關非淺鮮也。且夫江漢朝宗。其東匯為澤者彭蠡也。彭蠡流江西十三郡之水。聚而為東西鄱陽湖。東湖之水。由徽饒廣信南康而來。西湖之水。由南贛吉臨南昌而來。其合流在吳城之罐子口。其出路則惟湖口。湖口之水阻於洲。則將逆流散漫而無所歸。恐江西之水患。不可問矣。予自丙戌以後。未嘗北上。不以此言為然。後甲辰往安慶。過之。則石鐘竟絕響矣。此猶腸胃閒生一大毒。上之飲食不能容。下之大小便亦不通利也。其為江西之害可勝言哉。

其為江西水勢論也。曰滄海果可為桑田也哉。其說近於荒唐。其變由於積漸。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予到江西三十年。今昔情形。已有月異而歲不同者。如水勢日漲。河道日淺。不知伊于胡底也。自戊辰需次豫章郡。無論公所民房。未有以水為宅者。今辛卯以後。水灌城內。淹沒數次。自東大街而東。屋內水跡皆及牆腰。沿河居民以堤為命。蕩析離居。幾不能胥匡以生矣。然而河道轉由此日淺。十年前糧艘不聞起剝。今起剝不止一處。即出江以後。閘河亦處處淺阻。夫豫章各郡之所以淺。由山土開墾之日淤。閘河以北之所以淺。由河工挑挖之不力。而其源則因海口狹而江水壅。江水高而湖水滯。近湖口又生洲數里矣。湖水艱於出。乃浸溢於江西各郡。水漲時則憂其深而不安於居。水涸時又憂其淺而不利於行。雖有智者。不識將何以善其後也。於是有為疏江之說者。裕魯山制軍守武昌時。見湖北年年水災。堤高則水與俱高。良由江底淤淺。不能容納。即欲知會各省。同力疏江。而未及行。去歲恭逢  聖主下詔求言。順天府丞臣陳寶禾即以此言進。謂近年東南所以屢受水害者。非江水年盛一年也。其弊在下流積河成灘者。歲增數十區。而所以歲增之故。半由湖廣等處無業遊民。私墾山田。每將所掘細碎沙石。拋擲江干。或為雨水衝倒。或為潮汛飄轉。漸湧江心。歷時既久。高出水面。阻河成陸。下流蘇松居民。又以河田易種茭蘆。稅輕利重。往往據為己有。藉以謀生。小則數十里。大則數百餘里。與水爭地。無怪水之橫潰而為害也。臣愚以為及今江水未漲時。 欽派一二臣工。如明永樂朝夏原吉袁浚故事。乘駕小舟。順流上下。體察通江情形。訪問濱江父老。孰為舊有之沙灘。孰為新增之葦蕩。灘形已成。應如何開墾。沙勢已聚。應如何疏通。究眾水匯江處所。應如何引而聚之。俾得蓄水力以去淤沙。大江出海口門。應如何濬而廣之。俾得洩洪流以順水性。繪圖貼說。恭呈 御覽。或竟交閱視之人辦理。抑或分交各督撫細估工貲。量設丁力。委婉開導附近居民。不得爭此些小之利。以致歲受浸沒之災。並嚴禁江廣游民。不得於偪江左右。拋棄沙石。庶江流順軌。而水患可以永息。此摺言所以致弊之由。止以上游拋棄沙石下游墾種沙洲為言。而不言墾山開土圍地為田。雖尚未盡。而其奏請命官體察訪問云云。則實在可行。若果能行。則江西尤大受其福。蓋江西之近頻患水者。皆由於鄱陽湖口之不能消。湖水之所以不能消者。由於江水一與湖平。即能阻遏湖水。使不得遽洩。禹貢所以言東匯澤為彭蠡也。江水或高於湖。則且乘其隙以倒灌。黃河所為以濁流而淤運道也。如能由海口以上。節節疏通。傍岸為田者。盡皆廢棄。中流起洲者。並即囗除。則江水皆滔滔東下。鄱陽湖水與洞庭湖水。即隨之而行。則東南之水患除。而江西之水患亦除矣。

然而此盛舉也。亦大役也。須為一勞永逸之計。不可苟且以塞一時之責。首在用人。須得一智勇深沈。曉事而兼能任事。如元之賈魯。明之潘季馴。 本朝之靳輔者。駐囗九江適中之地以主之。各省督撫相與應和。從長計議。按輕重緩急之勢以舉之。不一年可底於成。費用浩大。不必請帑。亦不必開捐。各州縣皆依田科派。不獨近江附湖者可派。即遠不相及而有水流入於湖者亦可派。以沙土隨流可下。其受惠均也。工則調取附近州縣之丁。計口給貲。附近居民。身被其患。必樂於從事。可不勞督責矣。大江既治。以餘力并治鄱陽洞庭及漢水大為民患者。然後申飭州縣。凡小港支流有水可入通川者。及通川之歸於鄱陽洞庭者。並加疏濬。俾泥沙皆得隨之以入海。並令州縣歲委丞倅巡查一周。有不如法者。隨督責之。則地平天成。其功當與神禹比烈矣。蓋禹之治水也。禹自言之矣。曰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言先決大川之水。使歸於海。後決田閒之水。使歸於川也。孟子復代言之矣。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當洪水橫行。懷山襄陵。何以能使之由地中行。則疏瀹決排。孟子復歷歷言之。而非如近人築堤作壩以障之也。夫東南之水無大於長江者。江西之水無大於章江者。長江以大海為歸宿。章江以鄱陽為歸宿。而鄱湖之水又流入長江以趨海。故必江水深通。由地中行。而後湖水不致壅積。湖水不致壅積。而後章江得順軌安流。章江得順軌安流。而後各郡之通川小港及田閒畎澮溝渠之水。皆不致橫溢為患。此猶人身腸胃通達。血脈周流。而上之咽喉可以納。而下之尾閭得以消也。吳竹菴有見於此。故言之重焉。詞之複焉。雖未及疏江。而意實重在疏江。陳府丞本其意而申言之。而後治病之方。一旦為之拈出。但需善於用藥。主攻伐而不主補劑耳。予故牽連書之。而為此論。世有大力者行之。則東南數千里之福。亦東南數千年之福也。